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高耸于人民心中的丰碑——记严力宾烈士

更新时间:2022-11-27 11:30:55点击:

高耸于人民心中的丰碑

——记严力宾烈士

曹泽三 张颜桂

严力宾同志是青岛远洋运输公司“武胜海”号轮船船员,中共党员。1989年11月18日,“武胜海”号轮船在香港维修时,因船厂工人操作不慎引起大火,严力宾同志为保护国家产安全,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奋勇灭火,不幸光荣牺牲,年仅32岁。

他牺牲后,青岛远洋运输公司,青岛市委、市政府、警备区,山东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分别作出了关于开展向严力宾同志学习的决定。省委作出决定,追授严力宾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人民政府于1990年3月27日批准严力宾同志为革命烈士。交通部、全国总工会先后授予严力宾同志“雷锋式优秀船员”、“全国优秀船员”的光荣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同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杨尚昆、李鹏为严力宾同志题了词。

——编者

严力宾,原籍河北省易县,1957年10月7日出生在一个革命军人家庭里。父亲严国臣是一位“三八”式的老党员、航空兵某师副政委。母亲是一个工厂党支部书记。他生在军营,长在军营。军营里的生活,对严力宾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娇、不惯、不特殊”是他家的家规。

1963年,全国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严力宾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儿,迈进了小学的校门。严力宾聪明好学,各科成绩名列前茅。不久便加入了少先队。在小学里,他读的第一本课外读物是《欧阳海之歌》。之后,又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首先能背诵的是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三篇文章。中学时代,严力宾开始攻读马列著作。成为父亲书橱旁的忠实读者。初中毕业前夕,他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入团后,他立下誓言:“我要在火热的斗争中磨练、考验自己的意志,不吃父辈老本,继承父辈的革命事业。”

1974年夏,严力宾在胶县一中高中毕业。那时,高校不实行统考招生,严力宾升学深造的希望成为泡影。当时,应征入伍,是青年人的热望。按说,父亲是师级干部,儿子要当兵,只是一句话的事。然而,严力宾没有向父亲开口。严力宾这个胶县一中的高才生,丢掉了参军的念头,又谢绝了老师要他留校任教的一片好心,走出了舒适温暖的家庭,来到胶县前店口村,走上山下乡之路。他下乡不久,便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农村,我热爱她!她条件艰苦,有利于我的思想改造;她天地广阔,有利于我锻炼成长;她一穷二白,有利于我们大有作为;她勤劳勇敢的乡亲,是我最好的老师。”

陪伴严力宾来到农村的,除行李外,是三本厚厚的《资本论》和毛泽东主席的著作。他坚持在劳动之余,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刻苦地学习,并写下了不少体会和日记。他经常对人们说:“知识是智慧的源泉,劳动再忙,学习也不能放松。”

在前店口村,他生活了近3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先后被推选为“知青”组长、团支部书记、伙食管理员。从田间到灶头,从工地到作坊,从校园到场院,特别是村里的两户烈属,40户军属,15户五保户的家中,都留下了严力宾的足迹。

开始,知青点的伙食管理无方,账目混乱。知青们平日吃的大锅饭油水不多,半天活干下来,肚子饿得咕咕叫,不少人随便到伙房抓上两把充饥。自打严力宾当了伙食管理员后,便约法三章,从自己做起。不去拿一棵葱,掰一瓣蒜,揩一滴油。一次,他发烧,照样吃饼子、瓜干、咸菜汤。可是同伴病了,他却把热气腾腾的鸡蛋面送到床头。当时,他在日记里记了这样一件事:“今天,有人用馒头喂狗,我不客气地和他争了起来,我说粮食是农民的血汗,我们有吃有穿,但不能忘父辈过去沿街乞讨的悲惨生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当年用馒头喂狗的知青,现是解放军的一位军官。他一提起严力宾,就为当初干的那件蠢事羞愧。一次,严力宾派自己的好友小徐为伙房买菜。途中,小徐把半捆大葱送给了老乡。严力宾得知后,批评了小徐,并责成他当众作了检查,小徐一度思想不通下不来台。事后严力宾找小徐交换意见说:“我们应该做事论理,私交论情,公私分明,理大于情。在广阔的农村,我俩应做一对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战友,不做甘言如饴、游戏征逐的昵友。”严力宾的话情真意切,掷地有声。小徐说:“我用半捆大葱换来了一堂政治课,值得,你的话我服。”

这年秋天,严力宾带领几个知青,承包管理村南50亩苹果园。他视果如珍,爱树如命。当苹果将要成熟时,严力宾成了“守护神”,自己不吃,也不让任何人随意吃一个,因为这是大家的。干部和村民们说:“有这样的好后生看管果园,我们一百个放心”。

严冬季节,挖沟修渠,是件苦活累活,严力宾一干就是十几天,手上打起了血泡,他不叫苦,咬着牙干到底。他在日记里写道:“今天劳动抡大镐,磨起了大血泡,确实很痛。为了祖国新农村的建设,多流一滴血,有何不可呢?试想革命先烈在赴汤蹈火之时,又是怎样想的呢?”

