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03 11:30:03点击:
1986年3月27日上午,金堂县赵镇平安桥上、河道两岸车辆行人络绎不绝,一派繁忙。9时左右,在平安桥头西端毗河与中河交界的河心上游急流处,一个年轻农妇因故投河。“救命啊!救……命……啊!”急促的呼救声,惊动了过往行人,惊动了沿河小街的男女老幼。成百上千双眼睛望着那江河湍流处,心急如焚地呼喊着:“救人呀!救人呀!”霎时,人们纷纷涌向出事地点,只见一个身着公安蓝装,胸佩“四川大学”校徽的青年冲锋在前,他顾不得脱掉衣服鞋袜,奋不顾身地跳进江河,毫不畏惧地逆水扑向湍流深水处,去抢救那投水妇女。被救者距离很远,且河心水势深不可测,旋涡一个接着一个,只见他与湍流、旋涡顽强搏斗,十米、二十米、三十米……终于耗尽了全部体力。最后,只听见他向前来相救的同志喊了一声:“快去救她!”便被无情的旋涡卷入了水底。
他是谁?人们用探寻的目光你望望我,我望望你,终于人群中有人高声道出,他就是县农资公司职工卢从军。卢从军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顿时传遍了赵镇的大街小巷,惊动了三江。卢从军同志1983年毕业于赵镇城关中学,同年参加工作,牺牲前在四川省供销社成都干部学校川大班读书。1986年3月,学校组织春游,他想到家里母亲还在病中,便放弃春游,请假回家探望母亲。27日上午9时许,他到煤厂给家里买煤,路过赵镇中河岸边,听到呼救声,便毫不犹豫地前去救人,光荣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时年还不满20岁。
卢从军出生于一个普通商业职工家庭。当卢从军降生时,父亲已经45岁,母亲也年满39岁了。夫妻俩中年得子,对独子卢从军寄予了莫大的希望,费尽了做父母的心血。当孩子启蒙读书后,他们省吃俭用,为孩子买了《刘文学》、《雷锋》、《王杰》、《刘胡兰》、《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图书图画,家中成了儿子看书学习的乐园。父母时常教育从军,要像雷锋那样,多为别人做好事,“助人为乐,自己才能乐在其中”。温暖的家庭,注重言教与身教的父母,是卢从军第一所最好的学校和第一任最好的老师。
进入小学后,老师们为了使孩子在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全面发展,在课堂、操场,甚至野外游戏中,都把英雄的事迹、革命烈士的舍身精神,当做精神食粮提供给孩子,这在卢从军幼小的心灵深处,形成了学习革命前辈精神、继承革命事业的思想。从此,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一批光荣地加入了少年先锋队,并担任了少年先锋队的小队长,后又被选为班上的学习组长。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组织学生到北河边拣石挑石,老师见他身体差,不让他去,他却坚定地向老师说:“我虽然力气比不上其他同学,一次挑不起那么多,但我多跑几次,不是就能赶上了吗?”送肥下乡,支援农业,他从不叫苦,从不落后。同班的同学已放学回家,他却默默地主动留下打扫教室卫生,大家都夸从军是个好学生。
卢从军从小就受到共产主义思想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熏陶。在中学时代,他除了认真学习文化课外,特别喜欢阅读有关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雷锋、王杰等英雄人物的图书。英雄的事迹和精神,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常对同学说:“这些英雄,为了人民的利益,冲锋在前,用生命来实现人类崇高的理想,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他把岳飞、文天祥的“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写在日记里。1982年春季,同学罗元彬奋不顾身追截盗窃犯而英勇献身的事迹,使他深受感动。他在一篇作文中写道:“我一定要学习罗元彬同学为保护人民财产,不顾个人安危、英勇献身的共产主义精神。”卢从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天,他与另一个同学一起放学回家,路过柴市,见一小偷正从卖东西的老大爷的包包里摸什么东西,眼看那满脸横肉的家伙正想溜走,只见卢从军毫不犹豫地跑步上前,愤怒地瞪住那家伙,高喊:“站住!”想溜的小偷被这突如其来的喊声给镇住了。接着,他命令似的向小偷吼道:“你赶快把大爷的东西拿出来,否则……”那小偷见他是个十多岁的学生,便装模作样地说:“老弟,我没有拿什么东西啊!”小卢毫不让步。此时,卖东西的老大爷方才发觉,喊道:“哎呀,我的钱!”在群众的帮助下,小卢当即从小偷身上搜出了扒窃大爷的钱。当他把钱交给大爷时,大爷再三感谢,并连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里?在哪里读书?”小卢却说:“大爷,你今后小心点就是了。”说完他即与另一个同学悄悄地离去。
在卢从军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要理解、尊重别人,别人才会理解、尊重自己,要从心灵深处关心体贴他人……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喜欢。”他说得多么好啊!邻居和同学们有事,他都乐意帮忙。1982年夏天,他看见镇上八十多岁的向婆婆病重,便主动把老人护送到医院,自己身上仅有一角八分钱,他就拿出一角五分钱为老人付了挂号费。回到家里,又急促地向母亲述说向婆婆的病情,并要母亲买东西去看望老人。1984年1月,一个寒冷的夜,县农资八公司81岁的退休职工杨茂柏,在手扶拐杖回家的途中,被一个去向不明的骑车人猛烈撞倒,脚骨重伤,昏倒在地。卢从军正巧路过,见此情景,马上同公司的其他两位同志不辞辛苦,将杨大爷急送医院抢救。后来,领导安排他与另一名职工前往伺候老人治疗。老人伤重在床,卢从军和自己的同伴在老人床前,热心地为老人送水、喂饭、接屎、端尿。老人及其全家无不为之感动,深深地感谢他、夸奖他。
