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慎德又名于敬庵,1907年出生在沾化县下洼镇于家村,是沾化党组织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早年受到进步思想熏陶于慎德8岁入本村私塾学习,1927年考入无棣县立第一高小。1929年,高小毕业后,他和同学丁润生、石玉廷一起外出寻找共产党组织,奔走数月,历尽艰辛,因无法取得联系,只好回到家乡。1930年,他考入山东省立第四中学(即惠民中学),在校期间,他阅读了鲁迅的《呐喊》、《彷徨》,蒋光赤的《鸭绿江上》、《少年漂泊者》等进步文学作品。受此影响,于慎德兴办校报,参加了石景芳组织的无棣“同学会”,并开展了一系列进步活动,如抨击时政,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同学校的反动势力斗争等。1933年,省立四中毕业后,于慎德考入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他更加积极地阅读进步书刊,研讨社会和人生问题,追求革命真理,踊跃参加学校的各种进步活动。1935年,于慎德北京师专毕业后,经校长罗青山介绍,到临沂的《土地陈报》所当职员。看到《土地陈报》大部分内容是为
国民党宣传用来欺骗群众的,他便建议对其改革,宣传进步思想,但遭到《土地陈报》决策层的拒绝。他愤然辞职回家,先后在本县于家、楼子庄等村任教,无棣车镇高小任教导主任。任教期间,他对贫困学生免收学费,并在师生中广泛传播革命真理。创建并领导沾化党组织1937年“七·七”事变后,于慎德返回家乡,投笔从戎。这年9月,由时任中共无棣县委宣传委员的关星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党的领导下,于慎德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组织学生宣传队,进村入户宣传抗日,还利用夜校向农村青年宣传革命道理。1938年春,他先后发展王振民、于寿山、于守刚等多人入党。是年3月,于慎德在于家村建立沾化县第一个党支部,其本人任支部书记,同时任沾化县二区区委书记,成为沾化党组织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亲自用毛笔书写传单和标语,还和无棣县党组织负责人傅文沐接上关系,搞到一台油印机,大量印刷传单。有时一夜之间标语传单传遍全区各村,造成极大声势,使敌人惊恐不安。1939年7月,无棣县第二次成立抗日民主政府,他调任无棣县政府秘书,协助县长刘宝田培训干部,开展工作。1940年5月的一天,县政府机关在曹庄子(今海兴县内)被土匪武装包围。在激战中,县长刘宝田牺牲,他率少数人突出重围,幸免于难,无棣县政府因损失惨重,被迫解散。1941年3月,于慎德调任中共庆云县委书记,协同冀鲁边区一地委、一专署机关在宁津、庆云、东光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狱中宁死不屈英年就义1942年,于慎德和冀鲁边区一地委及专署机关的同志们进驻大单家村(现属河北省东光县)。是年5月,侵华日军华北司令官冈村宁次亲率5万重兵“扫荡”冀中。6月19日,日军包围大单家一带,地委、专署100多名干部战士被敌人迫压到赵家柳林村附近的一片开阔地带。在激战中,战士大部阵亡,于慎德和专员石景芳率领剩余战士退至附近的墓林中,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肉搏,石景芳战死,于慎德身负重伤被俘。在狱中于慎德受尽酷刑,宁死不屈,惨遭剖腹杀害,时年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