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二·一六”革命烈士张博诗

更新时间:2023-04-27 11:30:03点击:

张博诗,字访松,系蜀中早期共青团川西特委组织部长和成都市委组织部长(或称主任),1982年成都“二·一六”惨案中壮烈牺牲。

张博诗,生于1904年5月22日,原籍陕西,祖父随盐场老板来川学徒,始寓居自流井。父张旭东任河通枧掌柜,在盐场职工聚居的珍珠寺侧磨子井赁屋而居。

张博诗从8岁起上私塾五年,1919年,入东兴寺高小读书,1922年考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1925年转学高师附中次年毕业。1927年考入成都师范大学体育专修科。

张博诗在东兴小学时,五四运动的浪潮推动了自流井学生的爱国活动,15岁的张博诗被选为校代表参加学生联合会的工作。在实际工作锻炼中成长为学运的领头人物,与何泽培、苟永芳,龚端让、何朝鸿一起,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爱国反帝活动。他们举行游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宣传抵制日货。在街头讲演时,这般爱国青年们,从纯洁的心灵中迸发出饱满的激情,边哭边喊:“我们的国家快要灭亡了!日本人要吞并我们!一切外国人都整我们,欺负我们!我们要起来反抗!”

1920年,四川学联从成都派两名代表到自流井,鼓动学生成立荣(县)、威(远)、富(顺)、自(流井)地区学生联合会,张博诗与何泽培、龚端让都担任了地区学联的领导职务。至此,学运虽逐步向反封建方面发展,但抵制日货的爱国话动迄末终止。在1921年的一次仇货检查中。张博诗等砸了贴着日本商标的物品,将打人的奸商扭送当地法院,迫使奸商赔礼道歉,保证以后不再卖日货。

张博诗和苟永芳、何泽培、龚端让、何朝鸿、王楠等19人,在吉公寺拜结盟,他们宣誓说:“我们是各校的优秀学生,矢志反日救国,要同甘共苦干到底,所以在此结盟”。

1921年寒假,恽代英率讲演团到自流井,应邀在东兴寺高小演说,鼓励学生反帝救国。张博诗听后,热血沸腾,十分感动,决心投笔从戎;报效祖国,时值沪州团练学校招收免费生,便邀好友王楠一同考入。他俩很快发现,这不过是军阀杨森为打内战,抢地盘办的军事学校。不甘为虎作伥,便趁部队调动时一同逃回。博诗随即到成都考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投笔从戎遭受挫折后,张博诗奋志读书,准备作一个优秀教师,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入省一师前,王楠的大哥曾辅导张博诗学完四则运算和分数,打好了数学基础,所以他在省一师,除作文稍差外,各科成绩均极优秀。为了学好语文,他半价购一套廿四史,潜心钻研。

1923年秋,十二班新同学入校后,张博诗很快便同十二班的周尚明结为知交,在周的帮助下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开始了新的探索。1925年暑假,因不满政府撤换有办学经验的周子高校长,愤而转学到高师附中,与唐尚修、彭国栋、孔庆镒、杨报荣、杨光池、陆承楠(即陆更夫)王协时等同学友好;杨、陆均为具有革命思想的青年,三人交往尤密。不久,张博诗由周尚明介绍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张博诗在附中刻苦学习,各科成绩优异,数学尤为突出,有时连老师都不易解决的数学难题,问到他,都能迎刃而解。同时他也乐于帮助别人,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绩。同学们友好地称他为数学博土,后来竟借“博诗”的谐音,干脆称他为“博士”了。

张博诗身材中等,强壮结实,精神饱满,英气逼人。不仅学业优秀,而且为人正直果敢,心胸开朗,好结友,不计私怨,富有组织和宣传鼓动的才能。九班甲组在他的倡导下,开展英语谈话会、学术讨论会和各种体育活动,带动起全校纷纷开展课外活动。在政治上,他逐渐成熟,常借各种进步书刊给同学阅读,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还经常同学校工友们摆谈,使他们明白,由于地主资本家的剥削,造成人们的贫穷,而不是什么命中注定要受穷受苦。他动员工人参加夜校学习,提高文化知识,学会争取政治、经济权利的本领。

