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徒骇河畔公仆情——记李太俊烈士

更新时间:2022-05-23 11:39:02点击:

徒骇河畔公仆情

——记李太俊烈士

张传玉 张其忠 孔彬

在辽阔的齐鲁大地上,李太俊,这个闪光的名字连同他那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竞相传诵着。1995年10月12日清晨,在与蓄意行凶报复的犯罪分子展开殊死搏斗中,李太俊身中16刀壮烈牺牲。1996年3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作出决定:追授李太俊同志“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光荣称号。李太俊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济南市获此殊荣的第一人。1996年6月3日,李太俊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为民解难 死而后已

李太俊,1945年7月4日出生于济南市商河县岳桥乡菜园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1963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3月转业到山东省枣庄市甘镇煤矿任矿团委干事、工会主席。1982年10月,37岁的李太俊由江苏大屯煤矿调山东商河县白桥乡从事司法调解工作。从此,他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3年,直至1995年10月壮烈牺牲。

1995年10月12日,这天清晨,李太俊起了个大早。时任乡党委委员、司法所所长和管区书记的他,由于惦记着手头那一大摊子工作,一夜都没睡好。8点钟以前,他要赶到10公里以外的乡政府参加党委会。他匆匆擦了把脸,提上提包,推起自行车便走。刚到门口,他又折了回来,关切地对妻子说:“你下个面条,咱老俩口吃顿热乎饭吧,要不我一走,你又要光吃冷饭剩饭了。”妻子听后,心里热乎乎的。她知道丈夫喜欢吃鸡蛋,还特意给他在面条里放了两个荷包蛋。万不曾想到,这顿饭竟成了这对结婚28年恩爱夫妻间的“最后的早餐”!7时许,李太俊骑车上路,行进在通往乡政府的公路上。此时,这条乡间公路上既无行人,也无车辆,只有附近村庄一村民候文孟赶着羊群由远而近,迎面朝他走了过来。早在1993年7月,侯文孟就因持刀行凶捅伤他人被关押,当时,李太俊受乡政府委托,召集公安派出所、法庭等部门共同处理此事,对侯文孟依法进行了惩处。对此,侯一直怀恨在心,四处扬言要对李所长行凶报复,并几次预谋行凶均未得手。说时迟,那时快,就在两人擦肩而过的瞬间,蓄谋已久的侯文孟凶相毕露,转身从背后突然对李太俊袭击,恶狠狠地用鞭杆将李太俊从自行车上击倒在地,随即拔出早已准备好的匕首,丧心病狂地扑上去朝他连刺5刀!身负重伤的李太俊毫不畏惧,拼尽全力用双手死死地抓住凶犯那血淋淋的屠刀,与之展开惊心动魄的搏斗。时间在一秒一秒地逝去,英雄的鲜血涌泉般地流淌着。搏斗中,气急败坏的凶犯又猛击李太俊头部,李太俊终因伤势过重,体力不支,又被犯罪分子连刺11刀,当场壮烈牺牲!

噩耗传来,全乡全县干部群众为之震惊、为之惋惜、为之痛悼,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哀思和对烈士亲属的慰问。10月15日,李太俊遗体告别仪式在他家祖祖辈辈生活栖息的地方——菜园村一间不足18平方米的小平房里举行。这天一大早,前来吊唁的数千名干部群众冒着蒙蒙细雨,从四面八方赶往菜园村。群众自发送来500多个花圈,前来吊唁的队伍排成长龙,形成了商河县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宏大场面。在告别仪式上,人们对着烈士的遗体悲声呼唤:“老李,你走得太早了,咱白桥乡不能没有你呀!”

两个多月后的一天上午,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商河县召开公判大会。威严的法官庄严宣判:“将蓄意报复杀人犯侯文孟押赴刑场,执行枪决!”,“啪!”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一颗正义的子弹结束了凶犯罪恶的人生。正义的法律之剑,告慰了烈士的英灵。

维护治安的好所长

一个小小的司法所长,为什么能获得大家如果的爱戴?这要从李太俊平时的工作说起。自从李太俊干上司法这一行,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先后调解各种纠纷867起,有效地防止“民转刑”案件132起,3次负伤,其中两次被打得鲜血直流。这次,他又以自己临危不惧、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实践了“要是怕死,就不算一个真正的司法干部和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在常人眼里,这小小的司法所长,连芝麻官都算不上,有啥干头?然而李太俊却在茫茫人生的坐标上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是露珠,也同样会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他要用自己的一生维护一乡平安!

