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英名与灵山共存——记张子明烈士

更新时间:2023-01-04 11:30:09点击:

英名与灵山共存

——记张子明烈士

刘在明

1940年夏,侵华日军纠集万余兵力,在胶东发动了野蛮残酷的“六一”大“扫荡”。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十四团全体指战员以生命和鲜血保卫抗日根据地。在灵山战斗中,年仅25岁的十四团政委张子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为拯救民族发奋读书

张子明,原名张明通、张咨明,1915年生于莱阳县桃花乡西张家寨子村(现属莱西市)。张家是这里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张子明的父亲为人忠厚朴实,伯父是位颇有名望的教书先生,张子明自幼受到良好的启蒙家教,培养成坦荡诚挚、勤奋向上的品德。张子明兄弟三人,他居中,一向尊敬兄长,爱护幼弟。子明7岁开始上学,先在本村小学就读,14岁升入花园头县立第十高级小学。他白天在校细心听讲,夜晚回家挑灯苦读,因而成绩一直保持优秀。再加上他天真烂漫,善于助人,热情帮助学习差的同学补习功课,主动将课本、文具送与家境贫困的同学,因而深受老师的喜爱和学友们的敬重。

1934年,张子明考入掖县山东省立第九中学。当时,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民族危在旦夕。面对愁云惨雾,同学们无不为国家的命运担忧。张子明自幼养成沉默寡言、执著追求的内向性格,他一头扎到书本里苦苦觅求救国救民的答案。但他翻遍了国文、修身、自然、历史等一大堆教科书,终未找到自己所追求的真理。后来在进步教师的帮助下,他借到和买到一些进步书刊。从这些读物中,张子明看到了“革命”的字眼,学到了“同情和支持农工群众,联合起来推翻旧世界”的理论。他恍然大悟,这不就是自己和同学们所要寻求的前途和命运么!他兴奋极了。自此,他千方百计购买更多的进步书籍,除自己如饥似渴地学习外,还赠送给许多进步同学阅读。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消息传到张子明所在学校,张子明激动不已,他立即与几个同学发起成立了“学生救国联合会”(简称“学联”),带领全校师生上街游行,积极响应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

为抗日救国积极组织“民先”

1936年,张子明考入北平弘达学院高中部。当时,北平各学校的学生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学生运动要和发动千百万群众进行武装自卫斗争相结合”的伟大号召,组织了宣传团,到河北广大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学生们趁机成立起了革命青年团体“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张子明积极参加了“民先”组织,并成为一名骨干。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发动全民抗战,按照党中央的指示,“民先”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组织,平津的学生分赴全国各地发展“民先”,张子明带着“民先”关系于9月间回到了原籍莱阳。在家乡,他与自外地返回的师生李芸生、吴青光、庄国瑞、刘坦、李作民、王军光、王子阳、张益民等很快联系在一起,从建立和发展“民先”组织入手,在莱阳西部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活动。他到集市街头演讲,大声疾呼“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不当亡国奴,全民誓死抗战”。他还到学校教唱抗日歌曲。一时间,“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等歌声在莱阳村庄到处可闻,激励着大批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参加“民先”。1937年12月,张子明参加了在孙受小学召开的全县党员、“民先”代表会议,会上重新组建起莱阳县委,建立起“民先”莱阳县队部。此间,张子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会后,他在县委和“民先”县队部的领导下,更加积极地开展宣传群众、建立武装等活动。

1938年2月15日,县委在驻地小院村召开扩大会议,会上决定筹集枪支弹药,正式建立抗日武装。当日晚散会后,张子明与宫维桢、刘恒山、牛绍文等一起具体研究落实县委决定的意见。经过张子明等精心筹划,很快组建起了莱阳“民先”武装宣传队。自此,张子明带领这支队伍活动于莱阳城乡,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日救国活动,如没收销毁日货,打击汉奸商人等,一时声威大震,不仅轰动全县,而且波及胶东半岛。

