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高风亮节 气壮山河——记张贤和烈士

更新时间:2022-12-28 11:30:08点击:

高风亮节 气壮山河

——记张贤和烈士

烟台市民政局

张贤和,1911年农历九月生于海阳县庙前村。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加之生得眉清目秀,俊美有神,颇受父母钟爱。但他有个犟脾气,常惹得父母不顺心。一次,塾师屈打贤和几戒尺,他心中不服,弃读回家。父亲拉他回校给先生赔礼复学。先生让他跪在“至圣先师”孔子像前认错悔过,贤和立而不跪,声称无错,过在先生。塾师问心有愧,只得不了了之。父亲素知他倔强,不能逼迫,便自歉教子无方,打了圆场。

1928年,张贤和在石马滩头高级小学读书时,孜孜不倦,发愤苦学,很受教师器重。每次下课后,多数同学如鸟出笼,任意嬉戏,张贤和却静坐案头,专心回味教师所授的功课,力求彻底明白,若遇疑难,便记在本子上请教师解释。为此,国文教师孙效逊为他写了一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勉词。

张贤和处事仗义,讨厌崇尚浮华的阔少习气。他常把节省的生活费用于周济流浪街头的老弱病残者。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夜,张贤和几番呵融笔头上的冰屑,正在埋头抄写文天祥的《指南录》,突然一阵凄厉的呼救声刺痛了他的心窝。他迎声走出校门,凭借残月的淡淡寒光,看见一个骨瘦如柴、衣不蔽体的少年蜷缩在门前草堆里瑟瑟战栗,张贤和慨然脱下新做的棉袍披在少年冰凉的身上,并把仅有的一元大洋给了他。回到宿舍,他咬着发紫的嘴唇,打着寒噤钻进被窝,思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根源。

1931年,张贤和考入莱阳乡师,开始了不寻常的学校生活。乡师开的社会科学课讲述马列主义、农村经济、国文、公民、教育等,均灌输进步思想。音乐课不闻靡靡之音,却响着铮铮的战斗旋律。张贤和对这些进步、新颖的功课,爱之若宝、听之入神,受益匪浅。图书馆的藏书种类繁多,除了马列著作外,还有很多进步读物。张贤和如饥似渴地精读了高尔基、鲁迅的著作及陶行知的《读书生活》等书刊,开阔了眼界,接受了革命思想。他常在校刊上发表文章,其中有一篇论说文——《翻阅经史探索革命》,文章的大意是:《论语》上有“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犯上作乱就是造反,造反就是革命,革命是炎黄子孙的传统。“汤武革命”是成汤革了夏桀的命;崇祯吊死煤山是李自成革了明朝的命;孙中山推翻满清是革了爱新觉罗的命。这都是应乎天时、顺乎人心的,我们何乐而不为。教务主任王衷一称赞这篇文章“才识并茂”。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许多人义愤填膺,纷纷谴责蒋介石的卖国行径。在这种形势下,莱阳乡师形成了爱国师生关心国家命运的可喜局面。张贤和积极参加读书会,发起时事讨论会,对国事激浊扬清,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

张贤和在乡师读书时,和同桌学友王第生志同道合,肝胆相照,遂结拜为“把子”弟兄。

王第生是海阳城里头号主——王德常的四少爷,该人虽为富家公子,却无纨绔习气,向怀爱国抱负,因此,张贤和和他很投机,很合得来。

夕阳吐着余晖,晚霞烧红半天。翠柳间张贤和、王第生正在亲密无间地促膝畅谈。

“兄弟,我送你一点金兰礼,”王第生把压腰的“金练玉佩”递给张贤和,“愿咱弟兄的情义坚若金玉!”

“好,情同桃园,坚若金玉!”张贤和看着光彩夺目的“金练玉佩”,产生了一个念头,“哥哥,我想把这件珍品献给东北抗日义勇军……”

话音未落,王第生慨然应允。

学校放了暑假,王第生约张贤和到海阳城里拜见母亲。二人一同到了王家,在黄海之滨避暑、温课,格外舒适。

一天,张贤和遇到王母打丫头秋菊。面对这不平等的场面,张贤和既不能粗暴阻拦,又不能袖手旁观。他心平气和地讲述了一段仁爱待人的道理,老太太很受感动,再没有拷打丫头。住不几天,张贤和、王第生又以“树德”为话题,苦口婆心地劝说王母送秋菊上学,使王家开了送奴仆读书的先例。

王第生欲同张贤和到张家拜亲,临行时,王母赠贤和大洋40元,张贤和又如数支援了东北抗日义勇军。

在莱阳乡师读书时,张贤和认识了张静远,二人一见如故,倍感亲切。“伯乐识马驹”,张静远看到张贤和朝气勃勃,渴望进步,追求真理,敢于抨击时弊,遂把他作为培养对象,使这个向往革命的青年找到了希望与光明。他满怀激情地对张静远说:“今天我才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穷人的救星,才是革命的中流砥柱,有了共产党革命才能成功。我永远跟着共产党征战、斗争。”并写下“革命不怕死、不怕苦、不变节、不变质”的钢铁誓言。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1932年金色的8月洋溢着新生的喜悦,张贤和由张静远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张贤和怀着热切的革命激情,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新的工作和战斗。

