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牺牲在青海的孙德玉

更新时间:2023-04-16 11:30:03点击:

孙德玉,1931年10月出生于新都县新都镇西街区庄家祠。1950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12月7日在青海省久治县遭匪伏击牺牲。牺牲时在青海省久治县文教卫生局任办事员。青海省人民委员会1957年4月10日批准为烈士。

孙德玉1943年考入新都铭章中学,编入男初三班,后升人男高七班。少年时代,孙德玉便树立了不畏艰苦、勤奋学习、奋发有为、报效祖国的宏伟志向。1946年秋天,16岁的他和班上陈道征、黄彦奎、孙德慎、陈立玩、周远荣、康立容、杨德发等同学,从新都步行40多华里,专程到成都少城公园,瞻仰新落成的王铭章将军戎装策马的铜像,在像前集体留影,决心以将军为楷模,一步一步走好人生之路。中学毕业时正值家乡解放。他和一大批热血青年一样,怀着投身革命大潮、献身解放事业的理想,于1951年2月在成都参加军干校入伍,奔赴大西北的兰州,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一所军直学校学习。朝鲜战争爆发后,孙德玉在军事学校接受英语培训后,也跟随部队开赴朝鲜前线。他在中学奠定的基础,在部队得到强化的英语知识技能,在那场有美国卷入的战争中被派上用场。开始,他的任务是隐蔽在山洞里,依靠无线电收讯设备收录敌方的情报资料,译成中文,提供给我有关指挥部门。后来,随着俘虏敌方官兵的增多,他参与了对战俘的审讯工作,担任英语口语翻译。1953年7月,举世瞩目的朝解停战协议在板门店签字,停战谈判经历了一个马拉松式的过程,上上下下涉及许多方面。孙德玉奉命调至中朝停战谈判代表团,担任英语翻译,在板门店度过无数紧张、忙碌的日夜。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字生效后,孙德玉于1954年12月随部队归国,回到大西北,部队进驻青海西宁。

后又转业到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任县政府文教卫生科科员。他无怨无悔地踏上为民族地区的开发服务的新途。青海久治县与四川阿坝县毗邻,地方偏僻,经济文化滞后,环境气候条件恶劣,全县人口不过万。孙德玉常骑马下乡,深人基层调查了解情况,与藏、汉农牧民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这个既能讲汉语又能讲英语的小伙子,慢慢学会用简单的藏语与农牧民交谈;而他在与北京航空学院学习的一位堂弟通信时,双方都用英语在书面上进行交流。他的文章多次在青海日报上发表。1956年冬,孙德玉奉命到成都采购器材,同时联系办理爱人调青海工作的事。事毕正欲启程,适逢久治县委书记、县政府民政科长等人因公来成都,不日返回,于是相约同行,取道阿坝回久治。当时的阿坝州尚未实施民主改革,特别是位于川、青、甘三省接壤处的阿坝、久治境内叛匪出没,十分猖獗。汉族干部是他们枪杀的重要目标。12月7日那天,当由县委书记率领的久治县干部,骑马穿过阿坝草原进人一个叫则让沟的山谷时,遭遇叛匪伏击,突然两边山头上弹如雨下,第二个落马的孙德玉被子弹从肩背部射进胸膛,鲜血把皮衣染红一大片。殉难者的遗体被运回成都,孙德玉躺在一幅红漆棺材里又被护送到新都。故乡用隆重的仪式,悼念这位只活了26岁的儿子。追悼会在桂湖广场举行,参加追悼会的有新都县的党政领导、各界代表、孙德玉的亲人,以及他的铭章中学学友。他被追认为烈士,他的业绩风范受到人们的称赞,他的名字载入《新都县志》烈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