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15 11:30:03点击:
1956年元月,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三等乙级残废军人夏永安的家里,迎来了一个新生命。望着儿子那虽还浅淡但也显粗状的眉形,父亲忍不住笑了起来:“嗬,这小子,长大了又是一个硬汉子。”在父亲的眼中,儿子仿佛已经长大,可以像自己当年那样,扛枪卫国。母亲许慧群望着端详着儿子的丈夫也会心地笑了。他们给儿子起名叫绍清。
自小绍清就一直生活在乡村,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妈妈是一个纯朴的农村妇女,勤劳苦作是她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生活。随着三个弟妹的降临,这个家庭的重担就愈来愈沉重。也许是家庭环境教育的缘故,绍清自小就受到了妈妈纯朴、善良、勤劳苦作的影响,更受到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保家卫国、英勇负伤的军人爸爸的感染,在他身上拥有了勤劳、善良、乐于助人、敢作敢为这些美德。在家人的心中,在近邻的眼中,他自小便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而他从10多岁起,便开始跟爸爸妈妈一起分担家庭的重担。
闲暇时,父亲总喜欢跟儿子说军队里的故事,讲那些烈士,讲那些英雄的事儿。绍清也总喜欢缠着父亲问这问那。虽然父亲很少讲自己的战斗故事,可是绍清的心目中,除了父亲讲的那些英雄,父亲也是一个英雄。他在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穿上军装,那他也一定要像父亲那样,要像父亲讲的英雄那样,也要做一个英雄。
机会终于来了。1976年初,招收新兵的工作开始了。绍清兴致勃勃来到了爸爸妈妈面前,想跟他们说自己想去参军。可话到嘴边,绍清却不知道怎么开口了。他知道爸爸有残疾在身,这段时间身体又一直不适,人日渐消瘦,如果自己走了,家里的重担就全都压倒了妈妈的肩上,3个弟妹中最小的才2岁……他开不了口,望着身体日渐衰弱的爸爸,望着虽刚40出头却有些佝偻的妈妈,他怎么也开不了口。爸爸好像知道他的心思似的,便直截了当地问他:“想去参军?”“不……”“真的?”爸爸笑了。“去吧,爸爸都是当过兵,打过仗的。家里的事你用不着操心。我还能行。”爸爸把头调向妈妈,妈妈也点了点头。
1976年3月,夏绍清成了一个真正的解放军战士。他所在的部队是属工程兵。工程兵是比较艰苦的。但自小就在农村长大、吃苦耐劳的夏绍清克服了重重困难,并很快适应了部队的生活。而就在这时,家中却传来了父亲病重的消息。身在部队的绍清许多次躲在被窝里,为父亲悄悄流泪,也默默地为父亲祈祷。他多想回家看看父亲啊!可是他知道,这不行,工程任务正紧,容不得自己抽身。8月,身患肠癌的父亲病危。他想回家看父亲最后一眼,可他也知道,英雄父亲再想看儿子一面,也不愿看到儿子在工程正紧时候离开部队,像逃离战场一样。9月,父亲去世,绍清不知道自己背着战友究竟流了多少泪。英雄父亲在自己儿子参军6个月以后就这样去了。他没有能在临终之际见到儿子最后一面。
1977年6月,夏绍清随部队参加隧道施工。在爆破时,一名新战士点火,点至最后一个炮眼的导火线时突然摔倒。夏绍清见了一个箭步冲上去,抱住战友滚下斜坡,一阵连锁爆炸过后,战友免于伤亡。同年8月,夏绍清在隧洞里突闻洞口斗车滑行压倒人,他奔向出事地点,和同志们一道救出王泽贵。
在父亲去世后的一年里,夏绍清以自己的行动告慰了父亲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成为了一个勇敢的战士。在部队期间,他曾获连队六次嘉奖,并在部队加入了共青团。
1978年4月,夏绍清服役期满,退伍还乡。夏绍清回到家里对母亲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您以后不用那么操劳了。”在家里,他凡事抢着干,总不让母亲多做活。母亲看着孝顺的儿子,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弟妹们见兄长回到了家,也都开心极了。全家人的支柱也不由自主地由妈妈转向了绍清。
自从绍清回家后,生产队的田地里每天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重活抢着干,每天总是早出工,晚收工。乡邻们也多了一个好帮手,那时,谁家要是有什么困难,他总是第一个赶去帮忙。
1980年5月10日晚,生产队有一对夫妇发生口角,妻子一气之下投入泊江河。夏绍清和邻居卞再友听到河边传来他人的呼救声后,急忙奔去相救。他俩打着电筒沿河寻找,在苍茫的夜色中,他们一直找了一里多路,还没找到人。有人说:“算了别找啦!可能已经淹死冲到什么地方去了。”可他和卞再友一起又继续回头慢慢搜寻。到了三河堰处,忽听对面有人说河里有人呻吟,夏绍清用电筒一照,原来跳水妇女被水淹后,已变得奄奄一息,幸被堤坝处的竹篱挂住,才没被冲入下游。夏绍清连衣服都来不及脱,迅即跳人水中,救起投水妇女,并将其背回家安顿好,又跑去请医生、取药,至次日凌晨两点,待其苏醒,方才离开。
夫妇俩甚为感动,和好如初。至今,一提到夏绍清乡邻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件事,并感叹“绍清从来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啊”!
