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13 11:30:05点击:
投笔从戎抗敌寇
热血染红鲁西北
——记张炳元烈士
赵松敬 闫怀义
抗日战争时期,鲁西北人民在中共鲁西北特委的领导下,英勇顽强地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旗帜鲜明地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在这片具有革命传统的热土上,涌现出了千千万万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拋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鲁西北特委书记张炳元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张炳元于1916年8月,出生在河北省文安县胜芳镇一个商人家庭里。其父张广鑫长于经商,精明能干。母亲勤俭持家,善良贤惠,家中生活比较富裕。张炳元是独生子,自幼聪慧,9岁入镇北大寺学堂读书,1930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高中部。
南开中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五四运动时期,周恩来曾在这里读书,并且领导了天津学生的爱国运动。到3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南开中学的革命活动更加活跃。张炳元正是在这种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开始对黑暗的旧社会有了初步认识。他经常和同学们一起阅读进步书刊,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斯大林的《列宁主义问题》等革命理论书籍,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提高很快。1934年张炳元开始和进步同学一起组织了左翼文艺团体,出版不定期刊物《野烟》。在这个刊物上登载了不少有进步思想的文章,并以各种文学题材宣传了红军形象,在全校轰动很大,影响甚广。
1935年北平(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波及天津。当时正在南开中学读书,又是学生会负责人的张炳元,怀着对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无比愤懑,于12月12日中午和学生会主席吴祖昭等人组织召开了会议,并决定组织天津各校学生游行示威,以声援北平学生的抗日爱国斗争。12月18日,张炳元组织南开中学的800多名学生,参加了天津各校学生的游行示威活动。他们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散发传单,呼吁天津各界人士起来抗日。游行学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阻挠,迎着敌人的刺刀和高压水龙头,勇敢地高呼口号,号召人们觉醒,团结起来,共同抗日。这次天津的学生运动不仅震动了华北大地,而且影响全国,有力地推动了全国人民抗日运动的开展。
经过战斗的洗礼和革命斗争实践的锻炼,张炳元的革命思想日益成熟。1936年4月在天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新的革命生涯。1936年夏,张炳元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在学校继续从事学生运动和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7月7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卢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炳元积极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平津失陷后,党组织派张炳元到济南韩复榘第三集团军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直接投入抗日工作。不久,他随范筑先将军作为政训服务员到达聊城。到聊城后,根据鲁西北特委负责人徐运北同志关于“把现有党员组织起来成立支部,并注意发展党员”的指示,张炳元被派往茌平县领导抗日工作。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他一面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抗日运动,一面积极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为茌平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7年底,鲁西北特委派张炳元、吕世隆、裴光华等一起到莘县工作。张炳元任鲁西北特委派莘县党代表住政训处干事,吕世隆任县长,裴光华任政训处服务员。张炳元到莘县后,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府,并在一些较大的村庄建立了农会等群众组织,同时注意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推动了莘县抗日救国运动的蓬勃发展。
1938年2月,张炳元主持召开了中共莘县县委成立会议,宣布了鲁西北特委的决定:张炳元任中共莘县县委书记。县委成立后,为了尽快解决党政军群各方面对干部的大量需求,在张炳元的主持下,县委举办了农会干部短训班,他承担了主要课程的讲授任务,短训班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党员,训练了一大批干部,为全县抗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为了把莘县抗日救亡运动引向深入,经过张炳元与县委其他领导的共同努力,莘县各抗日群众组织纷纷建立,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
1938年11月15日,日军攻陷聊城,范筑先将军英勇殉国,莘县的国民党顽固分子也阴谋策动事变。I1月17日下午,在国民党顽固分子的操纵下,莘县发生事变,县长吕世隆被杀害,张炳元被扣押,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释放。1939年初,张炳元调任鲁西北特委书记,他卓有成效地领导了鲁西北地区的抗日救亡工作,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而地方封建势力、国民党反动派却对他无比嫉恨,伺机杀害他。1939年7月,国民党杂牌部队特务营营长马泽远,像猎犬一样,到处打探鲁西北特委党政机关的行踪,寻机进行破坏活动。7月13日晚,在鲁西北特委机关驻地——朝北化庄(今属莘县岩集乡),为抗日工作奔波一天的张炳元书记正在酣睡,范筑先纵队第三营的战士们也都进入梦乡,整个村庄一片沉寂。黎明时分,马泽远一伙亡命徒假扮成我武装部队人员,闯进特委机关,对我党优秀干部张炳元下了毒手,他牺牲时年仅23岁。
张炳元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又是独生子。但他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放弃了安逸的生活环境,毅然投身革命,为鲁西北地区的抗日斗争献出了自己的年轻的生命。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将永世长存,流芳万代。鲁西北人民为缅怀他的丰功伟绩,抗日战争胜利后,将他的遗骨安葬在鲁西北烈士陵园,并为其树碑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