前店口村距胶县飞机场不远,时间一长,乡亲们都知道严力宾是机场严政委的儿子。可是,严力宾下乡近3年,父亲没去看望他一次,更没拜访过村干部。由于严力宾表现出色,次年,城里下乡招工,严力宾被首批推荐。他却把就工机会让给了别人。

1975年的春节到了,空荡荡的知青点只剩下严力宾一个人,同学们归心似箭地返城与家人团聚。严力宾不回城过节,小年过后,乡亲们劝他改变主意。他说:“我不能身子下了乡,心留城里,既然当农民,就得一个样”。年三十儿一大早,他就来到烈属王大娘家,扫院、挑水、擦门窗、写春联……转眼工夫,王大娘的家就焕然一新。傍晚,他又端着肉馅白面,和大娘在炕头上边拉呱边包饺子。鞭炮一响,就和大娘下饺子吃年夜饭,王大娘感动得直抹眼泪:“孩子,你也有家,有爹有娘,不回家团圆却陪着我这个孤老婆子,俺心里过不去啊。”王大娘后半辈子几十年,这是她过的最高兴的一个年,最充实的一个年,最温暖的一个年。村里人说直到大娘去世时,还念叨着严力宾的名字。

1977年1月,严力宾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3月,他结束了农村生活,回到了胶县城。不久,黄岛区工委、潍坊柴油机厂和广州远洋运输公司同时招工,择优录取。严力宾选择了“远洋”。随即,组织上送他到厦门集美航校学习。

在近两年的航校学习中,他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是校学生会委员,班党支部书记兼副班长。他学习刻苦,不但出色地完成着各科学业,还一贯关心集体,助人为乐。他天天早起,先给同学打好洗脸水,然后叫醒大家,出早操。严力宾还热情地辅导那些学习吃力的同学,班里的同学病了,他买来补养品,送到床头,并精心护理。下水道堵了,污水横溢,他主动去疏通。

他利用课余点滴的时间,认真地学习了《资本论》,他说:“《资本论》不啃它几遍是弄不懂的,越学心里越亮堂。人,不能没有灵魂,这个灵魂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经常与学友谈人生,交流思想。他约同学多次到陈嘉庚先生墓地遨游,赞叹陈先生的爱国之举。他登上郑成功的演兵台,发誓要为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来到烈士陵园献上鲜花,以表敬仰之情。他说:“做人不能忘本,人不能知恩不报,这些先烈是为了我们的今天,才长眠地下的。我这样做,是为了寄托哀思,激发学习、生活的力量。”

1978年8月,严力宾从厦门集美航校结业后,来到青岛远洋运输公司。此后,他在远洋运输线上,战斗了12个春秋。他先后在青远福海轮、星宿海轮、武胜海轮上工作。从1985年起,还三次被公司选派到外籍船上执行外派任务。

不管在“内轮”上,还是在“外轮”上工作,他总是抢困难,让方便,危急时刻站在前边。每上一条船,从不因私事向公司提什么要求,接到调令,立即上船。

1986年8月,严力宾正休假在家,爱人的肚子也一天天突了出来,再过几个月,这个躁动不安的小家伙就要出世了。

然而,就在这时,一封通知严力宾上武胜轮的电报飞来了。电报如军令,严力宾哑然。爱人多想挽留住丈夫。俗话说,男人车前车后,女人产前产后。爱人眼泪汪汪地看着严力宾:“力宾,你到公司跑一趟,向领导说说,不上船不行吗?”严力宾摇摇头。自从跨进远洋门,他从没向组织提出过个人要求。他终于还是走了,怀着酸楚、歉疚的心,三步一顾告别了妻子。

