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坚强的开拓者——张廷焕烈士传略

更新时间:2022-12-27 11:30:08点击:

坚强的开拓者

——张廷焕烈士传略

王秋成

张廷焕,字文蔚,曾用名张学纯,1903年生于山东清平县西乡马张村(今属临清市东乡)。祖上几代躬耕务农,无一读书人,吃尽没有文化的苦头。但由于家境贫寒,无力供其上学。张廷焕9岁时,幸有本村学人张金圻开办义学,人无分贫贱,也不论缴与不缴学杂费,都可前往就读,他才有了上学的机会。

张廷焕非常珍惜这可贵的学习机会,常以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事例为训。在学校,他从不贪玩,学习十分用功;回家后,也是闭门苦读。由于它聪明过人,再加上刻苦努力,几年来,他对所学《诗》、《书》、《国语》等经史子集都能倒背如流,默写出来。他还善于作文,小品文尤为出色,因而深得先生器重。张金圻老师一再赞叹:“学生超过了先生!”邻里乡亲也都夸他是一名出类拔萃的学童。

几年之后,因家里需要劳动人手,张廷焕被迫辍学,帮助父母农耕。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荒废学业,田间地头成了他新的课堂。劳作时,口里常常念念有词,习诵先前读过的诗文;休息时,坐下就在地上又写又划。后来,距马张村十里的麻佛寺高小建立,他到那里当了工友。他经常赶完工作后呆立在教室外,专心致志地看老师书写,听老师讲课,默默地记在心中,回去再反复演练,学到了不少知识。有时室内的学生还没有学会,他却在旁听会了。麻佛寺有个叫张大魁的人知道了这件事,深为张廷焕这个天资聪颖而不得读书的苦孩子所惋惜,慨然答应出资供他上学。张廷焕这时已16岁,且有了妻室儿女。当时,张大魁的外甥、双井村的周邦伦、周邦俊兄弟也在麻佛寺高小上学,家庭比较富有。他们仰慕张廷焕的才气和为人,在经济上多次给予帮助,三人遂结为挚友。另外,张廷焕的表弟兼同学、夏津县曹庄的曹泗正,也不时周济他,使他得以读完高小。

张廷焕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读书的热情更高了。他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别人下了课去玩,他泡在教室里继续做功课;节假日很少回家。在校几年,他的国文、算术、史地等课目成绩在全班一直领先,每次考试均名列榜首。他也热爱体育活动,擅长书法。经过苦练,他写得一手好字,尤工颜体。马张村张氏家庙里有他祖父的德行碑,文笔洗练,字体工整秀丽,就是他当时的杰作之一。他还喜好绘画,经常为亲友、同学作画。

张廷焕少有大志,关心国事。在麻佛寺上高小的几年,正处在中国革命的转折时期。北京学生发起的五四运动波及清平,城乡学生纷纷走上街头,大声疾呼,以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张廷焕还主动做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那时,村里不少贫苦出身的中青年人要求学点儿文化。张廷焕联合数名同学,征得校方同意,点起几盏油灯,在村里开办了夜校。他白天在麻佛寺高小当学生,晚上回村当“先生”。每天晚上都有三四十名中青年农民汇集到他那里,听他讲课,补习文化,一学就到深夜。乡亲们都说他为本村办了件大好事!

1923年,张廷焕考入聊城山东省立第三师范。他才华横溢,长于写作。读高小时所写作品《长相思》,被家乡附近村庄的群众广泛传抄。入学不久,即在《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周刊》上发表文章,初试锋芒,赢得一片赞语。以后,他又写了驳斥孔孟所谓“仁”、“义”的两篇短文,语言流畅,文笔犀利,结构严谨,剖析鞭辟入里,吸引了众多读者。张廷焕也因此成了三师人所共知的高才生。后来,他接任校刊主编,写作和发表文章的机会多了。在三师学习的几年里,几乎每期校刊都有他的文章。

