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29 11:30:30点击:
光辉的一生
——张昕烈士传略
罗先哲
张昕,原名张云祥,曾用名张文华、张雨村。1914年7月28日出生于山东省利津县城西南街的一个贫农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活泼爱动。虽家境贫寒,父母仍含辛茹苦供其上学。9岁入利津县城书院街小学学习,他读书勤奋,成绩优良。读完小学和利津师范讲习所后,因生活所迫辍学务农。1934年靠亲朋资助,考入山东平原第五乡村师范学校。在此,他受在该校任教的中共党员李竹如等人的教育影响,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接触进步思想,并积极参加学校地下党组织领导的读书会和抗日民族先锋队的组织活动,还参加了支援绥远抗战募捐活动及“一二·九”运动后的学校罢课斗争。通过参加革命活动,张昕的思想觉悟得到了迅速提高。
1937年6月,张昕在平原第五乡师毕业。不久受聘于本县三区刘村(今利津县盐窝镇)小学任教。在任教期间,他组织了几位爱国青年教师,成立“教育促进会”,以学校为阵地,积极向农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教育,张贴标语,散发革命传单。
同年秋,张昕考入山东济宁乡村建设行政人员训练处。在训练处,他经常与同在训练处学习的中共地下党员李光材等进步青年学习研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积极积蓄和扩大力量,准备开展抗日游击斗争。年底,日军向山东各地侵犯,形势告急,张昕、李光材等人随乡村建设行政人员训练处转移。当训练处转移到河南省南阳后,张昕、李光材等人在训练处军事班内,组建了一个抗日武装小分队,共20余人,张昕被选任队长。当时,张昕等人想把这个武装小分队拉回山东进行抗日游击斗争,不料被人告密。次日武装小分队的枪弹全部被训练处没收。当训练处到镇平(今河南省)后,张昕带领10多人,于1938年初的一天晚上,离开乡村建设训练处,到方城(河南省)参加了山东流亡学校。不久,张昕等人离开方城,于1938年6月到湖北找到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内的党组织。经组织分配,张昕去湖北均县草店文化站,从事抗日文化宣传工作。不久,他随鄂北中共党组织负责人郑楚云去河南确山竹沟新四军五师八团留守处工作。1939年3月,张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5月,张昕在河南省竹沟镇参加新四军党校学习。在党校,张听学习了党的组织建设、社会科学和游击战术,听取了刘少奇关于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受到了深刻教育。经过3个多月的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委组织部任秘书,不久,又相继担任河南省汝南县中心区委书记和新蔡县委书记等职。1939年11月,河南确山县的国民党顽固势力,对驻竹沟镇的新四军留守处进行了突然袭击,制造了“竹沟惨案”。“竹沟惨案”后,形势日趋恶化,日伪顽势力十分猖獗,敌人在汝南、新蔡地区大肆破坏党的组织,逮捕和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在这险恶的形势下,身为地方党组织主要领导人的张昕,以家庭教师为掩护,隐蔽和活动在人民群众中,积极组织领导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地方武装;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在汝南县中心区和新蔡县建立了30多个党支部,成立了40余个基层抗日民主政权,组织发展了县区地方抗日武装500多人。
1941年7月,张昕奉命调往豫鄂边区,被分配到新四军五师政治部任动员科长。因为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反共高潮和日伪频繁“扫荡”,豫鄂边区形势恶化,边区根据地缩小,边区机关人员化整为零,分散坚持活动。张昕带领一支20余人的武装工作队,一边帮助地方抗日民主政府做好动参扩军工作,一边同日伪顽开展艰苦的斗争。白天,他和队员们隐蔽在村内,夜晚,他们深入到群众中开展抗日工作。对于那些坚持反共立场顽固不化的恶霸地主、伪乡保长和汉奸特务,坚决予以镇压。
1945年,张昕调任新四军五师十三旅政治部民运科长。他随部队在河南枣阳(今属湖北省)、桐柏一带活动。1946年夏,部队在湖北省的宣化店突遭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包围,张昕随即参加了著名的“中原突围”战。在突围战中,他机智勇敢,带领数十名突击队员,在漆黑的夜晚杀出一条血路,冲破敌人的包围圈。突围胜利后,张昕和队员们徒步跋涉,昼夜兼程,粉碎了敌人的沿途追击和堵截,按照预期计划,胜利到达陕南新四军五师十三旅旅部,受到部队首长的表彰。1946年9月,新四军五师政治部派张昕同新四军五师十八团政委陈震,率一个营的兵力,在鄂豫陕边区的镇安、郧西、旬阳一带创建革命根据地,并以镇安、茅坪为重点,组建党的工作委员会和三县办事处,由陈震任书记,张昕任副书记兼三县办事处主任。他们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工作,组建了600多人的地方武装,建立了30多处人民民主政权,壮大了这个地区的革命力量。是年冬,张昕遵照上级指示,为了消灭盘踞在旬阳以北边缘地区山寨、山洞的一股恶霸土匪势力,解除当地人民群众的心患,他率领一个连队,采用武力攻打和政治攻势,相继攻克敌大寨子、大山洞各一个,歼敌百余人,为民害。
