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寰海旭日血染红——记张寰旭烈士

更新时间:2022-12-17 11:30:05点击:

寰海旭日血染红

——记张寰旭烈士

赵冰姿

双山对行、蜿蜒若龙的小龙夼与隔溪相望的虎距石构成海阳县盘石镇的“藏龙卧虎”之地。这里,松林间的阵阵怒涛,控诉着日寇惨绝人寰的罪行;奇石上斑斑的弹洞,铭刻着英雄们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碧空中的道道长虹,凝贯着烈士们的浩然正气。

愁云惨雾笼罩着梨乡大地,啼饥号寒的声音,悲悲切切不绝于耳。1912年一个严冬的凌晨,旭日冲破层层云雾,大泊子村一个婴儿降生人间苦海。父亲张晚香对景生兴,取名旭儿。旭儿童年时就长得宽额俏脸,面色黑润透红,两道微微扬起的剑眉下,闪耀着一对炯炯有神的明目,显得英俊、机敏。

旭儿8岁入学读书,老师给他个大名寰旭,后命号寅东。16岁到济南高级中学学习。这时,闯入寰旭心灵的不仅是新文化、新思潮,也挟带着血腥和尘浊。目睹军阀混战祸国殃民的滔滔罪行,眼见北洋军阀政府屈膝媚外,洋人恣意横行的累累罪恶,张寰旭反军阀、驱外侮的爱国热情由此而生。

张寰旭发愤苦学,不稍怠惰,虽清晨夜半,亦持之以恒学而不厌,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博得老师、学友的赞誉。他一面勤于学业,一面积极参加爱国活动,曾获“品学兼优,胆识俱佳”的褒语。

1933年春天,以“才华超众”著称的张寰旭被聘为灵湖小学的历史教员。“九一八”事变的巨雷,震撼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脱下长衫换征衫,放下笔杆拿枪杆”的口号成为响亮、强烈的召唤。张寰旭怀着火热的爱国激情,矢志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然而,莱阳县的国民党县长梁秉锟等败类,只知花红酒绿,醉生梦死,哪管国难当头,山河破碎。东北三省沦落寇手,全国掀起抗日救国热潮,而梁秉锟却忠实地奉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张寰旭纵有满腔救国热血也无用武之地。正在忧虑、苦闷之际,经表兄赵相卿(海阳县赵家村人)引荐,约见了海阳县石马疃头的进步学生王之风(时已为共产党员)。两人一见如故,十分投机,遂成肝胆相照的知己。王之风常常把进步书刊、革命读物送给张寰旭。他如获至宝,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阅读,并认真地记写心得,得闲就找王之风交流读书体会。两人畅抒己见,探讨救国拯民之道及青年的奋斗方向,忘了时间、忘了困倦、忘了饥渴。

在频频的接触中,王之风深知张寰旭头脑敏锐、思想进步、胸怀开朗、处事正直、行为刚毅,遂于1933年秋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轮旭日笑披朝霞,更生光辉。

张寰旭勤勤恳恳致力于教育事业,如春蚕吐丝织锦,蜡烛滴泪生辉。他讲授历史既不违史料的真实性,又能剖开教材的内涵,发挥新颖独特的见解。他肯定了岳飞是智勇双全、运筹有方的民族英雄,是中华的军魂,也指出岳飞忘记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古训,为成忠君之名,放弃抗金重任,这是由精忠变成愚忠。他不但讲述课本中的救国砥柱文天祥、史可法、戚继光、祖逖、孙中山、康有为等人的光辉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革命教育,还编写了乡土教材——《左懋第》、《曲诗文》,启迪学生弘扬梨乡的斗争精神,担负起打倒军阀,打倒列强,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

张寰旭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写文章、编歌曲、办壁报,还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唤起民众的抗日救国热情。

张寰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真枪实弹不足以杀伤敌人,遂密约挚友姜宗泰设定了夺盐狗子的枪支这一切实可行之举。

1935年一天中午,骄阳似火,田野里的麦浪起伏,发出沙沙的响声。两个盐警敞着衣襟,斜挎着匣子枪,醉醺醺地哼着淫秽小调,蹒跚地走来。突然,麦海里跳出3个涂面“绿林好汉”,将一对醉狗封目、堵嘴,拖入麦田,卸除枪支子弹消失在金色麦田。

