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抗日烽火起 烈火炼忠魂——记许栋才烈士

更新时间:2022-11-10 11:30:03点击:

抗日烽火起 烈火炼忠魂

——记许栋才烈士

吕忠全

“不要……管我,抢救……物资……要紧。”这是胶东军区后勤处主任许栋才同志在自己生命垂危时向抢救他的领导和同志们说出的最后一句话。

许栋才,又名许振海,1903年1月生于文登大水泊镇三庄村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许文璞是个私塾先生,教了一辈子学,治学严谨,为人正直。许栋才与其兄许俊堂幼年时代跟父亲学文识字,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许栋才高小毕业后,在家开办了个本小利微的“燕春堂”布庄,专门从威海等地贩卖布匹,以此来维持日趋贫困的家庭生活。当时胶东大地兵匪横行,军阀混战,劳苦大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许栋才十分同情多灾多难的劳动人民,对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他常常默默地思索着:“中国的前途何在?穷人何时才能翻身得解放?”“七七”事变爆发后,战火燃遍了华北大地,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7年12月24日,胶东特委领导胶东人民在文登天福山举行震慑敌胆的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抗日烽火迅速燃遍胶东大地。许栋才从天福山起义的枪声中,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光明和希望,感到无比振奋,随即于1938年1月到文登四区找到区委书记许志言同志,参加了革命队伍。

许栋才入伍后,根据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党组织分配给他的任务是以“燕春堂”布庄老板的身份作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地下联络工作。当时他为自己不能上战场杀鬼子而心情有些难过,但又为能在后方为党故最危险、最艰巨的工作而高兴,于是,他愉快地接受了党组织交给的这项任务。他工作积极主动,经常到于烺、于瓯江、许志言等同志家中联系工作,传送情报。当时的党组织由于工作隐蔽,在经费上比较困难。为了筹集资金,许栋才和“三军”的同志一起,除到有钱的地主家去借款外,还组织募捐活动,通过各种渠道,把搞到的钱转交给党组织作为革命活动经费。后来,为了革命需要,他干脆放弃了生意,把“燕春堂”变成党的地下联络站,供地下党员在此聚会,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1938年1月,威海抗日武装起义后,为了加强对抗日武装和地方工作的领导,成立了胶东特委军政委员会。当时的“三军”和刚从威海起义过来的队伍,经过整顿后,编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部队进驻文登大水泊。为了有力地打击汉奸走狗卖国贼的威风,鼓舞爱国军民抗日救国的志气,许栋才与大队长于娘等首先将横行在大水泊一带的地头蛇、恶霸地主、汉奸曹阳汉抓起来,公审后处决。借此机会,许栋才还广泛宣传抗日救国,不当亡国奴,谁投降日寇,就是死路一条,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救国。通过这些活动,党和“三军”的声威大振,不少青年纷纷加入“三军”行列,投入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由于许栋才同志革命事业心坚定,斗争性强,工作勤奋,1938年2月,经许志言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在党组织培养教育下,共产主义信念更加坚定,成为当时“三军”中最得力的地下联络员和抗日救国的宣传员。

同年秋,胶东地下党组织在文登的西南台村举办了学习班,许栋才在学习班里既是给养员又是宣传员。他经常深入农村募捐,筹备粮草、南瓜、咸菜等,供学习班的同志们食用;与此同时,经常与于淑英、刘刚等同志,组织妇女识字、学文化,宣传抗日救国。每逢大水泊集日,他们还在集市人多的地方组织活动,演唱《流亡三部曲》、《渔光曲》、《义勇军进行曲》等革命歌曲,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宣传抗日,号召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抗日救国。由于深入细致的宣传、发动,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许多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其中还有不少富有的人家主动捐钱捐物,支援抗日救亡斗争。

不久,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率“三军”西上抗日,在大水泊设立“三军”办事处(党内称东海边工委),同时还将当时的“抗日救国民众动员委员会”留在驻地,继续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活动。根据组织需要,许栋才留在“民动会”工作,与于瓯江、于梦龙、夏加、韩力、鞠维忠等同志举办妇女学习班和小学教员训练班。

同年8月,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中共文登中心县委决定:通过文化宣传这一形式,进一步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当时,中心县委组织部长于瓯江和县委秘书于梦龙等同志还在大水泊西南台村,创办了文登抗战文化供应站。该站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广泛与农村的知识分子加强联系,宣传我党的抗日救国纲领和政策,发动和号召他们积极参加我党领导的各项抗战活动。供应站的工作人员大都是有一定文化的人员,因此,许栋才也被调入文化站负责后勤保障和宣传工作。

1938年冬,已经控制了胶济线的日寇,又把侵略的魔爪沿着烟潍公路向东北延伸,经常不断地向这些区域派兵骚扰。上级决定,抗战文化供应站的部分成员要迅速随“三军”西上蓬莱、黄县、掖县地区。许栋才在临行前动员其长女许敬芝和侄女许敬敏剪掉辫子,带领她们一起西上抗日参加了革命。1939年2月,许栋才被安排在胶东大众报社工作。当时报社的工作人员都很年轻,虽然无分文报酬,革命的热情却十分高涨。许栋才除负责正常的管理工作外,还兼职刻钢版、印刷文件,同时,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卖报纸和教唱革命歌曲等,经常是工作了一天,晚上还要通宵达旦地搞些其他工作。不久,他被任命为胶东军区后勤处主任,负责区党委、军区后勤机关和大众报社的物资供应工作。自此,他身兼数职,工作更加繁忙。当时,他还克服了敌人严密封锁物资紧缺的困难,想方设法为部队解决了所需物资。

胶东抗日力量的壮大,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恐慌。1939年12月,由日酋秋山少将指挥,对我平度、招远、莱阳、掖县边区根据地进行了一次大扫荡。中共胶东区委为坚持长期抗战,开展游击战,决定进行战略转移,撤出蓬、黄、掖及平、招、莱边界山区。

出发前,同志们把机器、物资隐蔽在黄县南部的山区地窖里,然后,人员按军事组织编好队,经过近一个月的跋山涉水,最后到达莱阳北部的东馆村。部队到达目的地后,为了尽快开展工作,领导决定将隐蔽在黄县的印刷机器和物资迅速转运过来。许栋才接受了这一艰巨的运输任务。

许栋才凭着他的沉着,机智和勇敢,途经蓬莱、招远、栖霞等县返回到黄县,立即指挥战士和有关人员挖掘埋在地下的机器和物资,并组织人员一批一批往外搬运。任务将要完成,最后,当他检查和组织搬运十几桶印刷用的汽油时,因地窖太深,不透光亮,里面漆黑一片,有人心急地划亮火柴查看,不慎引起洞中挥发汽油的燃烧,随着一声巨响,顿时洞内洞外火光冲天,烟雾弥漫。在这紧要关头,许栋才想到的是洞中的战友和报社急需的十几桶汽油。随着他一声大喊:“赶快救人!抢汽油!”便冲进了烈火之中。为抢救国家产和同志们,他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多次冲入火海,终因火势过猛,加之滚滚的浓烟和燃烧的油味熏呛得他头晕目眩,再也没有力量从地窖里爬出来,就这样,许栋才同志被火海吞噬。当同志们把他从烟火中抢救出来时,看到的是头发全无,衣服成灰,全身几乎燃焦的徐栋才,简直像一尊黑色的雕像。此时,他仍念念不忘国家的财产,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不要……管我,抢救……物资……要紧。”经组织多方抢救,终因伤势严重,不幸于1940年5月13日与世长辞。时年37岁。

许栋才同志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不顾艰难困苦,赴汤蹈火,勇往直前,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崇高革命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