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31 11:30:02点击:
我的父亲刘金廷从军在抗日将领李家钰所属部队第四十七军第六二四团任中尉排长。出川前部队住在原总府街总府礼堂。
1937年10月,父亲接到部队命令要开赴山西夏县,临走时母亲怀着我快要临产,家中缺人手,但他作为军人,军令如山倒,特别是国难当头,哪怕再为难,也顾不得儿女情长。部队出发时父亲没有让母亲送别,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李家钰率全军由西昌出发沿川陕公路徒步北上,抵宝鸡乘陇海铁路火车,刚到西安便奉令急赴山西前线御敌。47军出川之际,时值中秋,长途跋涉40天,长达4千里,到达黄河北岸,已是初冬时节,冰天雪地,人马均冻僵,官兵还穿着单衣草鞋!参谋长感叹:“我军待遇差,武器又低劣。只有全杖血肉之躯,高昂士气去和装备精良的日本鬼子硬拼了。”沿途受到各地民众夹道迎接,官兵们受到鼓舞,杀敌报国的决心很大。第四十七军过了很久一段时间才穿上了棉衣。
1938年2月中旬,日军在大量空军掩护及优势炮兵坦克配合下,向东阳关进犯,第四十七军官兵所用机枪、迫击炮等都是川造,命中率低,还常卡壳,川军虽奋力抵抗,因武器悬殊死伤累累。日军不断增加,可弟兄们不畏强暴与日军展开肉搏冲杀。
据当时中共《新华日报》1938年7月27日报道,山西民众对第四十七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和英勇抗战十分钦佩,山西黎城县县长何公振给四川发公函说:东阳关之役第四十七军官兵英勇抗敌,经一周血战,日寇伤亡千余人,我忠勇官兵作战壮烈牺牲者也在2000人以上,黎城民众对此可歌可泣之事迹极为崇佩敬仰!何县长安排地方民众埋葬川军阵亡官兵,举行追悼会,并在东阳关建立“川军抗日死难纪念碑”。在黄帝陵建川军庙一所,在每年2月17日演戏纪念,以志不忘。
父亲上前线后的第二个月(农历冬月十一)母亲生下了我。1939年1月以后,母亲很长一段时间未收到父亲的来信,父亲在前线一年多时间里每月都给母亲寄来家书报平安,母亲预感不幸会发生,果然在3月的一天,父亲的一个名叫吴江的战友给母亲写来一封信,信中记述了父亲在战场上英勇抗击日寇的情形,父亲所属部队在一场与日军对阵中遭到重创,部队伤亡惨重,吴江说:“金廷兄不顾个人安危,怀着对日本侵略军的无比愤慨带领战友们与日军奋战”,吴江还说:“日军从空中和地面发起攻击,战争非常激烈,伤亡惨重,金廷兄拼命向日军冲去,弟兄们将他拉住说:‘别上去,敌人炮火猛烈,十分危险’,那时他已杀红了眼,甩开弟兄们的手说:‘兄弟们,只能进不能退,我们跟鬼子拼了,不消灭日本鬼子,我们还有家可归吗?’不少兄弟紧跟金廷兄一起冲人敌人阵地,与日军展开激烈搏杀。当刘金廷又一次冲上去与鬼子搏斗时,头部中弹,不幸牺牲”。后由吴江等战友们用白大绸把父亲的遗体包裹后埋葬在山西夏县北师村张家坪。当时在场战士们泣不成声,悲痛不已。我今生今世从未谋面的父亲虽然不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将领,但确是一位真正舍生忘死、在抗日战场上勇敢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伟大战士!
我的母亲一边阅读来信,一边泪如雨下:亲友及邻居们不停地安慰我母亲,为我们娘儿俩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后不久由当时的国民政府根据有关条例,给我们颁发了“恤令”并发放了抚恤金直到解放前夕。从此我母子俩相依为命,我的母亲怀着对丈夫这种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危,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精神的敬仰,及对丈夫深深的敬爱之情,终身未改嫁。母亲一生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历尽艰辛,含辛茹苦把我养育成人,难能可贵,值得我永远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