张寰旭探知海阳县行村开明士绅车一山家藏枪弹,便通过表兄赵相卿的关系,动员一山捐枪抗日。车一山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参加“一二·九”学生活动,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其父车瑞亭曾是吴佩孚麾下的上尉军官,吴失败后,车亦解甲归田,带回匣子枪1支、子弹500发。车一山与赵相卿是结拜弟兄,情同手足。“七七”事变后,张寰旭以组织抗日义勇军为名,请求表兄设法资助枪弹守土抗日救国,一山慨然乐从。

1938年,张寰旭被分配到掖县三支队一团任政治委员。1940年12月,升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一团政委。1942年12月,任八路军胶东军区第十六团政委。

张寰旭平时温文尔雅,书生气十足,身临战斗却成为一个坚强果断、无所畏惧、运筹有方的指挥员。

1940年冬,一个寒雪初霁的月夜,巍巍青山披上皑皑素装。十六团连级以上干部集合在团部开会,讨论如何消灭驻青山村的苗占魁部第三营的事宜。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张寰旭集思广益,坚定地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和敌人拼打,我们的军火不够,怎样打赢?那就只有找敌人的弱点打!而敌人的弱点,我们是可以给他制造的。新年快到了,我们一定要打个胜仗好好过年。”于是,定下了“调虎离山计”。

便衣连夜出发了。他们把敌人的电话线掐得七零八落,电线杆子砍得东倒西歪。营长马环东(绰号黑傻子)往崖子司令部打电话打不通,真急红了眼,气炸了肺。立即捉民夫、派电话兵重架通讯线路。第二天通讯又被破坏了,便衣连在光天化日之下用骡子把电线驮走。黑傻子咆哮了,派出一个连追赶,在一处密林遭我军伙击,吓得窜回青山据点。第三天还是如此,“狗熊”营长怒发冲冠,倾全营兵力出动追击。便衣连且战且走,将敌诱至松柏茂密的营家老茔。张寰旭一声令下,立刻杀声震天,我军像大海的怒涛一样向敌涌去,不到

1刻钟,敌人全军覆没。

1942年10月上旬,青岛、胶县、高密、掖县、莱阳、平度等地日伪军2万余人,在日军第二十军司令官土桥一次中将的指挥下,集中对我南海、西海地委机关驻地——大泽山和两目山区域进行“梳篦式”的“拉网大扫荡”。在两目山反“扫荡”的危急关头,张寰旭率领第二营与敌人背水一战,取得以少胜多的战绩,保护了地方党政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

1942年10月16日,日寇奉行“分进合击”、“拉网包围”的策略,大“扫荡”进犯到海阳。我军十六团、十三团、海阳独立营及逃难群众8000余人均陷入敌人的包围圈。当时,张寰旭和参谋长陈子英率领二营大智大勇地与敌周旋,成功掩护群众突围,使大部群众安全脱险。为了拯救最后一批群众,指战员被包围在海阳县盘石镇霞石村附近的小龙夼。张寰旭、陈子英、张乃军(二营营长)临危不惧,沉着勇敢指挥战斗。当敌人进入我军的火力网时,张寰旭鸣枪发令,我军机枪、步枪、手榴弹、迫击炮一齐向敌人打去,屡屡击退犯敌,毙伤敌人30余名。为了节省弹药,张寰旭命令战士们在战斗间隙拣拾石块投击近距离敌人。进攻的敌人被砸得头破血流,溃败下去。

张寰旭抓紧瞬息的平静,命令张乃军带领30个精明强干、枪法准确的战士顺着崎岖山路迂回到夼北,以松林、丘陵作屏障牵制敌人。我军出其不意,敌人仓促还击。张寰旭乘机率军突围,行至夼口,偶遇敌人骑兵队挡住去路。我军被堵在狭小的夼谷,腹背爱敌,没有回旋余地。张寰旭挥军奋战至弹尽,同敌人展开肉搏,挥刀投石杀伤数敌。这位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英雄终因头部、胸部皆中流弹,壮烈殉国,时年30岁。张寰旭同志不愧为我党的优秀战士,他的不朽的功业将和他的英名一起,光照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