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磊落奉公堪师表——记杨作磊烈士

更新时间:2022-11-26 11:30:50点击:

磊落奉公堪师表

——记杨作磊烈士

单县民政局

杨作磊,1915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单县曹马集一个贫苦农民家庭。5岁那年,贫穷无情地夺去了他母亲的生命,幼小的杨作磊与其父杨维臣及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

杨作磊幼年聪明,爱好学习。因此,尽管家境很贫苦,祖母和父亲还是想方设法让杨作磊上了学,十分懂事的杨作磊,上学后勤奋苦学,成绩名列前茅。1935年夏,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单县中学。这时,适逢中共地下党员高文甫同志在单县中学任教,在高文甫的引导下,杨作磊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此时,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鲁迅等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和马列的书籍,他和同学魏钦公一起经常以请教问题为名,找高文甫谈心,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从而使他思想觉悟迅速提高,民族意识不断加强。不仅看清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而且看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和伪装,在心灵的深处萌发了追求真理、解放民众的欲望。高文甫同志看他思想进步,敢于斗争,于1936年9月介绍他与魏钦公两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时,单县国民党反动派,奉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为了监视镇压进步学生,他们网罗了一部分落后学生同国民党特务组成了“蓝衣社”,一时间,反革命活动异常猖獗,气焰十分嚣张。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杨作磊同单县中学中共党支部的其他成员,在高文甫的帮助下,联络了一些进步同学成立了“深心改造团”(也叫东关社),与“蓝衣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1936年10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傅作义,吉鸿昌等在绥远英勇抗击日寇,消息传来,杨作磊不顾校方反对和国民党特务的威胁,毅然发动同学和社会进步人士,同群众一起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援绥抗战声援活动。12月12日,西北军将领为了迫使蒋介石抗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杨作磊又在全校开展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宣传活动,以此激发学校师生和广大群众的抗日救国热情。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仓皇南逃。单县中学准备南迁。校方动员学生流亡。杨作磊、魏钦公等在单县中学党支部的领导下,发动同学组成“吼声文艺社”,发表抗日救国,反对不抵抗,反对流亡的宣言,并领导同学走上街头,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此时,校方为鼓动学生流亡,又耍出了“流亡者,每人发三块光洋的膳食补贴,不流亡者不给”的花招。针对这种情况,杨作磊大声疾呼:“我们不要钱,不流亡,不做亡国奴”,与当局展开了坚决的斗争。11月,日本鬼子展开全面攻势,情况日趋危急。学校被迫南迁。年轻的杨作磊看到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把大片的国土让给日寇,自己的同胞惨遭日寇屠杀,气愤至极,发誓宁为抗日死,不当流亡者。于是他毅然回到了故乡曹马集。在乡下他同村民刘洪运以举办夜校和小学等形式,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宣传共产党主张,抨击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揭露日本鬼子在中国大地上所犯的种种罪恶。号召每个有志气的中国青年,树立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思想,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抗日救国的行列中去。为了更好地领导群众抗日,他组织建立了曹马党支部,发展了时念文、马朴启等进步青年入了党。同年12月,杨作磊遵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负责张寨抗日自卫队的组建和中共单县县委的筹建工作。此间,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使组建和筹建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县委成立后,杨作磊当选为县委委员。

1938年初,根据上级党的指示,结合单县的实际情况,县委决定分散进行抗日活动,于是杨作磊又回到了曹马集。为了推广张寨抗日自卫队的经验,在曹马集一带,杨作磊又组建了一支新的抗日自卫队,在他的带领下,这支队伍发展迅速,并经常活动在敌人心脏地区,后来这支队伍被编入苏鲁豫支队。

1939年,抗日战争在全国全面展开,党中央为了掌握全国的抗战情况,决定各分局都派报告团到延安汇报工作。杨作磊参加了山东分局报告团,他当时是单县县委宣传部长。完成汇报任务后,杨作磊被留在中央党校学习。在这期间,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进一步武装了自己的头脑,更加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他先后学完了《联共党史》、《党的建设》、《列宁主义问题》等课程。学习结束后,他回到湖西地委任党校理论教员。在地委党校他把在中央党校学到的理论和湖西区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分析了当时敌我状况,提出了斗争的方法和策略,深受领导和学员们的好评。