卢从军懂得爱什么、恨什么,爱憎分明。早在他读高中时,他就和班上同学一起制定了“学雷锋做好事的行动计划”。他在学校团支部的组织下,带头参加了为赵镇敬老院老人“送温暖”活动。在活动中,他不怕脏,不怕累,坚持每个星期天到敬老院打扫卫生,自己带上针线、肥皂,替老人们补缀、洗衣物被单,有时他还将自己节省下来的零用钱悄悄地为老人买去糖果,把一块块糖果送到老人的嘴里。他和同学们一道把党和人民的温暖带给了这些孤寡老人,老人无不为之感动。他们坚持为敬老院老人做好事的事迹曾先后在县广播站、《四川计划生育报》和《成都晚报》上报道过,表扬他们不愧是80年代雷锋式的好青年。
1983年7月,卢从军以优异的成绩在赵镇城关中学读完了高中,接着被县农资公司招工参加了工作,这年他仅17岁。新的征途开始了,卢从军既激动又高兴,他低吟着那首他最喜爱的歌《雪后的早晨》:“……辛勤的人,趁着人生的早晨,趁着早晨的精神,快踏茫茫旅程,让我们留下闪光的脚印。”他以蒋筑英、罗健夫为镜子对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他7月份到公司报到上班,8月12日便接受任务,到省供销社成都干部学校第二期青工岗前培训班参加培训。学习中,他认真听课,刻苦钻研。通过学习,提高了他对社会主义商业工作的性质、任务的认识和业务技能。结业考试,成绩优异。1984年2月,公司决定在各区、乡举办生资技术流动训练班,为农村培训生资技术人员。因任务艰巨,特别是教员缺乏,办训练班的计划面临流产。在这种情况下,卢从军反复考虑后,主动请缨上阵。组织上为他这种积极主动的精神所感动,同意了他的请求,把部分课程的讲课任务交给了他。于是,他夜以继日地翻阅资料,请教老同志,很快把几十种农药和化肥的性质、使用、注意事项等编写成讲稿,按公司要求同其他老同志一道深入到各区乡的训练班讲课。为节省开支,他们有车不坐,从土桥到云合、又新、双流,从福兴到金龙等地,都是徒步行走,而且夜宿简陋旅社,有时甚至染了一身虱子,但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卢从军从没叫一声苦,喊一声累。同行的老同志问他:“你能坚持到底吗?”他坚定地说:“老同志能坚持到底,我也能坚持到底,老同志不能坚持到底,我也要坚持到底。”在培训期间,他认真讲课,深入浅出,耐心施教,深得学员的好评。这年春天,他们踏遍了全县各乡、镇,为农村培训了数百名生资技术人员,圆满完成了公司交给他们的培训任务。
1985年4月,公司领导为了让他在具体工作中得到锻炼,把他安排到门市部当营业员。他上任后,很快把所经营的150多种农药和农机配件的性能、进销价格等全部用表格抄写好,压在玻板下面,死记硬背,从而很快掌握了全部商品的知识和经营的进销价格,对顾客做到了有问必答、方便挑选、热情服务,受到了顾客的称赞。在工作中,他把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紧紧地同社会主义建设,同企业的发展连在一起,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在改革的形势下,公司一年来的工作令人欣喜,改革在召唤我们,困难在等待我们,我们一定要克服困难,去再展宏图。”
卢从军早在中学时代就勤奋好学。学习上有一股子钻劲,遇到问题肯动脑筋,好多次他为弄懂难题,连课间十分钟休息时间都留在教室里思考。他平时做作业很认真,字迹工整,每次都按时交作业。他不但做了老师规定做的题,还选做了其他的题目。由于学习勤奋,1982年他参加成都市的数学解题竞赛,荣获了二等奖。参加工作后,他仍然潜心自学。1985年7月,公司党支部推荐他报考省供销社成都干部学校川大班学习经济管理专业,9月他被学校录取。经过两年工作,年仅19岁的卢从军,现又在职考入了大学。是幸运还是考验?他清楚地知道,人生的考验不仅是艰难困苦和生与死的拼搏,对时代的宠儿骄子,仍然存在严峻的考验。学校开学典礼后的第一个晚上,他坐在教室内静静地思索着自己的未来。他知道,未来如何,完全取决于今天自己做出了何种程度的努力。他把马克思“在科学的大道上,只有不畏劳苦、努力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的名句牢记在心中。学习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他对所学课程都很认真,一点也不马虎,从不放弃一个没有弄懂的问题。一次,为了弄清“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还存在着商品经济”和“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还存在着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两个问题,他花了三天时间,翻阅了好几种书籍,又和几个同志反复讨论,最后,终于写出了满意的答案。
卢从军是一个党和人民哺育的好青年,是金堂人民的好儿子,是供销社系统的好职工。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团省委已追认他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并授予他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优秀青年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