那时,中国北方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连年混战,民不聊生。而在南方,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后,工农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地向前发展,大革命的风潮在聊城三师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校长孙东阁是老同盟会员,正派开明,倾向革命;进步教师王贵笙等人,不时向学生灌输革命道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十月革命情况的政治书籍以及进步作家鲁迅等人的文学作品,在三师也唾手可得。张廷焕阅读了不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书刊和进步作家的文学作品,并受其影响,开始向往革命。1926年,张廷焕赴济南开会,结识了在济南省立一师求学的夏津籍共产党员李思孝,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由李思孝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奉命回聊城负责三师的建党工作。

1927年新学期开始,同学们陆续返校。张廷焕通过学友或亲属关系,把那些关心政治、热心社会活动的进步青年学生团结在自己周围,向他们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启发他们的觉悟,很快争取了30多人成为党团骨干分子。同年春,三师学生逐渐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政治派别:以张廷焕等人为首的党团骨干分子,因与济南中共党组织有联系,称为济南派;原国民党“训训部”,组织所谓“鲁西联席会”,形成另一派。

“四·一二”政变后,国共两党的斗争日趋激化,三师也不例外。张廷焕等人多次召开党团联席报告会,组织校友演讲会,历数蒋介石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的罪恶。他们还同三师国民党右派势力进行公开辩论。张廷焕他们正义在胸、慷慨陈词,常使对方处于无言以对的尴尬境地。4月28日,奉系军阀头子张作霖在北京残忍地杀害了共产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消息传到聊城,张廷焕立即组织三师进步学生召开追悼大会,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悲愤激昂,声情并茂,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在场者的心。

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多,张廷焕主持召开了聊城三师党组织正式成立大会。鉴于当时国共关系尚未完全破裂,校长孙东阁对他们的活动亦不干涉。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他秘密将三师30余名党团骨干分子集合起来。他们先是向李大钊致哀。张廷焕接着讲话。然后全体压低声音,齐唱《国际歌》。张廷焕最后分发油印的《成立宣言》,每人一份,阅后负责发出去。《宣言》号召人们认清形势,追求真理坚持斗争。

1927年7月,蒋汪合流公开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全国革命形势暂时处于低潮。但在三师,党团组织的发展却进入高峰时期。8月,“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王寅生等人奉党组织的指示,从南方陆续回到鲁西聊城一带,在家乡从事革命活动,把三师作为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重要阵地这对于三师党组织活动的开展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支持。张廷焕等人更加积极地开展斗争,采取各种方式壮大党团组织。在他们的努力下,三师党团员迅速发展到50余人。1927年春开学后,张廷焕、李成连在三师建立了东昌支部,张廷焕为负责人。

1928年1月,鲁西县委领导的阳谷坡里暴动失败,奉系军阀张宗昌及其在聊城的代理人陆春元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张廷焕被迫离开聊城省立三师,赴河北保定文学院深造,并继续探求革命真理,开展革命斗争。时隔不久,张廷焕辗转来到济南,与山东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以卖瓜子、纸烟为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工作。1928年冬至翌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王复元等人相继叛变,并带领“捕共队”像疯狗一样四处打探共产党的踪迹。由于他们的出卖,中共山东省委遭到严重破坏。一天,张廷焕等人正在省委机关的楼上聚会,不料走漏消息,“捕共队”赶来,张廷焕等人当场被捕。

张廷焕被关押在济南普利门外山东省监狱。当时,中共山东省委主要领导人邓恩铭、刘谦初等均在此监狱关押。他们互相关心,团结友爱,学习政治文化。为改善待遇,争取自由,在狱中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绝食斗争。1931年4月5日,国民党反动派在杀害邓恩铭等22名山东省委党组织负责人之后,又于7月30日下午,将张廷焕等3人枪杀于济南南门外刑场,张廷焕牺牲时年仅28岁。

张廷焕为党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在人民的心中树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原载《鲁西英烈》(二),编入本书时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