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1-12 11:30:02点击: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记薛翰亭烈士
王守升
薛翰亭,名燕林,字翰亭,1911年12月18日生于莒县薛家石岭村(现属莒县夏庄镇)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1924年2月12日,薛翰亭的父亲薛晨会送侄女出嫁,途中被刘黑七(刘桂堂)部匪徒绑架至山东枣庄附近的抱犊崮匪窟。匪徒向薛家索要5000块银元赎人。薛家遭此意外,典当变卖,倾箱倒柜,只弄到2000块银元交给匪徒。但凶残狠毒的匪徒收了钱并没有放人,不久,薛晨会就屈死在抱犊崮匪窟中,被抛尸山谷。薛翰亭家境从此一蹶不振,靠借债为生。父亲的惨死,家业的破落,给幼年的薛翰亭留下了不可泯灭的烙印。
薛翰亭12岁读私塾,两年后到县立高级小学读书,1931年夏季毕业,考入莒县县立初级中学。同年秋,发生了震撼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当时,校内议论纷纷,许多爱国师生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非常气愤,个个怒火中烧,纷纷发表抨击时政的言论。几天后,各年级学生自发集结在操场上,高呼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不抵抗外侵!”薛翰亭把这些口号写在红绿纸上,遍贴校园墙壁。一时,校内抗日救国呼声高涨。六级学生刘秉韬(刘文斗)、王家曾等发起群众性的宣誓抗日救国活动,薛翰亭是这一活动的中坚分子。学校当局在众怒难犯、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同意了召集全校师生大会。校长刘长容假惺惺地在广大师生面前宣读学生撰写的誓词。誓词大意:国土沦丧,民族危急。甘愿肝脑涂地,为国捐躯,以收复失地。宣誓时,大家义愤填膺,同学们声泪俱下。会后,师生在誓词上共同签名。通过参加这场活动,师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抗日救国活动教育。有的成立宣传队,到乡间集镇演讲,宣传抗日救亡;有的要求奔赴疆场,杀敌报国。1933年暑假前的一个夜晚,薛翰亭、石明远等5位同学联名写信驱逐一个外号叫“麻兹尔痕”(英语“老母鸡”的音译)的英语教师。此人知识浅陋,但善于攀附权势,仗仰校长的鼻息行事而很得宠。事后,薛翰亭却被学校当局以“有不轨行为”的罪名而开除学籍。
1933年秋,薛翰亭被莒县中学开除后,国民党莒县县政府认为他有“红色分子”嫌疑而对其追查。为了脱离险境,他深夜逃回家乡,躲藏在亲戚家里,从此潜心攻读进步书籍,并秘密与进步同学继续保持联系,传递信息和交流进步书刊。
1934年,薛翰亭在本村创办学校,腾出自家房子当作教室,自任教师,专收乡里贫苦人家的子弟。课堂上,他一边教学生学习文化,一边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使学生的民族觉悟迅速提高。薛翰亭还教唱进步歌曲,并组织学生回家交给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时进步歌曲响遍全乡。他的学生后来有许多参加了抗日工作,有的成为革命骨干力量。
1938年2月23日,日寇占据了莒县城,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使人民群众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同年3月,薛翰亭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愤,投笔从戎,加入了中共莒县特支领导的莒县民众抗敌自卫团。不久,他所在的队伍与沂水县抗日武装汇合,组成八路军山东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
年轻的薛翰亭体态端庄,一表人才,而且性格耿直,待人诚恳。他参军后,中共党员王玉璞通过几次接触,见他嘉言懿行,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大为赞赏。不久,便将侄女嫁给薛翰亭为妻。从此,薛翰亭与他既是同志又是亲戚,关系十分密切。