军阀韩复榘部强占莱阳乡师后,学校被迫停课。张贤和返回家乡,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先后任中共庙前村支部书记、会文乡总支书记。这期间,他还亲手撰写了“锤镰开阔新世界,马列创造红乾坤”的条幅贴于床头,以勉励自己。在他的教育培养下,张永尊、张西恩等人先后加入共产党。张贤和带领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或隐蔽于荒山古刹,或密谋于沟夼茔盘,披荆斩棘与敌人周旋。他曾带人夜袭文会乡乡公所,给地头蛇以迎头痛击,引起当地封建势力的切骨仇恨。乡长李作才与恶霸张庆山,勾结第六区区长车子奇屡剿庙河前村,张永尊、张西恩、张西禄、张福田等10人被捕,张贤和遭严令通缉,遂出走东北暂避锋芒。不久,他重返胶东。上级党组织派王志甫与张贤和联系,将他安排在牟平县活雁夼以扛活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工作。1934年春,由崖子村共产党员宋吉臣将其安置在地口村,化名徐前进,以放牛为掩护继续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此间,张贤和除在当地发展党员外,还不畏艰险,秘密到烟台八中发展华楠(地口村人)等爱国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月,张贤和被推选为中共牟平县委书记。他像辛勤的春蚕,奋力为人民吐丝织锦,他经常深入群众,以拉家常、交朋友的方式,向农民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揭露社会的黑暗,讲明穷人受苦的根源,指出消灭压迫、剥削,争取自由解放的必经之路。他以极大的耐心和罕见的吃苦精神,走进家家户户,把滴滴春雨,渗透在苦难者的心里,使之看到胜利的曙光,产生斗争的力量。由于深入群众,他对农村情况了如指掌。

根据实际情况,张贤和确定了新的活动计划和工作重点:1、深入农村发动组织农民,开展农民运动;2、加强城市地下活动的领导,把革命烈火燃烧在敌人的心脏。

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急需武装力量的配合。张贤和多方筹集款项购买枪支,并组织力量从敌人手中夺枪,最后决定毁家纾难,卖田购枪。

1935年,春寒料峭。在一个新月初上的夜晚,张贤和徒步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他越墙进院,轻叩窗棂:

“妈!贤和回来了。”

父亲匆匆开门,骨肉相见,悲喜交集。父母儿子同榻而卧,畅叙别后之情,张贤和以卖田买枪护身为话题,说服双亲。老人爱子爱田相互交织,踌躇难央,经再三考虑,终于答复了儿子的请求,次日托人卖掉良田15亩,成全了张贤和毁家纾难的义行。

张贤和辞别父母,即刻上路,二老热泪纵横,依依不舍,贤和频频回首,关照父母多保重。事隔不久,贤和又回家卖地15亩,用作革命活动经费。

1935年冬,中共胶东特委发动的武装暴动分两路行动。东路是文登、荣成、威海;西路是海阳、莱阳、牟平。张贤和身为县委书记,任务十分艰巨。

农历十一月初三,西路牟平大队在午极镇柳树村成立,树起了“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旗。队伍由曹云章、张贤和带领,当晚在房家村生擒乡长房永田,附近乡镇的反动头目闻风丧胆,弃职而逃。十一月初四,暴动队伍在午极村砸了隆裕油房的钱柜,分了浮财。同日上午,火烧通海区公所。初六到达白石村,将怡昌号的不义之财分给贫民。当日,牟平暴动大军安营宋家缫丝坊。张贤和亲率队员夺取地主武装大枪16支、土炮、土枪、大刀、长矛若干,充实了武装力量。

初七日,在黄阳山后的松椒村与程伦、马介臣等率领的海阳大队会合。在响彻云霄的欢呼声中,绣着镰刀、斧头的暴动大旗迎风飘扬,她映红了苦难人民的心。

连日来,张贤和从组织暴动到带领队伍征战,彻夜不眠,面庞消瘦了,但炯炯的目光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活力。他不顾连日的奔波、操劳、拼斗的疲倦,带领一部分队员到崖夼、曲星、费格庄一带进行宣传,扩大暴动影响。

当天下午,国民党八十一师旅长运其昌驱军千余,疯狂扑来,在大河东岸架起迫击炮和机关枪,向松椒村猛射。

风云突变,形势恶化。张贤和等临危不惧,一面英勇反击,一面组织撤退。张贤和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他率领牟平大队猛冲猛杀,想杀出一条血路,突出重围。

枪林弹雨中,张贤和英姿勃勃,浴血突围。他振臂疾呼:“怕死的是孬种,拼搏的是好汉!”的响亮口号,鼓舞着同志们的斗志。突围中,他的子弹打光了,毅然从背后拔出寒光逼人的大刀冲向敌人。一颗罪恶的子弹飞进张贤和的左臂,殷红的鲜血湿透征装。他怒火满腔,咬紧牙关,且战且走,刀光剑影中他的胸膛又中一弹,他怒视着凶恶的敌人倒下了,永远倒下了,但他英雄的形象永远不倒,他英勇献身的精神万古长存!

张贤和为革命无私地奉献了短暂而光辉的青春。他谱写的悲壮战歌,永远激励着海阳人民、牟平人民、胶东人民龙腾虎跃,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