从李太俊干上司法工作那天起,一直到牺牲前,连他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官还是民(与其说是不知道,倒不如说他没时间去琢磨)。虽说他只拿着农村基层司法干部那份少得可怜的工资,但心里却时刻关注着最基层社会的团结安定。李太俊深深懂得,司法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每办好一件事,就会赢得一片民心;每化解一个矛盾,就能为社会赢得一份安宁。

1986年隆冬时节,鲁北大地格外寒冷,雪如蝶舞,风似刀镟,李太俊顶风冒雪,骑车走村串户排解民事纠纷。其间,细心的他敏感地意识到,小营子、贾家、王天开等10多个村的部分群众,对上缴提留任务存有抵触情绪。经过深入细致地调查,他终于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导致今年的提留任务重的原因是由于村干部上报的粮食产量过高,上级是依据产量确定提留额,这必然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此事非同小可,李太俊立即将调查结果向乡领导作了详细汇报并提出了处理意见。乡里及时采纳了他的意见,对提留数额进行了合理调整,从而化解了这一触即发的矛盾。事后,许多群众动情地说:“还是共产党能听得进咱老百姓的意见啊!”听到群众对共产党的赞美之词,李太俊这个老党员心里美滋滋的,因为他觉得,能为党的形象增光添彩,为群众排忧解难,就是他人生最大的快乐。

李太俊是个“拿钱不多,管事不少”的人物,哪里有难题,领导和群众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他。“这块硬骨头,老李去了准能啃下来!”因而他成了“全乡最忙且最敢碰硬的人”。

1994年深秋的一天,白桥村村民齐某的家人在购买化肥时与采购站职工张某发生口角。齐某认为家人受侮,咽不下这口气,遂带上本家兄弟5人,手持铁锨、木棍怒气冲冲地去找张某“算账”,一场械斗即将发生。“住手!”随着一声洪钟般的断喝,只见一个乡亲们熟悉的身影“噌”地冲上去,一把夺下了齐某手中那已对准张某高高举起的木棍。谁知还没等来人开口说第二句话,帮助齐某打架的一个小伙子错把来人当成张某的同伙,不由分说,举起木棍照准他的后腰就是一棍子。来人眼前一黑,“扑通”一声栽倒在地。这时突然有人惊呼:“打错人了,这是咱乡司法所李所长,这回可闯下大祸啦!”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李大叔,俺有眼不识泰山……”小伙子吓得面如土色,忙把棍子一扔,与齐某一起俯下身子搀扶起疼得满头大汗的李太俊。此时,李太俊直起腰来擦了擦汗,稍稍喘了口气,慨叹道:“小伙子,你这一棍子可真够‘实在’的。”小伙子羞愧得无地自容,满头的虚汗和悔恨的泪水一起顺着脸颊往下淌。李太俊接着把头转向齐某:“再说啦,都是乡里乡亲的,低头不见抬头见,那有舌头碰不着牙的,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不能好说好商量?非‘刀枪’相见?要是头脑发热,意气用事,触犯了法律,你们要后悔一辈子的!”人理则通,人情则灵,李太俊滚烫的话语,让一场干戈化为乌有!