1947年初,张昕调任鄂豫陕边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民运科长。不久,国民党派重兵向第二军分区围攻,陕南形势恶化。新四军准备撤往黄河以北,军分区机关缩小,部队领导决定张昕暂留地方游击队,在陕南敌占区开展对敌斗争。1947年春,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张昕等人与游击队失掉了联系。他们抱着一定要找到部队和党组织的决心,在商县(今陕西省)的山沟里帮人做工维持生活,找机会北上找部队。他们沿途乞讨,辗转回到豫皖苏边区,终于找到了日夜思念的部队和党组织。
1947年夏,张昕因病在华东第五医院住院治疗。1948年,他参加中原干部支队,随陈毅到濮阳进行整党学习,接着参加了郑州解放后的接管工作。
1949年9月,张昕随二野的前梯队进军西南。重庆解放后,我党组织获悉爱国将领杨虎城及被国民党关押在渣滓洞的中共党员惨遭杀害的消息。为了及时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揭露美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这一滔天罪行,教育和激发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悼念死难烈士,上级党组织调张昕去筹备“重庆市各界人民悼念杨虎城将军及死难烈士”的追悼大会。张昕接受这一任务后,遵照上级指示,团结、联合工商学等各界人士,夜以继日地把敌人在渣滓洞犯下的罪行汇编成册,筹备了揭露敌人罪行的大展览,随后又具体组织了全市各界群众的悼念活动。这次活动,经过张昕的精心领导、组织和同志们的努力,搞得有声有色,使新解放区的群众受到了一次极其深刻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到1952年的两年中,张昕服从组织分配,执行过许多重要的临时性任务:修建成渝铁路;接收、集训新入伍的战士;筹备召开西南军区英模大会;参加川南土地改革等。1952年,张昕调任西南军区后勤军需生产部副政委。为了尽快熟悉军需生产业务,张昕刻苦学习,埋头钻研,立志三年不进城。他患有较重的胃病,但以坚强的毅力坚持工作和学习。几年来,他带病跑遍了设在江津、成都和云南的军需工厂,为做好军队的后勤工作做出了贡献。
多年来,张昕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文化专业知识。他常说:“全国解放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许多事情是新的,如果不学习,就要落伍,就会被淘汰。”他还说:“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必须有计划地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不掌握一门专业知识,是做不好领导工作的。”他身居要职,工作繁忙,但多年来一直坚持业余自学,坚持写读书心得体会,写日记,从不间断。十几年来,他写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和日记。
1961年至1966年,张昕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武汉后勤学校政治委员、总后勤部长春兽医大学政治委员。长期以来,他刻苦自学马列主义理论和文化专业知识,为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奠定了基础,为军队培养了大批专业后勤人才。1962年张昕在解放军总后武汉后勤学校任政委时,认真组织政治教育,亲自任课,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他的教学经验曾在全军推广。1962年12月21日的《解放军报》曾作过这样报道:“张昕政委在给指挥一队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一课时,先调查学员的认识水平,征求学员的意见,然后召集党史教研组一起进行研究,指导教员备课,还亲自听教员试讲。在张昕政委亲自讲课和组织备课中,贯彻了我党我军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使学员逐步树立了热爱后勤专业的思想,提高了学习专业技术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反党集团给张昕编造罪状,私立专案,非法关押,刑讯逼供。面对他们的淫威,张昕坚持真理,宁死不屈,没说一句违心话,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在残酷迫害下,张昕于1968年5月15日含冤而死,时年54岁。197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党委为张昕平反昭雪,并批准他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