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1-02 11:30:02点击:
“吴罗锅”挺直疆场扬英名
——记吴文新烈士
吕忠全 杨庆发
吴文新,又名吴连举。1925年4月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市宋村镇北马村一个极其贫穷的农民家庭里。父亲吴战奎给地主扛长工,母亲捧瓢拿棍沿街乞讨。从小连举呱呱落地那天起,母亲干瘪的奶水就满足不了小生命的需要,只靠炒面喂养长大。少年时代的吴连举,因生活所迫,9岁就给地主家放牛牧羊,13岁就同成人一样为地主刨地、推粪种庄稼,出尽了牛马力,生够了窝囊气。苦难的生活,繁重的劳动,既严重地摧残了他的身体,使其自幼就患驼背,被人称为“吴罗锅”。同时,又磨练了他的毅力,他常想:穷人为什么穷?地主为什么富?我为什么不能念书?给地主干活还挨地主的皮鞭打。幼时他只是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步认识到,穷人所以受穷,是有地主阶级的存在,地主阶级所以能欺压穷人,是反动的军阀在背后给他们用枪撑腰;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全国人民奋起抗战,使他更进一步认识到,穷人要过好日子,只有外歼敌寇,内惩国贼,才能有出头的日子。
1942年2月的一天,吴连举在山上给地主刨地,听人们议论说胶东八路军一个团,在回龙山攻打了日伪军的据点,并取得了重大胜利。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被胶东八路军英勇杀敌的精神所鼓舞,思想觉悟又产生了一个飞跃,进一步认清了枪杆里面出政权的道理,更认清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穷人翻身得解放的大救星。他决心参加八路军,要亲手去消灭日伪军,打倒地主老财,解放天下受苦受难的大众。为此,年仅17岁的吴连举,当天即背着乡亲,毅然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一口气跑到文西县(当时文登县分出文东、文西两县)马山区中队,报名当了一名八路军战士。入伍参军对吴连举来说,就像小孩过年一样高兴,他找到区中队首长说:“我现在都是一个八路军战士了,可连个大名都没有,请首长给我起个名吧。”看着这个新兵的高兴劲,首长即兴思考说:“好,你就叫吴文新吧!”入伍后,他即把满脑子的阶级苦、民族恨,都集中到苦练杀敌本领上,并在射击、投弹、刺杀、埋地雷等军事训练课目中,均名列前茅。就这样,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首长的好评,受到了战友们的称赞。同年6月,部队党组织根据他入伍后的表现和本人的申请,批准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7月他第一次参加打文城的战斗,第一战就表现得很勇敢,冲杀在前,弹无虚发,打死4个敌人,战后荣立三等功一次。
1943年6月,他在东海军分区独立团二营六连任班长时,驻文城的日伪军要到宋村一带抢粮。为了保卫文西县人民麦收,二营奉命在敌必经之路八里张家村东口子伏击敌人。吴文新得悉任务后,就高兴地动员全班战士说:“这回咱可得拿出本事来,别让这些王八羔子从咱手下溜掉。”
6月19日上午,文城日伪军500余人,向我埋伏在豹山和东耩的二营阵地走来,当敌进入伏击圈后,营长一声令下,全营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齐向敌打去,再加地雷的爆炸,打得敌人立时乱了阵脚,死伤一片。但鬼子指挥官以其武器精、人数多的优势,不甘心失败,即组织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兵和由伪军组成的“敢死队”在前面带路,向我阵地疯狂反扑。为彻底消灭敌人,打出我军的威风,营长命令吴文新所在六连要不断实施阵前反冲击。吴文新每次都率先带领本班战士,像猛虎下山一样,边射击边端着刺刀,专迎着日军和敢死队拼杀,经过四次较量,杀得敌人狼狈逃走。这次战斗除大量缴获武器弹药外,还打死日军18名,小队长2名,伪军80名,其中大队长1名,中队长2名。俘虏日军4名,伪军92名。我军亦伤亡71名。战后吴文新荣立二等功一次。
1943年8月,驻文东县伪军杨子实率170余人到北店子、院下一带抢粮,我东海军分区独立二营和文西独立营奉命截击敌人。在这次战斗中,吴文新又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应有的大无畏精神,率全班冲进敌阵活捉了伪大队副杨子实。毙敌43名,俘敌21名,缴迫击炮一门,轻机枪一挺,长短枪21支,子弹3000余发,吴文新荣立一等功。
1944年8月,吴文新所在部队攻打西南庄和七里汤敌据点,他率领本班3名战士,连续爆破成功,并俘敌12名缴枪11支,子弹40发,战后吴文新又立三等功一次。
1945年5月的一天夜间,已担任排长的吴文新所在部队在文城麦疃后村宿营,因汉奸告密,文城日伪军倾巢出动,从东、南北三面向我部包围。部队首长得哨兵报告后,命令吴文新排担任掩护部队突围的任务。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危急情况下,他临危不乱,沉着勇敢,机智灵活地指挥全排占领村西侧一制高点,主动开枪吸引敌人,并叫战士高喊我军首长代号,使敌误为我主力在他们排方向,就集中兵力轮番向他们据守的小高地进攻。为了拖住敌人,他利用夜幕的掩护,有时叫战士一枪不打,一弹不投,高喊:“全团沉住气,待敌靠近再打!”趁敌不敢越雷池一步之机,又命令战士猛扫猛打。有时他又大喊“一营向左,二营向右,三营从背后抄过去断敌后路。”就这样真真假假,时停时打,搞得敌人晕头转向,像无头苍蝇一样,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乱打乱撞,有力地掩护了大部队安全转移。战后,东海军分区授予他“战斗模范”光荣称号
1946年6月,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和部队指挥的需要吴文新所在部队改编为解放军第六军第六师第七团,并随军南下,奔赴鲁南战场,又开始了解放全中国的征途。
吴文新自1942年入伍,在8年战争生涯中,由战士提升为班长、排连长,到1950年牺牲时担任营长等职。曾随队转战华东鲁南各战场,参加大小战斗(役)30多次,先后两次负伤。他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尊重领导,爱护战士。战斗时,他总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行军时,他总是帮助战士扛枪背背包;宿营时,他总是替战士站岗放哨;战士因伤有病时,他总是亲自喂水喂饭,他就是这样一位有着赫赫战功,深受干部战士拥护爱戴的我军优秀指挥员。1950年3月,在指挥全营解放嘉兴的战斗中,因我军前进受阻,他到前沿阵地指挥,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
捐躯为国,英名永存。吴文新牺牲了,但他的足迹将闪耀在山东大地,长江南北,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