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在担任司法所长的13个年头里,李太俊一心想着大家,整天为着乡亲们的事情到处奔波。农村老人赡养问题日益突出,他就想着怎样用法律手段保护全乡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遏制农村日益突出的赡养纠纷。他不顾费心劳神,走村串户为全乡55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一登记造册,先后为512位老人办理了赡养合同公证,定期上门检查合同履行情况,使这些劳累了一生的老人们晚年生活有了着落、有了靠山。乡里哪家哪户出现问题,有了困难,只要李太俊知道,一定会赶去帮助解决。青年农民王子臣永远忘不了,是李所长使他那即将毁灭的家庭重新恢复了往日的欢乐与祥和。1993年春天,王子臣的妻子因与婆婆吵架,一气之下跑回娘家,几次去请都不回来。一头是母亲,一头是妻子,他左右为难,心灰意冷。眼看着地里的庄稼被荒草吞噬,自家的砖烧不成将会全部报废,心想这个家完了,他随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他地里的活也不干了,开始变卖家产和砖坯,准备折腾完后一死了之。恰在此时,李太俊出现在他面前。老李先是制止了王子臣变卖家产的行为,组织人员帮助他管理责任田,把砖坯装窑点火;接着又亲自带人去王子臣岳父家把他妻子接了回来,使一个即将毁灭的家庭重新点燃了希望之火。王崇华村那位76岁的孤寡老人王玉三永远忘不了: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这位孤寡老人因无人赡养一时断了炊。情急之中,老人托人捎信给李太俊,当时李太俊正病卧在床,发着高烧。人是铁,饭是钢,更何况是体弱多病的孤寡老人!于是,他忙起身下床,带上自家的粮米,拖着沉重的脚步,跌跌撞撞地摸黑往老人家里赶,进门后二话没说,就帮着生火做饭。炉火映红了李太俊的脸庞,他那清瘦憔悴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了老人家的脑海之中。河南张村的20多户村民永远忘不了那是1988年春天,当时村里说好了要给这20多户急需盖新房的每家划出一块宅基地,先拆旧房后盖新房。村民们信以为真,很快按规定把旧房子拆了,谁知这时村里个别领导干部却出尔反尔:“宅基地解决不了。”眼看盖新房无望,20多户群众被迫住进了临时用塑料布和木棒柴草搭成的窝铺里,一住就是两个多月。雨季马上就要来临,村民们心中都窝着一把火,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谁是谁非,谁对谁错,李所长最主持公道,走,咱去乡里找他给评评这个理!”情急之中,愤怒的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乡司法所所长李太俊。“乡亲们,大家的困难就是我李太俊的困难,请大家千万要冷静,不要做出格的事儿,相信政府会给大家做主的!”事关重大,当务之急是给乡亲们“泻火”,李太俊当天就带领有关人员住进村里,连续几天没休息好,终于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是个别村干部存有私心,这次宅基地划分不公,引起了公愤,使这20多户村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面对相熟相知的村干部,李太俊又是气愤,又是痛心,“事情闹到这种地步,能怪乡亲们吗?他们的要求一点也不过分,要是村里不同意他们盖新房,为什么当初还让人家拆旧房?将心比心,如果要是咱落到这个份上,咱会咋想?……”他越说越激动:“那种只顾个人私利、不管群众疾苦;只会给政府添乱、不给政府分忧,甚至连一般村民的觉悟都不如的人也配当村干部!”尔后,他又敦促村委会对宅基地分配方案重新进行了调整,使这20多户村民的困难得到了解决。

白桥乡的众乡亲正是通过这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平常的小事,把李太俊这个基层的司法干部与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完整地整合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人民群众对李太俊的“最高奖赏了”。

一心为公的好干部

清清白白做人,公公正正断“案”,是李太俊一生坚持的原则。为此,他也得罪了不少人,更欠下家人永远还不清的“感情债”。

李太俊淡泊名利,一心为公,在人民群众中有口皆碑。李太俊生前好友曾不止一次地数落他:“老李呀老李,这些年,你为乡亲们办了那么多好事,自己家人的事你却一件也没办成!”每每提及此事,老李总是笑着先点点头,然后摇摇头。何以点头?——为乡亲们办事是咱共产党员人的本分,不办也得办;何以摇头——拿自己的私事当公事办,能办也不办!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多么博大的共产党人胸怀啊。