一转眼,夏绍清已退伍回家3年了。3年来,在绍清的勤劳苦作下,一家人的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妈妈不必像过去那样操劳,弟妹们也有了依靠,夏绍清心中也感到了欣慰。
1987年6月22日上午,一大早就起床的夏绍清一走到母亲的面前,母亲就发现儿子的脸色不对,就劝他别去田里了,今天休息一天吧。可夏绍清不肯,依然担起粪桶朝田里走去,母亲望着儿子离去的背影,脸上掠过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意:是啊,儿子长大了,知道心疼母亲,知道关心弟妹,当母亲的也就不再有什么后顾之忧了。
夏绍清出工了,今天的任务是从沼气池中把粪水担到田地里去。因为要排队装粪,而且有人也未到齐,他们就在一户做棺材的陈大爷家休息等候。几个年轻人说笑之间,打赌问夏绍清敢不敢去棺材中躺一躺,倔强的他还真的去棺材里躺了一会儿。世间也真有这样的巧事,这副棺材后来真的成为了安葬夏绍清的棺木。
几个年轻人说笑一阵后,这才担起粪桶往余俊清家走去。正在这时,他们突然听到了呼救声。原来吴正清和吴德全父子俩先到余俊清家沼气池掏粪,吴德全刚跳下池子就猛叫了一声,窒息倒下。吴正清伸下竹竿搭救,池内悄然无声,这才大声呼救起来。闻声赶来的社员们都束手无策。夏绍清听到喊声,飞跑过来大喊:“让开!”拉开俯在天窗口的吴正清就往下跳,在齐腰深的池子里拖起吴德全,将他托出天窗口。
人们又忙着抢救吴德全,并把他送往医院。可这时,沼气池里却再没了声响,人们大声喊着:“绍清,绍清。”池中没有回应,原来夏绍清在用尽全力托起吴德全以后,自己却昏倒在池中。乡邻们又重新慌乱起来,他们大声叫着绍清的名字。为了减少牺牲避免再有人中毒,人们阻止了用木梯直接下池打捞绍清的作法,用秧耙伸人池中钩住绍清的皮带想把他拉出来,可皮带却突然断了。乡邻们想尽办法,最后用绳索套在他的脖子上才把他拉了起来。
从沼气池里拉出来的夏绍清,此时直直地躺在地上,乡邻们顾不得熏人的臭气,用力摇动着绍清,他们多想唤醒绍清;多想看到他能睁开眼坐起来啊!可他再也不能醒过来了。
乡亲们抬着绍清已冰冷的身躯缓缓地往河边走去。他们把绍清放在河边,捧起清水仔细地为他洗着身体。泪水和着河水浇在了绍清的身上,妇女们哭着喊着绍清的名字。
泊江河啊,绍清家乡的河,请记住你的儿子绍清的名字吧!请记住他儿时在你身边的嬉戏,请记住他救起投水妇女的壮举,请记住他把生命让给别人,把死神留给自己的这个日子。
夏绍清牺牲后,共青团崇庆县委和温江地委追赠以“优秀共青团员”和“模范共青团员”称号,温江军分区给他追记二等功。1982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