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

更新时间:2023-01-05 11:30:09点击:

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

王秋成 刘继孟

张自忠是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上将总司令。在抗日战争期司,他为了民族的解放,驰骋疆,征战南北,生死不苟,英勇坚毅,表现出至大至刚的民族气节和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最后,于一九四○年五月十六日,在湖北襄樊战役中壮烈殉国,时年四十九岁。张自忠将军不愧是炎黄的优秀子孙,抗日的民族英雄。

张自忠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县唐元村人,生于一八九一年七月七日。其父张树桂,清朝时在江苏从政,从青口巡检做到赣榆县知事。张自忠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先后就读于本村私塾和临清县立中学,一九一二年考入天津政法学堂。他虽出身于富有之家,但他自幼为人慷慨好义,乐于资助同学,还帮别人交纳学费。有时因手头无钱,竟慨然将自己的衣物拿去典当,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因之,深受教师和同学们赞扬。

张自忠进入天津政法学堂后,由于受近代政治文化以及辛亥革命的影响,视野日益开阔,救国雪耻、奋发图强的意志更加坚强。特别是他见到旧军队在老百姓面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而外国侵略者面前都软弱无能,不堪一击。他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中国有近代之所以屡遭侵略欺凌,多灾多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军队腐败,不能担负起保家卫家国的重任;要救国,要强盛,必须严于治军,操练出勇敢善战的军队,抗敌御侮,保国安民。他怀着这种“治军救国”的思想,于一九一四年毅然投笔从戎。

张自忠离家出走,由济南去东北的奉天新民屯,投到了原陆军二十镇(师)一个老乡车震的部下当学兵,车当时任标统(团长)。一九一六年,车震部在南马护国军作战溃散,张自忠辗转回乡。不久,他再次出走,加入了驻守廊坊的冯玉祥第十六旅。

冯玉祥是一代名将,反对帝制,讨伐张勋复辟,推翻贿选,发动首都政变,进行五原誓师,参加北伐;张自忠跟随他参加了这一系列的重大政治军事活动,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

张自忠为冯玉祥所赏识,因之被委以重任。自一九一八年驻防湖南时任学兵连长,直到一九二六年冯赴苏考察,他始终在学兵团供职,并升任营长、团长。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二八年,部队驻防河南,张自忠任国民军第二十五师师长兼西北军官学校校长和开封戒严司令。他先后十余年致力于军事教育,培养了大量的高级军事人员,西北军的许多将领,曾经是张自忠的部属。

张自忠治军以威严著称。他性情暴躁,习惯于军阀部队的管教方法。但他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带头执行纪律,为人表率;要求部下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他在西北军官学校任校长时,大都生活在士兵中间,经常同士兵一起摸爬滚打,一起吃住劳动。训练学员,他经常亲自示范教导,在大雪纷飞的严冬,和学员们一起卧雪踏冰,还赤着脚板演习战斗。由于他的实际行动,深得部下的尊敬,其部队也一直保持着较强的战斗力。

张自忠在严格治军的同时,还很重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他经常训令部下“不扰民、真爱民,勇敢地除掉旧习气,齐心协力,誓死报国”。早在一九二三年,冯玉祥部驻守北平时,曾于五月七日组织所属部队进行大游行,以示抵御外侮、誓雪国耻的决心。张自忠还趁此机会主动地进行演讲,激发了军民的爱国热忱,鼓舞士兵的斗志。他还经常对学兵团的朝鲜学兵讲述朝鲜被日军吞并后的惨痛史实,并以日本为假想敌,进行军事演习,用以激励他们救国雪耻的决心。

张自忠作为一个军人,其忠贞爱国之忱,集中表现在他能够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奋勇抗日,保卫祖国河山。

一九三三年初,日寇攻占山海关,热河吃紧,平津震动,华北危急。身为二十九军三十八师师长的张自忠,奉命率所部离晋,开赴平东驻防。三月初热河失守,日军步步进逼,国民党当局被迫作战。长城抗战开始后,二十九军奉命接防冷口以西至马兰峪长达三百余里的长城各口。张自忠任前线总指挥,偕同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即刻到达喜蜂口南六十里的三屯营,设立了前方指挥所。二十九军被视为“杂牌”部队西北军的班底,本来装备很差,又加接济不足,实在困难不少。但他们面对用飞机大炮武装起来的日本侵略军,却毫不畏惧,怀着满腔的民族仇恨和为祖国效命的决心,用手榴弹、大刀片同敌人作战,谱写了一曲威武雄壮、气壮山河的凯歌。