李太俊当了几十年的干部,手中也有一定权力,求他办事者也不在少数,但他从不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如今,他那个农家小院与其他农户无任何区别,室内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年近半百的妻子梁翠云至今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妇,两个孩子都没能沾父亲一丁点儿光有个好工作。世上有几个做父母的不疼爱自己孩子的?可是,李太俊的两个孩子上学时,他在外地工作没能照顾孩子。孩子长大成人后,儿子李慧清好不容易找了份工作,结果刚聘用不久,就因机构改革被精简了下来。女儿在棉纺厂工作,因效益不好,光干活不发工资。两个从小就听话懂事的孩子,因为工作的事,不得已眼含热泪第一次向父亲乞求:“爸爸,我们兄妹本不想让您老人家分心,但俺们实在没办法呀!”一向不多言多语的妻子也忍不住恳求他:“老李,你几个战友、同学都在县里当领导,你就为孩子工作的事跑一趟吧!”李太俊鼻子一酸,动情地解释道:“按理说,我真不忍心让你们跟着我过清贫日子,可是眼下机关精减人员是人事制度的一项改革,下来的也不光咱一个,咱怎能带头去破坏这个制度?再说部分企业效益差也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咱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给领导添麻烦、出难题呀!你们说呢?”最后一道“后门”被爸爸给彻底堵死了,但儿女们理解他、体谅他,爸爸是党的人,应该听党的话。儿子慧清决不再让老人家操心,自谋职业当起了个体户。

眼下索礼送礼之风盛行,对此李太俊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次,有个村民来求李太俊办事,顺便带来两包点心,恰好他外出不在家,来人见好长时间等不回来,放下东西起身便走。李太俊的妻子忙把点心塞到来人的手里,让他千万带回去,来人哪里肯听,推搡了半天扔下就跑了。老李回家后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就批评老伴:“谁让你收下的?给我把点心送回去……你好糊涂哟。”“人家一没留名、二没留姓,我又不认识他,往哪里送……”妻子说着说着,委屈得哭了。老李自觉出口太重,伤了妻子的心,但这话他又不能不说:“农民兄弟办个事容易吗?他有求于我,并不是冲着我来的,是冲着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来的,咱要真收了人家的礼,人家会咋琢磨,你就不怕伤了老百姓的心吗?”一席话说得妻子频频点头称是。

老李不吃请、不受礼是出了名的,但也有“例外”。那是1992年冬天,乡里为尽快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在附近一个村子里搞起西红柿大棚栽培试验。由于指派的4个菜农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结果刚育出的秧苗全被冻死。乡里及时采取措施,中途换人,继续试验。岂料被换下来的菜农觉得丢了脸面,闹起纠纷,并扬言:“不让我们种,谁也别想种成!”试验被迫中断。李太俊先后多次深入到这些农户家中,苦口婆心地劝导,“咱要手拍胸膛想一想,这次试验一旦成功,全乡人也包括你们自己都受益,咱何必为了那不顶吃不顶喝的‘面子’,把这档子好事给搅黄了呢?”老李的一番入情入理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在场菜农们的心,终于使他们放弃了闹事的念头。大棚试验一次成功,当年推广就获得丰收,效益也十分可观,菜农们高兴得合不拢嘴,自然也想起了功不可没的李太俊。他们带上又红又大的西红柿,来到乡里感谢他。李太俊老远看见菜农们提着西红柿满面春风地向他走来,心里就明白了几分,没等菜农们让,他就迫不及待地跑上去,抓起一个最大的就啃,口中还念念有词:“不孬,不孬……”

李太俊同志牺牲后,在清理烈士遗物时,人们看到的几件快要划归“文物”序列的东西:一台“文革”期间出厂的“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一辆老式“飞鸽”牌自行车,车梁上还配着个老掉牙的布褡子;挂在车把上的“公文包”,是如今乡下人赶集买菜用的人造革黑提包,拉链和一根提系早已损坏;一条32年前他入伍时发的至今还穿着的旧军裤;一条军用白毛巾早已无“白”无“毛”;一只军用茶缸搪瓷已多处脱漆、斑斑驳驳。从这些遗物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立党为公、努力工作、不计名利的精神风貌。

李太俊走了,他带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生命辉煌的一瞬,实现了自身完美的人生价值,在人民心中铸就了一座正义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