1943年春,日寇对我湖西地区进行了疯狂的大扫荡。他们推行一种“囚笼政策”,妄图通过在根据地内挖封锁沟,修筑碉堡等形式,一口吞掉我抗日力量。面对这恶劣、复杂、困难的环境,杨作磊决定到最危险、最困难的地方去。于是,他请求到对敌斗争的前线曹芳工委工作。他在向上级党组织的请求中说:“干革命任何时候都有困难,没有困难要我们干什么?共产党员就是要克服这些困难。”在曹芳工委,他担任组织部长,后又到金曹县委任组织部长。在对敌斗争中,他机智勇敢,胆大心细,常常一人周旋于敌人的眼皮底下。不管环境多么恶劣,斗争多么困难,他从未叫过苦。1943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杨作磊在黄堆区劳累了一天,返回途中被两个伪军抓住,他临危不惧,沉着机智,未等敌人搜身,就把随身携带的钱扔向远方,当两个伪军争着抢钱时,他乘机逃出虎口。在斗争前线工作期间,他经常把一些关于我党对敌政策的宣传材料和自编的传单,派人放到敌人小队长的枕头下,弄的敌人不知所措。为了扩大抗日力量,建立统一战线,他还通过多方面工作,把曹马北炮楼的伪军小队长许克玉争取过来,使其为我们传递情报,提供弹药,后来许克玉在我军“拔钉子”时,带队起义,加入八路军。

1945年春,战局逐渐好转,日军节节败退,同年9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单县光复,杨作磊任中共单县县委书记。此时,杨作磊时常到乡下去,走村串户,问寒问暖,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在人们的眼中,杨作磊是一个衣着朴素、平易近人、毫无官气的好书记。

1946年,国民党背信弃义,发动了全国内战,我解放军奋起还击。同年8月,刘邓大军第一次破袭陇海线。杨作磊身先士卒,带领县大队参加了战斗,并组织群众做好支前工作。9月3日,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对我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反扑。县委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和产,决定暂时撤至巨南。12月,战局好转,杨作磊带领县武装力量随独立旅返回单县开展活动。他带领同志们深入群众,了解敌情,镇压了反动地主,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

在革命斗争中,杨作磊不仅自己为党的事业忠贞不渝,同时全家人也都陆续走上革命的道路。他的弟弟杨作祥、杨作修、杨作兴,爱人朱德怀,妹妹杨玉芹,弟妹芦爱英、蒋树英先后加入了共产党,并成立了家庭党支部。他们在为我军传送情报、稳定群众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湖西地委的表扬。

1947年,杨作磊被调到湖西地委任战勤指挥部动员部部长。工作中,他紧密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在同地方一些上层人物、开明人士的交往中,他不卑不亢,从容大方,既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又有灵活性,工作开展得很有成效。1948年,杨作磊调冀鲁豫区党委工作,后又调到平原省政策研究室工作。

1950年春节,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春节,喜庆的气氛格外浓厚。此时,已担任省委秘书长的杨作磊,想得更多的是群众生活。春节刚过,他就带领省委工作组到濮阳专区检查救灾工作。在濮阳,杨作磊不顾身体有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把党的温暖送到家家户户。他还亲笔向省委写了3份调查报告,如实反映救灾情况及灾区群众的要求,并提了应采取的措施。省委书记潘复生同志看了他的报告说:“杨作磊同志对农村的分析有独到之处,入木三分。”

长期的艰苦工作使杨作磊积劳成疾,于1950年4月11日在濮阳哈利逊医院不幸病逝。年仅35岁的杨作磊病故后,平原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为革命烈士。5月3日,平原省委机关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会上省委书记潘复生同志对杨作磊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他说:“杨作磊同志的一生是勤勤恳恳为党的事业奋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我们将永远怀念他……”广大群众也纷纷追思杨作磊的业绩,当时,广泛流传着一首赞誉他的诗歌:

一生奋斗为人民,推旧迎新显丹心。

磊落奉公堪师表,流芳千古存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