三月九日,日军第八师团步骑炮联合部队,在伪军配合下猛攻喜峰口,东北军万福麟部不支溃退。张自忠立即命令刚刚到达的二十九军先头部队开上前线投入战斗。激战持续到天黑,双方伤亡惨重。夜晚,张自忠指挥部队由喜峰口两侧发动攻击,夺取了高地。天明后在增援部队的配合下,同日军展开了阵地争夺战。十一日,日军又以飞机、大炮轮番轰击,二十九军沉着应战,坚守阵地,岿然不动。晚间,张自忠又指挥部队发起进攻,采用迂回夜袭战术,分兵两路,踏着遍地冰雪,迎着凛冽寒风,摸到敌人营地,抡起大刀,像切瓜剁菜一般斩杀日寇。进取潘家口的董升堂团,扫清了在喜峰口侧背两个村庄露营的日军之后,又消灭其炮兵一个连,捣毁敌炮若干。杨干三营在董家口一路毙伤日军百余人,缴获甚多,全胜而归。喜峰口一战,日军遭受沉重打击,对该地的进攻被迫减弱。

日军受挫后,遂将进攻方向改在喜峰口西南一百一十余里的罗文峪。这里仍然是二十九军的防地,日军的进攻同样遭到失败。四月下旬,日军冲破东北军在冷口的防线迂回到距三屯营仅二十余里的两岔河口,企图袭击二十九军指挥所,情势危急。张自忠镇定自若,沉着应战,机智地指挥部队迎击了来犯之敌,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在张自忠的指挥下,二十九军一直坚持阵地,痛击日寇,使其不能越雷池一步,真正形成了攻不破的长城。直到五月底,古北口正面的国民党中央军节节败退,冷口方面的东北军也步步溃退,致使二十九军腹背受敌,张自忠才奉命撤离阵地。

二十九军在喜峰口的胜利,是长城抗战唯一的胜利。消息传遍全国,喜讯振奋人心,张自忠赢得了广大人民的高度赞扬和支持。然而,一贯推行妥协退让政策的国民党当局,却将二十九军将士的热血付诸东流,于五月三十一日,同日军侵略者订立了可耻的《塘沽协定》。

张自忠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爱国将领。“九·一八”事变之后,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起救亡;而国民党的反动政府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捕杀共产党人,镇压进步人士,时任二十九军三十八师师长的张自忠,对此表示极为不满。一九三三年他在长城抗战时,国民党驻北平的宪兵三团奉命破坏抗日爱国行动,经常四处捕人。当时曾有几名爱国青年(多数是共产党人)躲在北平张自忠的家中。几天之后,国民党特务竟以追捕反蒋的西北军将领为名,把他们抓走。张自忠得知后,立即从喜峰口前线打电话,质问当局为什么随意从他家里抓人扰乱军心,并极力掩饰那几名被捕学生的真实身份,据理力争,终于迫使北平军政分会委员长何应钦释放了被捕学生,并于事后派人向他赔礼道歉。

一九三三年五月,冯玉祥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蒋介石调集重兵予以围攻。冯的旧部庞炳勋在蒋介石的贿买下跃跃欲试。张自忠闻讯后,立即联络冯治安等人写信给庞,骂他忘恩负义,翻脸无情,并声言:“如果你庞瘸子胆敢去打冯先生,我们就先在背后解决你!”在他们的压力下,庞终于未敢参与镇压抗日同盟军的不义之举。一九三四年,共产党员、爱国将领吉鸿昌因坚决抗日被蒋介石逮捕后,张自忠曾设法营救,可惜没有结果。

一九三六年,张自忠任察哈尔省主席。这时,天津市长肖振瀛勾结大汉奸在天津市政机关安插日本人,并履行《何梅协定》,亲日卖国。张自忠得知后立即去见他,当着许多人的面,大骂他媚日卖国、苟且偷生。不久,肖即被撤掉了市长的职务。

另有个张自忠当年的顶头上司、时任北平市长的秦德纯,因对二十九军末哲元的总参议石敬亭①处决了勾结日本浪人的不法分子表示不满,极力予以排挤,致使石愤然离去。张自忠认为石的行动是出于民族大义,秦对其排挤是卑鄙可耻的。于是,他在一次聚会时,当面斥责秦德纯是“孬种”,并质问他“为什么怕日本鬼子”、而把石敬亭逼走。当时秦被问得无言以对,狼狈不堪。

