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灵山英魂——记张姿明烈士

更新时间:2023-01-05 11:30:09点击:

灵山英魂

——记张姿明烈士

栾福才

在招远县西北部,矗立着一座状似伏虎的大山——灵山。“有仙则灵”不知从何时开始,灵山有神仙这一天方夜谭式的神话在人们中广为流传。然而,从1940年6月5日以后,人们不再热心于那些虚无奇妙的传说,取而代之的是在鬼泣神惊的灵山战斗中牺牲的张姿明烈士的故事。

张姿明①,原名张铭通,1915年生于莱阳县孙受乡西张家寨子村(现属莱西市)。其伯父是有多年教龄的教师。受伯父的熏陶,他自幼好学上进。1923年进本村私塾读书,1930年考入花园头县立第十高级小学就读。他不但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而且慷慨好义,乐于助人。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①有的材料为张子明。——编者

1934年,张姿明考入掖县城省立第九中学。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我东北三省,国民党反动政府奉行投降卖国政策,真是外忧内患,民不聊生。面对民族危亡,国难深重的现实,他忧心忡忡。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他省吃俭用,订阅了《星期周刊》、《生活杂志》等进步刊物,还阅读了《资本论》等革命书籍。学习之余,他联络进步同学,讨论国家的前途和有志青年如何作为等。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济南学生进行罢课斗争。消息传到掖县城后,张姿明立即串联同学,召开大会,散发传单,声援济南学生的罢课斗争。

1936年,张姿明考入北平弘达学院高中部学习。在这里,他的视野日益开阔,思想更加进步,并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奔走呼号。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张姿明离开北平回到莱阳家乡。到家后,他联络其他回乡学生和“民先”队员,组织发动群众,成立了抗日宣传队。他从北平带回不少进步剧本和歌曲,如《放下你的鞭子》、《打回老家去》、《流亡三部曲》等。晚上,他们组织群众学唱;白天率领宣传队到集镇演唱。许多青年积极参加“民先”,“民先”组织不断扩大,他便在自己家里设立了联络点。

1938年2月19日,张姿明和庄国瑞等人在夏格庄集上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得到葛子明派人送来的情报:在烟青公路上,有一辆日本的黑色小汽车从青岛方向开来,要张姿明等人商量如何对付。张姿明等当即决定:“截住敌人,别让他们溜掉。”通知葛子明派乡校教官,带领20名“民先”队员,迅速赶到村南在公路旁的一个草垛后面隐蔽待命。张姿明、庄国瑞等站在公路两边。10时许,小汽车开来。张姿明招手,让小汽车靠边停下,日本人以为是夹道欢迎他们的。车刚停下,庄国瑞等人立即上去打开车门,将里面的5个人拖了下来。隐蔽在草垛后面的“民先”队员一拥而上,将他们全部抓住,并当场把小汽车砸毁。当晚,在乡校对敌人进行了审讯。原来是日本驻青岛海军特务长丰田,带着四人去莱阳国民党县党部进行诱降活动的。罪证确凿,审讯后就地处决。此事,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当地群众的抗日热情更加高涨,抗日斗争迅速发展起来。张姿明也在斗争中得到了锻炼

1938年2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莱阳游击队第九大队成立。庄国瑞任大队长,张姿明任政委。不久,张姿明调即墨游击队七大队工作。4月又调到掖县任三支队政治部宣传科长。他在掖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年11月,五支队六十二团与五十五团合并为山纵五支队二十一旅,张姿明被调到二十旅政治部主编《突击》半月刊。他工作勤恳,擅长撰写评论文章,曾被聘为胶东文协执行委员。1939年春,调任他为五支队政治部秘书长。1940年春,张姿明调任山纵五旅十四团政委。十四团是由地方武装汇集编成的,当时驻在招远灵山一带,保护金矿,扩充队伍。为了提高部队的政治思想素质,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战士思想情况,教育战士密切军民关系,讲解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重要性,要求战士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全团指战员的政治思想觉悟迅速提高,在群众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张姿明在战斗和工作中,处处身先士卒,为全团指战员作出了表率,因此,他深受指战员们的拥护和爱戴。

1940年,抗战形势日趋恶化。日本帝国主义与国民党顽固派相互勾结,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6月5日,日本侵略军中将阿部纠集800人朝灵山扑来,企图将十四团包围。

十四团判明敌情后,由张姿明政委和副团长宋子良率一营和特务连坚守灵山阵地,其余部队掩护当地群众立即转移。

敌人在炮火掩护下,反复向灵山一营和特务连阵地发起攻击,整个阵地被硝烟笼罩。在敌人炮火的猛烈轰击下,副团长和许多战士相继牺牲。张姿明望着牺牲的战友,愤怒地喊道:“打!为牺牲的同志们报仇!”战士们同仇敌忾,一跃而起,手榴弹、石头一起朝敌人砸去。

敌人的攻击又被打退了。山下来人报告,群众已安全转移。可这时部队已无法全部撤退。因为敌人已将灵山围得水泄不通。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张姿明果断命令军需处处长王吉山率部分战士突围,他率部分战士坚守阵地,进行掩护。

敌人步步逼近灵山顶峰,战斗已进入最残酷的时刻。这时山上还剩下13个人。张姿明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严肃地说:“我们已经完成了掩护任务,但撤退是没有希望了。咱们只有死守阵地,与敌人血战到底!”

敌人涌上来了,张姿明和战士一起冲入敌群,展开肉搏,枪托砸,大刀砍。12名战士在与敌拼搏中全部壮烈牺牲。张姿明浑身是伤,昏倒在石崖下,手里紧握着最后一颗手榴弹。敌人发现他后,一起围了上来,吼叫着:“捉活的!死了的不要。”

张姿明听到敌人的吼叫声,用力睁开眼睛,怒视着围上来的敌人,猛地拉燃了导火线,“轰”的一声,手榴弹爆炸了。他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5岁。

战后,人们流着眼泪收殓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灵山东麓,

解放后又迁到招远县烈士陵园

张姿明烈士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的功绩,他的忠魂,将与灵山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