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1-19 11:30:54点击:
烈火中永生
——记杨波烈士
綦飞 蒋俊浩 张风华
杨波,男,1976年11月7日出生,山东省胶南市珠山办事处崔家庄人,高中文化,1994年12月于山东省胶南市应征入伍,生前系武警上海市消防总队第一支队高桥中队战斗班战士。1995年度表现优异被评为“优秀士兵”,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受嘉奖一次。1996年11月15日杨波同志向中队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96年11月21日16时30分许,在扑救“车14号船舶”火灾中,因保护国家财产和抢救群众生命昏迷于船舶内,当日16时56分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抢救无效而光荣牺牲。牺牲后,杨波同志被批准为“革命烈士”,追记“二等功”,并荣获第三届上海市优秀民警和“东方卫士”荣誉称号,同时被批准为中共党员。
1996年11月21日下午15时56分,上海市东沟船厂“车14”号渡轮发生火灾,杨波同志迅速着装登车赶赴火场。到场后,只见船体浓烟翻滚,却不见明显火点,为了尽快查明火点,为扑救火灾赢得时间,杨波同志主动向火场指挥员申请进入内部侦察火情。他随第一批侦察力量进入船舱内部,实施侦察,于16时27分查明火点,随即报告火场指挥员组织力量出水扑救,为有效地控制火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听到有人反映还有三名施工人员被围困在船舱内、生命受到火势威胁时,他奋不顾身,立即再一次冲进了船舱,在滚滚浓烟、灼人气浪的威胁下,仔细地摸索查寻,成功地将两名施工人员转移到了安全地带。此时杨波已作战近40分钟了,他来不及考虑面具的氧气是否还够用,自己还有多少体能,毅然冲进了浓烟区,搜寻另外一名施工人员,终因体力不支而昏迷在船舱内。战友们发现后及时将其救出船舱,立即进行现场施救,并迅速送往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抢救。但因中毒太深、窒息时间较长,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杨波同志于1996年11月21日17时40分壮烈牺牲,献出了自己年仅20岁的年轻生命……
杨波同志出身于贫农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在家庭的良好教育和勤劳朴素的作风影响下,杨波从小养成刻苦耐劳、助人为乐的好品德,在家乡是人见人夸的好孩子。村上的“五保户”杨郭氏膝下无儿无女,杨波就主动去照顾她老人家,家中有什么好吃的,他第一个就想到拿去孝敬老人。村上张家有事,他去帮忙,李家有事,他去照顾。儿时的杨波喜欢看战争片,一些反映我军抗战和解放战争的片子让他百看不厌,那时起,他就立志长大当一名解放军战士,报效祖国。他在家中是独生子,根据当地风俗,家中独子不能远走他乡,应在家置业尽孝,他硬是说服了爷爷和母亲点头同意。1994年12月,他终于如愿以偿地穿上了橄榄绿的警服,走进了红门,从革命老区山东胶南来到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消防战士。
从入伍的第一天起,杨波同志就立下了献身消防的远大理想。到了基层中队后,他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安心部队服役,无私奉献消防,忠诚于党的消防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政治教育中,他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积极讨论,认真完成好作业,写好每一次的心得体会。在杨波同志的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名军人,一个时代的青年,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够有无私奉献和牺牲自我的精神,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为他人多作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并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杨波同志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一种崇高的精神。
杨波同志政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拥护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敢于同不良思想行为作斗争,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关心国家时事政治,主动为中队党支部分担忧愁,多做工作。
杨波同志上进心强,刻苦钻研消防业务理论知识和消防业务技能,苦练灭火救灾本领,熟练地掌握手中的武器。训练中有“二不怕”的精神,有一股“钻”劲。记得还是新兵班的时候,他一下子不能适应超强度的体能训练,在一次长跑中不慎将脚腕扭伤了,整只脚肿得像个馒头。班长滕晓勇让他休息,不要参加训练,他强忍疼痛,笑着对班长说:“没关系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不练怎么能跟得上呢?”就这样,他带着扭伤的脚,天天坚持训练。有一次,支队组织挂钩梯集训,一开始他的成绩进步不明显。当中队党支部到集训队去慰问集训人员时,他坚持不要中队送来的慰问品。问他为什么,他说:“队长,你也看到了我的训练成绩,我对不起中队党支部,对不起中队的领导,更不好意思拿中队的慰问品,你还是给成绩好的同志吧。”在尤振华副队长的勉励下,他全力投入到集训中去,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圆满地结束了集训生活。新兵班结束后,杨波凭借着良好的业务基础被分到了战斗二班中队的抢险班。只要发生火灾,二班都是冲在最前面,班内的战士个个都是中队的业务尖子和救火能手。他开始更加积极地训练,每天晚上他利用休息时间到健身房练体能,星期天他到车库熟悉每辆车的器材用途,或者是对氧气面具进行维护保养。就在他牺牲的前两天,他还患着重感冒坚持练习长跑,他说:“跑跑好,出身汗感冒就消失了。”
火场上,他更是冲锋在前,勇敢顽强,舍生忘死,机智灵活地完成灭火战斗任务。1995年7月26日,草镇船厂一艘检修的加拿大八万七千吨油轮“油嘉轮号”机舱发生火灾,当时杨波同志刚分到消防抢险班,也是头一次跟车上火场,看到从舱内翻滚出的浓烟,他没有畏惧,更没有退缩,勇敢地佩戴好面具,深入机舱下四层侦察火情,与同志们一起尽快地查明了火点,赢得了灭火时间,为成功地扑灭火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的信念支撑下,杨波同志一次次为保护国家财产和抢救人民生命奋斗在救火第一线,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一颗赤诚的心。