几个月后,船回到国内,政委了解到此事后,关切地询问道:“事前怎么不对公司调配科讲呢?”严力宾认真地说:“外派下船已经休息几个月了,不好意思再向公司提要求,给公司添麻烦,在妻子生孩子需要照顾的时候,是应该在她身边尽丈夫责任的,但在远洋运输特殊的环境里,照顾妻子和在船上工作,不能两全呀。”政委被他的话打动了,便与公司联系,请求再派一名机工来船,安排严力宾休假。可是,因匆匆赶来的机工,没有办妥出国手续,所以不能接班。领导只好决定严力宾继续远航。他没有怨言继续工作。直到第二年4月,武胜海轮回到国内,他才下船回家。此时,他的儿子鹏鹏已经出世半年了。这时,一些朋友劝他离开海轮,到陆地上工作,并说:“凭你的能力和父母亲的地位,调个工作,没有问题。”严力宾却表明了有权不依,有“山”不靠,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决心。

严力宾对工作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不马虎。一次,他和机工小张一起,对压载泵进口管灭漏。当小张将卡码、胶垫装上后,严力宾反复检查,发现卡码装得稍偏了点,有微小水珠渗漏,不细看很难发现。于是,他翻身钻到滑铁板下面,让小张把卡码松开,自己仰卧调正位置。管内喷出的水溅到热管上,升腾起股股热气,炝得严力宾难以睁眼,他却全然不顾,十分认真地逐一修好。

长期的远洋生活,严力宾觉得津津有味,其乐无穷,并不感到寂寞。工作间隙,他3次通读了《资本论》。系统地研究了英、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他还将毛主席、陈毅的诗词随身携带,时常吟诵。从1985年起,他3次随船到过英国伦敦,每次都与船友结伴到70公里外的海德公园,瞻仰马克思陵墓,拍照留念。

有人说严力宾像雷锋,了解他的人知道,严力宾从不把学雷锋挂在嘴边,贴在墙上,摆在街上。但他的一举一动,雷锋精神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不知严力宾名字的朋友也记着他。一次他的远洋轮停靠在日本大阪,工作之余,他和船友下地游览市容。半路上遇到几个中国船员没有日元,无法乘车返回船上,他毫不吝啬地将身上2000日元送给了同胞,船员感动得要他留下名字,严力宾挽起同船船友的手边走边回头说:“海外遇到中国同行难得,谁也会有困难的时候,伙计们,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1988年春节期间,船党支部接受严力宾的建议——组织全体党团员,到马克思墓前过组织生活。然而,大年三十的清晨,当党团员们兴致勃勃地集合去为马克思扫墓之际,严力宾却主动热情地替机工小李值班,让小李跟大伙一起去过组织生活。

严力宾始终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学习马列著作。有人笑他:“什么时候了,还学这个!”他却严肃认真地说:“人,应该有个信仰,咱就信这个!”他在日记里写道:“我虽然加入了党组织,但我的思想还很不成熟;我虽然在党旗下宣了誓,但想到无数为我们共同理想而奋斗牺牲了的先烈,我觉得问心有愧。”他对党的教育和培养万分感激,他常对船友讲,远洋事业在发展,需要我们去拼搏,去奉献。我要脚踏实地去发扬光大“团结、奋斗、开拓、奉献”的“青远”精神,为公司尽到自己的责任。

严力宾3次被外派到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船上工作,他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出国热,是近几年一些青年追求的时髦,有的为之而神魂颠倒,甚至不惜丢掉国格、人格,往中国人脸上抹黑。严力宾却在外国人的许诺、诱惑、劝导的面前,从没动过一次心。

一次,严力宾所在的外籍轮船——CP公司的福特·开姆露浦斯号轮,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港停泊。严力宾的好友龙管事上大学时的英语老师就住在这个城市。龙管事给老师家里打了个电话表示问候。不巧,老师到德国去了。老师的父母热情好客,竟开车来接龙管事到家里做客,龙管事拉着严力宾同往。闲谈中,两位老人见龙管事和严力宾英语讲得不错,又有抱负和理想,便劝他们在澳大利亚定居。老人说,只要他俩点个头,便可到附近医院工作,每小时可得12澳元,每周只干两天即可,半年后可加入澳大利亚籍,一年半可迁来家属。老人以6000澳元作担保。严力宾听罢,淡淡地一笑,说:“我们在青岛生活得不错,干啥到这儿来?”他俩婉言谢绝了老人的好意。

一次,严力宾在外籍船上工作期满,依照合同如期回国。船东认为严力宾是难得的人才,恋恋不舍,便劝他到英国定居,并再三许诺,为他办护照、找工作、安家。同样被严力宾回绝了。严力宾说:“外国再富,生活再优越,那毕竟是他人的故乡;中国再穷,生活再苦,她毕竟是生我养我的母亲。我不能忘记祖国,更不能做背离祖国的事情!”