1938年8月,薛翰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翌年9月,莒县七区抗日民主政权进行民主选举乡长,薛翰亭作为候选人之一参加了竞选。他针对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满怀革命热忱发表演说,彻底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实行的“防共、限共、溶共”的反动政策,博得了与会者的热烈鼓掌,并以全票光荣当选为莒县七区马坡乡乡长。
马坡乡处在沂、沭两河之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中共地下工作人员进行秘密联络时,多往来此地。当时,敌伪在这里也设有乡公所,伪乡长朱易千带领乡丁驻扎在马坡村,与夏庄敌伪据点遥相呼应。因此,上级指示薛翰亭积极进行工作,把敌伪马坡乡公所控制起来。薛翰亭订出周密计划,通过各种渠道,对朱易千进行宣传我党政策,促其悔悟。1939年12月底,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薛翰亭亲自带一名警卫员,化装成伪军官,到达敌伪马坡乡公所,门卫未敢阻拦,他便径直走进去,朱易千惶恐地迎接。薛翰亭却神态自若地在他对面的椅子上坐下,警卫员手提匣枪站立在薛翰亭身边。薛翰亭向朱易千分析了当时的抗日战争形势,说明了抗日力量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鼓励他悔过自新,为抗日尽力,以取得人民的谅解。还具体交代他掩护中共“交通”人员以立新功。朱易千满口答应:“一定尽力报效,决不敢违命,如有差错,朱某愿以身家性命担保。”
从此,中共地下联络人员路经马坡乡时,朱易千尽力暗中保护并给予方便。他还把夏庄敌伪的活动及时报告中共地下联络员。我方随即马上采取措施,通知群众坚壁清野,迅速转移,避免了多次重大损失。有一次,薛翰亭得悉伪马坡乡公所存放一批粮食,便先做了朱易千的工作,取得他的同意和配合后,随即发动下河东村和塞西村群众,星夜将全部粮食运往抗日根据地,支援抗日队伍。运完粮食天尚未亮,薛翰亭率领人员安全撤退时,朝夏庄敌伪据点打了几枪,扔了几颗手雷。朱易千派人到夏庄报告乡公所被袭。夏庄出动小股敌人出来应付了一下,因为怕死,接着悄悄地缩回了乌龟壳。
1940年8月,薛翰亭晋升为莒县七区区长。刚到任三个月,便调去抗大一分校二团建国队学习。这一批学员是由山东省战工会委托抗大代培的政工干部。在学习期间,薛翰亭担任该队民运委员。分校驻孙家石岭时,课堂就设在薛翰亭的家乡薛家石岭村后的树林中。薛翰亭的母亲看到儿子因生活条件差而日渐消疲,便弄了点白面,做了一碗水饺给他吃。薛翰亭借此机会,向母亲讲了毁家纾难、救国救民的道理,叫母亲把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献给学校为伤员改善生活。1941年6月,薛翰亭帮助群众收割庄稼时,见一雇农小孩患病无钱拿药,便把自己仅有的3块银元捐献出来,孩子的妈妈感动得流下泪水,不知说什么好。孩子的祖母说:“八路军真是咱穷苦百姓的救命恩人。有了共产党和八路军,俺穷苦百姓就有救了。”
1941年10月,薛翰亭调任莒中县政府民政科长。他除坚持做好机关工作外,还经常到群众中去具体帮助开展征兵入伍和残废复退军人安置工作,并指导开展群众性社会互济和救灾工作,以帮助群众渡过灾荒。
1942年10月,薛翰亭调任山东省滨海区莒临边县办事处主任兼该县抗日武装大队队长。他经常讲:“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我们同敌人拼命流血,就是为了打败侵略者,解放人民。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群众,就像爱护我们的父老兄弟一样。”因此,县大队在行军时,军容整齐,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受到群众的热烈拥戴。薛翰亭每到宿营地,总是习惯地到大街小巷详察地形,设立岗哨,并检查各班宿营住所。夜间,他亲自带人巡查,从不马虎。他经常抽时间帮助乡亲干活,并与之亲切交谈。有时,还让警卫员背上文件包,跟着他一起在田间劳动。
1943年6月,莒临边县办事处驻候疃一带为预防日伪抢粮,薛翰亭把县大队按班、排分派到各村,帮助抢收小麦。他亲自率领警卫人员昼夜苦干在田间,麦收结束,群众刚刚把粮藏好,小股日伪军果然前来抢粮。日伪军进入我军的伏击圈后,先踩响地雷,炸倒几个,接着又遭我军围击,扔下几十具尸体,抱头鼠窜,逃回巢穴,连一粒粮食也没有得到。