2月18日,侵占青岛的日本海军派特务机关长等乘车到莱阳劝降。日特自莱阳城返回途中,维持会成员孙受车站站长于升远、站役张广义将莱阳的有关情况提供给他们。日特大为高兴,当场任命于升远为莱阳县伪县长。次日,消息传到“民先”县队部,张子明和大伙义愤填膺。为了消除隐患,他和庄国瑞、刘恒山等于22日前往查看详情。他们来到孙受车站,恰巧站长于升远去了烟台,便找来站役张广义责问。在查清事实真相后,当场对众宣判其引狼入室,卖国求荣的汉奸罪行,然后拉到西沙河当众处决。

为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县委和“民先”县队部决定争取莱阳西南部夏格庄乡校校长葛子明共同抗日。2月19日,张子明和庄国瑞、崔涛3人前往做葛子明的工作。与葛子明见面后,他们从分析莱阳的形势入手,进而宣传“民先”县队部“国难当头,军民联合,全民抗战”的主张。在张子明等人的动员说服下,葛子明深明大义,双方当场达成联合抗战的协议。

为建立抗日武装呕心沥血

1938年春,莱阳县委根据胶东特委关于分区发动群众举行武装起义的指示,决定在莱阳建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九大队。张子明和庄国瑞等喜出望外,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在胶东特委特派员宋竹庭的指导下,以“民先”武装宣传队为基础,于3月11日在河崖村西古庙里,莱阳第一支抗日武装——三军九大队正式诞生了。张子明被县委任命为大队政委,与队长庄国瑞、副队长宫兼三共同领导这支队伍。

张子明深感使命在肩,任重道远。他遵循着“一切为了人民大众利益”的建军宗旨,从抓部队纪律和战士学习着手,保证这支队伍健康成长。他及时制定了“不准随便离队,不准砍树木,不准踏庄稼”等几不准制度。他重视抓部队的时事政治和文化学习。在抓好部队自身建设同时,他始终不忘发动民众,队伍走到哪里都要开群众大会,他都要大讲“全民抗战,齐心救国,誓死保卫国土”!由于他带领的这支队伍纪律严明,与群众同甘共苦,深受百姓的拥护欢迎。当时,在莱、招、栖边区一带,三军九大队的声威传遍四方。

4月中旬,胶东特委和三军总部命令九大队到黄县接受统整编。为保证全体队员高高兴兴地离开家乡,顺利开赴抗日前线,张子明认真做好队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整编任务的圆满完成。

为保卫根据地英勇献身

1940年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胶东形势愈加严峻日伪顽不时对我抗日根据地发起“扫荡”。胶东区党委和五支队总部为了对敌展开有力反击,保卫根据地的安全,选调优秀干部充实前线,张子明被调至坚守招远灵山根据地的五支队十四团担任政委。张子明来到十四团后,组织全团干部战士苦练军事技术,同时号召全团官兵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军民合作战胜敌人。

6月份,胶东敌人纠集了潍县、青岛、平度、烟台、掖县、招远、莱阳等地的数千名日伪军,在日军秋山少将的指挥下,对我莱、招、平、掖等胶东北部抗日根据地分头进行了半个多月的持续大“扫荡”。日伪一时气焰嚣张,向我根据地步步逼近。我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协同作战,顽强阻击。6月4日,5000多名敌人兵分7路向我灵山根据地合围而来。灵山地处招远县西北部,与掖县相接。此处山势雄伟,地势险要。我五支队十四团指战员在张子明等团首长的指挥下,凭借有利地形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面对数倍于我的敌人,张子明从容不迫,镇定自若。6日拂晓,敌人发起猛烈攻击,顿时,灵山上炮火连天,枪弹如雨。张子明与其他领导人沉着指挥,击退敌人的一次次攻击。从早到午,从午到晚,敌人轮番进攻,在一昼夜的时间里,敌人向这座山峰倾泻子弹20余万发。我十四团勇士们死守阵地,稳如泰山。战斗愈来愈激烈,我十四团官兵前仆后继,一营教导员刘衣希副团长宋子良相继牺牲,接着政委张子明也倒在了血泊中。张子明和十四团的勇士们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抗日根据地。多少年来,张子明和十四团勇士们的名字像巍巍灵山一样,高高耸立在广大胶东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