①石敬亭原是西北军总参谋长,一九三六年任二十九军总参议时,主持北平绥靖公署的事务。

一九三七年春,应日本政府邀请,冀察京津的军政要员,工商学界和社会名流,组成了赴日考察团。当时的华北军政首脑宋哲元,鉴于形势不利,借故推托,特派时任天津市长的张自忠为团长。张自忠当时虽然颇费踌躇,但又不得不领命前往。考察团由塘沽启程后,张自忠让考察团的核心人物、二十九军的数名高级将领,各自撰写短文,陈述赴日感想。当他看到大家普遍表露出爱国御侮的思想时,才稍感宽慰。代表团到达日本后,适逢名古屋举办的博览会即将开幕,中国驻日大使许世友回国述职,委托张自忠代为参加揭幕典礼。张自忠事前获悉,在中国馆的对面设有伪满展馆,并高挂伪满国旗。他对此非常气愤,遂向日方提出严正抗议,说东北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决不承认什么“满洲国”,并迫使日本地方当局关闭了伪满展馆,降下了伪满国旗,他才参加了博览会开幕式。最后,日本政府竟然要求他答应在二十九军团以上的单位聘请日本顾问,还提出中日在华北合办经营沧石铁路、开采矿山等,这些无理要求,张自忠均断然拒绝。他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尊严进行了英勇不懈的斗争。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张自忠驻北平的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国民党反动当局一味妥协,宋哲元率部撤离北平,留下张自忠代理冀察改革委员会委员长、北平绥靖主任,兼北平市长,以和淡方式与改人周旋。张自忠临危受命,忍辱负重,使二十九军部队得以安全转移,免包围。随之,敌人严密地注意着他的行动。在紧急关头,他设计于九月只身脱离虎口,化装南下。不久,受命任五十九军军长。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知道他勇略过人,颇为赞赏,遂请军委会将其五十九军划归第五战区指挥。张自忠曾对全军营以上干部表示:“我们只有以必死的决心去战胜敌人,才能对得起国家和自己的良心”。

一九三七年冬,南京失陷,侵华日军从南北两路夹攻徐州,一九三八年二月,南路日军突破淮河防线,进占小蚌埠,国民党中央军汤恩伯、于学忠部告急。张自忠奉李宗仁急令,率五十九军驰援,迅即到达淝水古战场。他召集全军官兵慷慨陈词:“现在是杀敌报国的大好时机。我们是为民族而战、勇敢杀敌者,光荣;怯懦偷生者,耻辱!大家要奋勇杀敌,不准后退;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他随即作了周密部署,当晚与敌交战。张自忠亲临前线指挥,官兵士气大振,挥舞着大刀杀进敌阵。日军遭猛袭,四散逃窜,弃尸遍野。拂晓前,张自忠乘胜率部对淮河北岸日军发起总攻,到拂晓时,日军一个旅团即被歼灭,小蚌埠被克复、淝水大捷,是全面抗战以来,国民党军正面战场屡遭失败之后第一个胜利,它大振了抗日的军威,打乱了日军的作战计划。

淝水战后日军南撤,徐州以南战事稍息,但日军扳垣师团向临沂进逼,张自忠奉命增援。他迅疾率部乘火车奔赴陇海路东段;下车后顶风冒雨,日夜兼程,一天行军一百八十里,直扑临沂。赶到时,日军主力已逼近沂河东岸各村,他看准守已不易,莫若出击,遂与临沂的四十四军庞炳勋部取得联系后,当夜暗渡沂河,对敌人突然发起袭击;敌人措手不及,死伤严重,开始败退。张、庞两军乘胜紧追到汤头镇,鏖战五昼夜,经三次拉锯肉搏,将扳垣师团击溃,其残部逃窜莒县城。此役击毙日军四千余人,其中校尉级军官达一百八十多名,击毁汽车一百五十余辆、战车二十余辆,缴获大批作战物资。临沂之战刚刚胜利,台儿庄又告吃紧。张自忠立即率疲劳之师前往防守右翼。他亲自赴战,把敌军驱逐出邳县的碾庄,并巩固了自己的阵地,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九三八年五月,侵华日军再次调动大批部队包围徐州。当时第五战区各部队经徐州会战,亟待整补,不宜继续和优势之敌在徐州决战。长官部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并将掩护撤退的任务交给了张自忠部。他欣然受命,即将部队布置在徐州西霸王山一带各据点,奋力据守三天,日军始终未能突破其防线,该战区部队得以安全退出。徐州失陷后,张自忠才率部边打边走,撤向豫东。不久,又奉命直趋豫南,迎击沿长江北岸西进之敌,在方圆二百里无一友军的险恶情势下孤军奋战,固守潢川十二天,完成任务后奉命开进大别山。随后,在保卫武汉的战斗中,张自忠因战绩卓著而晋升为上将,并荣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三镇失落,国民党大军退往大西南山区,张自忠奉命率部转移到鄂北,先后在京山、襄樊一带布防。他指挥所部英勇奋战,屡次重创日军,敌人闻之丧胆,人民誉之为“活的长城”。张自忠因战功显赫,被任为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