薛翰亭很重视对敌伪人员宣传我党我军政策和进行策反工作,他时常在夜间带上三五个人,到附近各村伪保长家中“训话”,对那些死不悔改的顽固分子则坚决镇压,以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经过薛翰亭耐心细致地工作,附近各村的伪保长,有的为我军筹集军粮,有的掩护我地下联络员,通过不同的方式帮助了抗日队伍。
1943年7月,莒临边县大队派出的地下工作者,在临沂城北太平镇附近公路上抓到一个衣冠楚楚、行踪可疑的青年,将其带回审查。薛翰亭认为此人身份尚未判明,不能轻率扣押,便和颜悦色地向他讲述了我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又交待了优待俘虏和欢迎投诚人员的政策,并吩咐一日三餐,用好的饭食款待。此人经过教育和感化,便对薛翰亭直抒胸臆,发誓为抗日尽力。他说自己姓赵,叔父在临沂城当伪警备队长,回去后一定劝说叔父归降抗日民主政府。薛翰亭当即好言抚慰,将他放回。1943年8月24日夜10点钟,赵姓青年果然与其叔父率领130余人,全副武装,开赴临沂城北独树头镇,向我方投诚。这些人员经过整训,分别补充到滨海军区四团和六团。
薛翰亭对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抓得很紧,对全县的开明士绅和头面人物,他都做了认真了解,分别进行了团结教育。1943年8月29日,办事处召开了开明士绅会议。他在会上阐述了救国不分贫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人出人。有几个开明的大地主,当场表示愿意捐献粮食、款项以及鞋、布等支援抗日。
同年9月,莒临边县办事处改为莒临边县政府,县大队改为莒临边独立营。薛翰亭任县长兼县独立营营长。县政府临时驻荀家村,距敌人据点夏庄只有1公里。薛翰亭选驻此村,是为了监视敌人和保护我来往的联络人员。这年中秋节之夜,薛翰亭带着两个警卫员到了该村伪保长刘某家中。他留一人守望大门,自己带另一人进入室内。这时,刘某正同眷属饮酒赏月。他们一见薛翰亭都惊呆了,有的起身离席,有的吓得瘫软在椅子上。警卫员小刘大声喝道:“不许动!都坐下。”薛翰亭接着说:“我们住在你们村,要给你们添点麻烦。不光向你们要给养,还要你们负责我们的安全。假如谁敢勾结敌人对我们进行袭击,咱就叫他去见阎王爷。这一点我们早有准备。”伪保长刘某颤抖着说:“是,是!保险没有差错。我刘某愿以全家老小性命担保。”薛翰亭宽慰了他们几句,便和警卫员扬长走出大门。
1944年3月16日,我抗日武装为打通东起日照沿海、西到沂蒙山区的通道,莒临边独立营根据上级命令,配合兄弟部队拔掉了夏庄敌伪据点,活捉了七区伪区长李怀让。之后,抗日军民万余人在南汀水村召开了庆功大会。会上薛翰亭宣判了死心塌地坚决与人民为敌的汉奸李怀让死刑,当场执行枪决。至此,莒临边县大部收复,我党、政、军机关也得到相对稳定。这期间,薛翰亭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机关的领导工作,组织干部学习政治理论,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水平。工作虽忙,他仍坚持每天参加两个小时学习。在工作,上,他以身作则,勤勤恳恳,认真细致。生活更为朴素,他把破旧的棉军衣洗补以后再穿上,尽量不领取新衣。宿营时,坚持睡地铺。行军中总是徒步跋涉,而把马让给病弱的同志骑。不论住在哪里,薛翰亭想方设法抽出时间,帮助驻地群众劳动。1944年6月,正是麦收大忙时节,除留部队岗哨外,他把县直机关干部和部队指战员全部分派到各村帮助麦收,使当地干部群众深受感动。麦收结束后,还举行了军民大联欢,各村秧歌队表演了节目,洋溢着一片丰收的欢乐气氛。这年秋天,薛翰亭又发动组织县独立营和当地群众一起开垦荒地260多亩,使开荒种田运动在全县展开,一时蔚然成风。
1949年12月,薛翰亭调导沐整沂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兼任中共导沭整沂工委书记。他同江国栋、刘海岩等同志一起,主持导委会工作。导沭整沂工程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政府决定并经中共中央华东局批准的。历史上沂、沭河下游常泛滥成灾,受水灾威胁的农田面积达2000万亩,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导沭整沂工程,自1949年4月21日动工至1953年11月止,共分10期导沭、3期整沂施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该工程先后动用了6个专区共34个县(市)的民工,计114万人次,其中,参加施工的技术工人4507名。