1926年寒假,张博诗在高师附中毕业后,留成都补习。常与成大学生李正恩、钱芳祥(均中共党员)往来,在政治思想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不久,便由李正恩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秋,高师改为成都师范大学,招收第一届学生,张博诗考入该校三年制体育专修科。体育本非他所长,他之所以放弃数理而学体育,是自有打算的;他曾对孔庆镒说:“现在不是读书的时候,是起来革命的时候,但不挂个名也不行。学体育我虽不见长,但这科对我有利;时间短,三年就毕业(意即可以自立谋生);属豆芽课,较随便,上课可以不到,这样我就有时间来干我自己的事情(指革命活动)。此外张博诗争取早日自立谋生,也是由于自1914年他父亲失去河通枧掌柜职务后,家中20多口人,都靠黄谷40石的祖业过活,弟兄叔侄中虽有几人在盐号当职员,仍然入不敷出。他在高师附中和师范大学这段时间,经济特别困难,但丝毫没有影响他的豪放性格,口袋里有钱时,慷慨地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没有钱,就去皇城坝吃车夫饭(红酋稀饭、冒儿头),一年四季身上不离青布学生服,冬天没有棉袄,穿件夹衣也过了。艰苦的生活磨练出他愈来愈高的革命热情,和愈来愈坚定的革命意志。

张博诗进入师大后,正如他自己所设想的那样,立即以全副精力投身革命活动。很快,担任了师大进步社团—导社的领导工作。在校内,每当导社与国家主义派的惕社展开论战或为争夺学生会的领导权而进行斗争时,张博诗总是以其雄辩的口才和威猛的气势压倒对方。在校外,他一如既往,经常去牛市口一带搞农运活动。为了接触农民,他练习农民们喜欢的汉流(袍哥)用语和丢拐子等礼节;常和他们一起坐茶馆、聊天,借此进行革命宣传。有时,夜深不便回校,就睡在农民家里。他感慨地说:“过去,我有几个好朋友,我的学业也使我精神有所寄托,自己感到很满足,认为自己这一辈子很值得。现在,我有了成百上下的好朋友,为大多数人工作,生活得特别充实有意义,回想过去,真是太渺小了”!  

这年入夏后,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中共成都市委做出尽量采用合法的斗争方式,继续带领群众战斗前进。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四川省成都市各界抗捐抗税大同盟,张博诗担任大同盟的联络员;在市郊独轮车工人大罢工时,党组织又派他去作农运的负责人,同郭翼唐、胡景瑗等,分头发动龙泉释和簇桥等处的独轮车工人3万余人,坚持斗争取得了罢工的胜利。接着,在争取教育经费独立运动中,张博诗作为成都学联的负责人之一,领导宣传队上街演讲,散发传单、标语,张贴告市民书等,一切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当学联代表对教育厅长万克明进行说理斗争,而万克明态度蛮横时,他首先冲进会场揪出万克明,由游行队伍押着游街示众。在省一中择师运动中,张博诗积极支持被校长杨廷铨开除的同学,安排他们在师大住宿,帮助他们组织离校团,在《国民公报》上刊登启事,揭露杨廷铨武装夺校的种种恶劣行径。

在革命斗争中,张博诗以敢冲敢闯、勇猛泼辣著称。每次集会前,都能听到他对宣传队的鼓动讲话,他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帝国主义勾结军阀要亡我们的国家,必须打倒他们才能创造新型的国家。革命是会有牺牲的,我们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就要走在群众前头。敌人有刀枪,我们有热血,怕什么?不过一死!我们要做出样子,才能团结带动广大群众一齐起来干。”每次示威游行时,他总是军棍不离手,在队伍行进中,时而前锋,时而后卫,一边检查队伍,一边传达指挥。

张博诗平时从不为私事和人争斗,但当他激于革命义愤时,总是热血迸涌,威猛无比;双手握拳,怒目而直视,表现出不可撼动的意志和战无不胜的力量。因此,同志们都称赞他是一只阶级斗争中的猛虎”,使敌人望而生畏。在下莲池就义前,他大骂敌人高呼口号,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