杨波同志工作勤恳,责任心强、不怕艰难困苦,安心部队服役。他入伍两年没请过一次假,没有游历上海,更没有回家探过亲。1996年夏季上海消防部队大练兵,杨波所在的高桥中队在总队的50多个中队里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参加练兵的同志都得到了五天的奖假,只有杨波因为参加支队组建挂钩梯集训队放弃了这次难得的假期。他埋头工作,毫无怨言,努力为部队的全面建设作贡献。1996年6月的一天晚上,凌桥乡一农户的草堆发生火灾,高桥中队扑救归队后已是夜间10点多了,其他同志都上床睡觉了,他一个人硬是把六根湿水带一根根地铺开、洗刷干净,再一根根地卷起来,搬到冲锋塔四楼晾好,直到12点多钟才拖着疲惫的身子上床休息。从此,中队形成了夜间火警归队后清洗车辆、晾晒水带的好风气。杨波同志作为消防班的战士,还主动到伙房班帮厨、搞卫生。用伙房班班长王国峰的话说:“每个星期六、星期天,小杨都不休息来帮助我们搞卫生,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干,掏下水道、清洗油污,总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实在洗不掉的,就用刀子刮、铲子铲。我们每天起来烧早饭的时候,他已提前起床,在走廊上拖地板了。我看了很感动,他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1996年2月14日,凌桥农药厂氯气泄漏,在抢险救灾中,高桥中队14人中毒住进了医院,当时的消二班只有杨波一个人没有中毒,为了尽快恢复战备,杨波一个人对战友们的8套战斗服进行了清洗,为8只氧气面具进行了保养,调换钢瓶和氢氧化钙,受到官兵的一致好评。入伍两年来,只要是上级交给的任务,只要是部队建设的需要,他都毫无怨言,追求圆满的结果。哪里最苦,哪里就有他;哪里最困难,哪里就有他,用他的话讲:“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苦点累点又算什么呢?”
杨波同志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入伍后,他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自觉遵守部队的条令条例和中队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执行正规的一日生活制度,警容严整、作风严谨。日常生活中,他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关心他人。只要别人有困难,小杨同志总是主动上前,热情帮助。两年来,他从没和中队任何一位战友红过脸,吵过架,是战友们有口皆碑的好战士。1995年大练兵期间,战士叶小根不小心在训练中造成手指骨折,连穿衣服也痛得厉害。杨波同志便主动地承担了照顾他的任务,每天为他穿衣铺床,打饭洗碗,洗澡擦背、洗衣服,不厌其烦,热情周到,长达一个多月。1996年7月,他和中队战士赵文成公出归队途中,看见一位老太太艰难地挤公交车,便急忙跑过去,扶老人上车,并帮她找好座位,让老人坐下。激动的老太太拉着他的手连连表示感谢,杨波笑着说:“我是兵,该这样,该这样。”
杨波同志生活俭朴,作风正派,为人老实,对党忠诚,孝敬父母。入伍两年来,他从没有乱花过一分钱,平时的生活用品都是价格低廉的,用战友们的话说:“只要有八角一刀的草纸,他决不会买一块二的。”在他的遗物中,除了一双崭新的皮鞋和两件毛衣以外,其余的全是部队所发的物品。他对中队伙食从不计较好坏,吃多少打多少,还常常跟战友们说:“我们都是农民出身的,粮食是来之不易的,浪费了多可惜。”多好的同志啊!他的心里装的只是别人。杨波同志定期写信给父母汇报思想,关照父母照顾好身体,教育妹妹要听父母的话,牺牲前的那天下午,他跟战友陈世序说:“我家父母就我一个儿子,家中一个妹妹还是领养的,我出来当兵还和父母吵了一架,现在想起来真正后悔透了。两年没有看见他们了,真想回去看看……”他不能为父母尽孝,但他为祖国母亲尽了忠,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杨波同志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壮烈牺牲了,他的英雄事迹很快被传颂开来。中共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上海市消防总队第一支队委员会迅速作出《关于向杨波同志学习的决定》,《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各大报纸分别以《烈火中永生——记在灭火战斗中英勇献身的消防战士倪梦海、杨波》、《青春无悔战火神——记壮烈牺牲的武警消防总队灭火勇士倪梦海、杨波》、《60位“东方卫士”58人领奖》为题相继对杨波的事迹作了报道。杨波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死得其所,他的死重于泰山,他的死为全体消防官兵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牢记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听到杨波牺牲的消息,杨波的父母悲痛万分,但是想到儿子是为人民而死,二老强忍泪水,说:“孩子能为祖国、为人民作出那么一点贡献,死也得值了!”199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杨波的父亲杨宝恩“优抚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公安部授予杨波的母亲郭胜兰“全国十佳优秀士兵英雄妈妈”称号。同年,青岛市宣传部文明办授予其“感动青岛十佳人物”、胶南市委宣传部文明办授予其“感动胶南十佳人物”、胶南市妇联授予其“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他们为祖国培养出了如此优秀的儿子无愧于这些荣誉。
杨波同志虽然只走过了短短20年的人生,但他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赴汤蹈火,追求卓越”的消防精神,用自己的全部生命表达了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谱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他那朴实而又崇高、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精神将永远刻在每一位消防战士的心中,永远载入史册。他身上折射出的人生光辉将永远感染和激励着一代代消防战士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