一九四○年,张自忠率右翼兵团沿襄河两岸布防,总部驻湖北宜城快活铺。四月,日军集中湘、豫、鄂赣四省六七个师团的兵力,准备再次向鄂北豫南第五战区进攻。张自忠将军曾写信给副总司令冯治安说:佟麟阁、赵登禹战死,宋哲元病故,“我们必须在未死之前尽力为国家民族拼一拼,死后相见,也必愉快”。五月一日,敌军即将进犯,他又写信致部下各将领,大意说:只要敌人来犯,我即渡河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只要我等能本必死之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几天之后,敌人大举北犯,张自忠奉命渡河之前,于五月六日曾留给冯副司令一封信,内称“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

五月七日,在河防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张自忠将军抽调了三个团,加之总部一个手枪队,于晚间渡襄河北上,进击北犯之敌。十日,进至襄东峪山、黄龙一带,与三路反扑之敌军目夜拼搏,敌军大败,伤亡数千,其余向东逃窜。十一日晚,张自忠将军星夜率部向东截击。十二日在枣阳东冒雨与敌激战,重创敌军。十三日又向南截击敌军第十三师团。十四日拂晓,张自忠率部赶至方家集,以仅有的三千兵力与敌肉搏数次,终将该地占领,并向西南追截逃敌。十五日在罐子口附近山地与南窜之敌恶战一天,晚间张自忠将军率部移至南瓜店。十六日黎明,敌飞机、炮火向我阵地狂轰滥炸。中午,张自忠将军左臂负伤,但仍在大声督战,并将身边仅有的一连手枪兵派出去打击敌人,只剩下副官马孝堂和少将高参张晋。一直坚持到下午两点多,敌人包围上来了,张晋战死,张自忠全身已负伤六处,倒在血泊中。他催促马孝堂赶快走开,还说:“我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良心都得安慰,大家更要努力为国杀敌。”马不忍离去,并为他包扎伤口。这时,两个鬼子端着刺刀冲上来了,一个鬼子恶狠狠地向张自忠将军刺去,他怒目圆睁,顺势抓住枪一跃而起,刹那间另一个鬼子的枪托砸向他的头盖骨,他扑倒在地……一代抗日英雄壮烈殉国。

张自忠将军是为国家民族而壮烈牺牲的。噩耗传开,全国上下悲哀悼念,延安接到消息,于八月十五日下午,各界代表在中央大礼堂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同志分别题了“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挽词,《新华日报》特发悼词。一九四三年五月十六日,张自忠将军殉国三周年,周恩来同志又撰写了《追悼张荩忱上将》一文,作为《新华日报》的代社论发表,高度赞扬张自忠将军在抗战中“奋起当先,所向无敌”、“英勇坚毅,是为全国军人楷模”、“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

张自忠将军的灵柩,安葬在重庆著名的风景区北碚梅花山。冯玉祥将军特地为他题了“张上将自忠之墓”的墓碑,并隶书“梅花山”三个三尺见方的大字,镌刻矗立在坟台正面,以彰忠魂。在北京、天津、武汉,为纪念张自忠将军,都命名了“张自忠路”。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张自忠将军的坟墓进行了妥善的保管和维修。一九八二年,民政部特批准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以表彰其英雄业绩,教育后人为国家建设而英勇奋斗。

张自忠将军英风不泯,光耀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