这项浩繁的工程,对薛翰亭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从勘测设计到施工,一些重大工程技术问题,要由导委会的党政领导来作出决定。面对这一新的课题,他虚心向张缙、张兰阁等高级、中级工程技术人员求教,并在实践中刻苦学习。施工中涉及工程技术的问题,他总是倾听技术人员的意见,从不主观臆断。他还倡导行政和政工人员学习工程技术与专业知识,组织工程师给机关干部讲课。1953年秋,每一次开党工委会讨论工程问题,他都请主要工程技术人员列席。会间,他带领与会人员一起到现场请工程师讲解,组织大家现场讨论,很快制订出这项工程的最佳方案。由于他不耻下问,虚心好学,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工作,终于掌握了治水的领导艺术。当时,导沭整沂委员会固定人员在千人以上,薛翰亭既抓行政又抓思想,以身作则,使整个工地既紧张、严肃,又生动、活泼。
在导沭整沂中,薛翰亭忠实地执行党的政策和上级指示,要求干部动用民工时,必须切实体现“以工代赈”的政策,解决好治河占地、占青和施工中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薛翰亭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干群关系极为融洽。每当施工告一段落,他总是认真总结工作,诚恳地听取各方的意见,表现出共产党人襟怀坦白、宽宏大度的品质。薛翰亭始终保持着炽热的革命热情和高昂的工作干劲。他的爱人生第一个孩子时,因忙于工作,未能抽出时间去探望,只托人捎去点吃的东西。为了工作方便,他经常吃住在工地,睡在工棚里潮湿的地铺上。在导委会和薛翰亭的领导下,5年之内,圆满完成了导沭整沂工程任务。共完成土石方4827万余立方米,筑堤800余公里,挖河85公里,建成沭河拦河大坝、溢水堰和穿沭涵洞等50余座。实现了“导沭经沙人海”和“分沂入沭”的第一步沂、沭河治理规划,得到中央水电部和华东水利部的大力表彰。许多中外专家来此参观后,都赞叹不已。
1954年10月,山东导沭整沂委员会改为山东治淮指挥部、政治部,薛翰亭任党组书记,并负责上述两机构的领导工作。翌年,他又调任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兼党组副书记,并担负着山东省防汛指挥部的领导工作。他的职责及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身体状况却越来越差。1956年春季,中共山东省委调他到省委干部读书班(当时称高干自修班)学习。在学习期间,他手不释卷,勤奋攻读,收益很大。不久,他不幸染上肝炎病,领导和同志们都劝他休学治病,他觉得机会难得,仍坚持学习。他常对同志们说:“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为革命不怕牺牲,为人民事业死而后已!”
1957年,薛翰亭病情日益加剧,有时体温高达40度,身体越来越差,恰恰这年汛情十分严重。薛翰亭便躺在担架上,亲自到各地现场,手握电话筒,日夜坚持指挥防汛斗争。同志们劝他住院治病,他说:“我一个人的生命算得了什么?还是千万人的生命财产重要?”当时,山东省水利厅领导同志对他的这种高尚情操非常敬佩,并赞叹地说:“薛厅长真可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此后,薛翰亭由于病情急剧恶化,被送往医院治疗,但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病魔进行斗争,时刻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经常叫秘书把中央文件带到医院读给他听。1959年2月22日上午11时52分,他终因病重医治无效而与世长辞,享年48岁。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委员会的领导同志谭启龙、白如冰、晁哲甫等20多人,亲自到济南千佛山西麓公墓,向薛翰亭同志遗体告别。并共赠挽联:
为党为民无限忠诚壮志未酬与世长辞
噩耗传来山川含悲英灵长存永在人心
为了褒扬薛翰亭同志生前的功绩,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于1963年9月13日追认其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