严力宾以他忘我无私、勇敢无畏和聪明才智,赢得了外派同事和外籍船员的信任。

同派船员,有的是首次外派,对外国船上的工作很陌生,加上英语水平较低,工作起来多有不便。严力宾凭着几次外派经验,利用一切机会,热情辅导,传授自己的工作体会,使大家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由于机舱内,管运阀的名牌上,沾满厚厚的油泥,上面的字迹很难辨认。严力宾就利用工余时间,用布条蘸着肥皂水,逐个擦洗干净,并将英文译成中文,写在旁边,方便同事工作。

一天,船泊停在荷兰福利森根港卸木材,五号克令吊突然失灵。英籍大管轮、二管轮、轮机长,轮流修了多半天,都无济于事,时值中午,外籍专家垂头丧气地就餐去了。严力宾顾不得吃饭,约了机工长张培山,修了一个中午,吊龙修好了。英籍轮机长高兴地跳了起来,连声说:“好样的,了不起!”一次,一个水手作业不慎,木头松动下滑,严力宾手疾眼快,一个箭步冲上去,用力把那个水手推向一边,自己机智地采取果断措施,避免了伤亡事故。还有一次,他所在的船遇上了大风浪,船体剧烈颠簸,左右摇晃,英籍船长命令,组织甲板水手固定舱内不断滚动的油桶。如果这些油桶滚到一边,船体就会失去平衡,甚至会造成事故。但甲板部人手不够,严力宾听说后,便约了另一个机工一起来帮忙。滚动的油桶不断撞击着,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严力宾毫无惧色,瞅准两个碰撞的油桶滚开的瞬间,飞步跃上去,用撬杠固定住,让水手搬起,一个个地集中到一起,然后再用钢丝绳把它们牢牢地固定在船体上。从而排除了险情,保证了船舶的安全航行。英籍船长连连称赞他:“干得好!”

通过这一件一件的事,严力宾为中国船员争了光。月底发加班工资时,严力宾被加发了15天的钱。受到嘉奖,本应高兴,但严力宾却心中不安。他建议龙管事,把此项奖金,平分给了中国机工。事后,被外籍船东知道了,他们百思不解,并问严力宾:“世界上那有见钱不要的,人家,为了多得钱,竟虚报加班天数。”严力宾却说:“钱是对劳动的报偿,我们受之坦然。但中国人重义轻利,我们4位中国机工,都同样辛勤地为舱船服务,只因我英语好点,更容易和你们沟通感情,所以你们偏爱我,给我多于他们的加班赏,我受之不安。我希望船东重新评价我们同事的工作。”船东觉得严力宾言之有理,同意给其他3名机工,也加发了加班赏。

当严力宾看到中国机工都分别领到了加班赏时,激动地说:“我们远离祖国,不是一群闯南洋的散兵游勇,是一个坚实的整体,我们挣得的不仅仅是几个外汇,还要挣中国人的骨气、志气、义气跟和气。”

1989年11月18日,严力宾所在的武胜海轮在香港合兴船厂岁修,因修理工人电焊作业不慎,将焊渣进入物料间,引起火灾。厂方工人见此情景惊慌失措,擅自用太平斧砸开物料间的门锁,企图用便携式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然而门打开后,由于空气流通,从而加大了火势。情况万分紧急,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一旦火势蔓延到机舱,船员的生命和国家财产,将毁于一炬。

面对突然的火灾,厂方工人纷纷逃生。我船领导得知发生火灾后,立即拉响了船泊尾部失火警报,同时用高频电话报告了香港水上警察。

船员们听到警报,迅速来到救火现场,严力宾首先到达。当他发现没有消防水管,火势得不到控制时,十分着急。他心想,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进入火场探明火势,并启动舱机房下层的应急消防泵救火。他从船友张宏伟手中抢过防毒面具,果断地说:“现在下面很危险,拖延一分钟,危险就会增大一分,你们不熟悉情况,让我来!”说罢便系好安全绳,戴好防毒面具,奋不顾身地冲进了物料间……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火场外边的船友心急如焚,齐声高喊:“严力宾快上来!”二副眼含泪水戴好另一套防毒面具,向舵机房冲去。他刚刚接近舵机房,就被无情的烟浪顶了回来。

消防水管接通了,海上救险队赶来了,在香港警方的大力协助下,经过全体大陆船员数小时的奋力扑救,火,终于扑灭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住了。可是,当船友们从舵机房把严力宾找到时,他已停止了呼吸。经医院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32岁。

(参照《大众日报》所载《青春一团火 光热献人民》、《拳拳之心海样情》,对本文作了修改和补充。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