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

更新时间:2021-07-14 22:30:35点击:

391高地位于朝鲜平康上甘岭西面,铁原的东北,全长1000多米,山上有李承晚的伪9师一个加强连驻守。山上明碉暗堡,工事成群坚固,各种铁丝网在山冈下纵横排列,构成一道道障碍。

这个高地距离我防御阵地3000多米,中间是一片开阔地带,敌人的装甲坦克经常在这里出没,并曾窜扰到我阵地纵深,甚至爬上我方的王泽峰、发利峰和后边的鸭山。此外,敌人还不断派出小分队深入我方防御地带进行袭扰,这个高地不打下来,实在不利于我防御阵地的稳定巩固。而夺取这个阵地,就能改变敌我态势,使之不利于敌而有利于我,并能使我方的防御地带向前推进3公里。

1952年10月,9连(邱少云所在连)在接受了反击391高地的主攻任务后,立即开始了紧张的战斗准备。

完成这次战斗任务最关键的是如何搞好敌前潜伏,但要在敌人鼻子底下潜伏20多个小时保证不被发现,并要忍受蚊子叮、小虫咬、湿地溻,连拉屎撒尿都不得乱动的痛苦。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如果潜伏不好被敌发现,我潜伏部队就会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范围之内,有生力量不得保存,整个反击任务就会归于失败。

10月10日,军师团首长都亲临参战部队进行战前动员和讲话,明确提出了潜伏中要严格遵守的纪律,要求一定要搞好伪装,为了整体,为了胜利,在任何危急情况下都不得轻举妄动。首长们还亲自为突击排戴了红花,而后9连的班与班、排与排、个人与个人之间普遍开展了挑、应战,不少同志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请求党在战斗中考验自己。邱少云就是战前申请入党者之一。

11日晚,部队利用夜幕进入潜伏区,并抓紧时间构筑了工事、搞好了伪装,直到12日上午10时前都比较平静。

10时15分,我潜伏在敌前沿的突击队发现有5个敌人从山凹部溜了出来,一步步逼近我潜伏区前沿。离我潜伏部队约40来米时,一个敌人突然发现草丛中潜伏有人,便举枪射击,当即打伤我1班长的臂膀,1班长不顾伤口流血和疼痛,仍趴在原地一动不动,但两眼紧盯着敌人的行动,敌兵打过枪后立刻惊恐地向山上回逃。

为不使敌兵回去暴露我军的行动情况,在这紧急时刻,1班长当机立断,举起冲锋枪一梭子打出,3个敌人应声倒毙,另两个敌人仍拼命向山上逃窜。正好我指挥所观察到敌人的情况,当即命炮兵进行覆盖,5个敌兵就这样全部被击毙在山腰上。高地上的敌人好像有了不祥的预感,随后接连向我潜伏地域打来几发燃烧弹,其中一发正好落在邱少云身旁,燃烧液点燃了他周围的荒草,也溅到他身上,燃着了他背上的伪装和衣服,顿时烈火熊熊燃烧起来。

挨近邱少云的同志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中,都密切关注着邱少云的安危。只见邱少云咬紧牙关,手指抠着身前的泥土,趴在那里一动不动。指导员王明世及3班的同志含着眼泪,口里不住地喊着:“少云!少云!”但谁也不敢爬起来去帮助邱少云扑灭身上的烈火。当时邱少云如果只顾及个人的生命,他只要往身后的水坑里一滚,就可以滚灭身上的烈火,但他一动不动,想到的是整个潜伏区500多名战友的安危,想的是反击391战斗的胜利。他只是咬着牙轻声对身边的战友说:“为了整体,为了胜利,同志们放心吧,我坚决一动不动。”烈火整整燃烧了10多分钟,我们的英雄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尸体被担架抬下阵地时,整个身躯已蜷缩为焦黑一团。

17时30分,指挥部发出了攻击的信号,我炮兵群立即喷射出复仇的火焰,将敌阵地炸成一片火海。在炮火的配合下,9连和其他兄弟连队一起发起了冲锋,整个阵地响起一片为邱少云烈士报仇的吼声。邱少云的同班战友李世虎本来脸已被燃烧弹烧伤,肿得两眼都睁不开,但他坚决轻伤不下火线,抱起炸药包第一个冲到敌人的铁丝网前,炸掉铁丝网,为部队扫清了前进中的障碍。

正当部队攻击前进时,山脚下敌人的地堡以猛烈的火力阻挡住冲击部队的前进。邱少云生前所在班副班长、二级爆破英雄李元兴不顾自己臂部的伤痛,靠单臂用爆破筒炸掉了敌人3个地堡;3排正在冲锋的时候,敌人进行反扑,7班苗族战士、二级战斗英雄戴云华冲入敌阵拉响了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最终打垮了敌人的反扑;1班战士、一等功臣程锡章、付华昌、赵建华3人在冲锋中一直冲在最前边,3人互相协同配合,快速迂回到敌指挥部,炸掉敌指挥部,打死了敌指挥官,使敌人整个阵地失去指挥,陷入瘫痪之中。这次战斗,9连在兄弟连队和炮兵的密切协同配合下,仅用15分钟就结束了战斗,全歼李伪军一个加强连。

战后,邱少云所在军党委追认邱少云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授他“模范青年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于1952年11月6日给他追记特等功,并于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追授邱少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1953年,邱少云的家乡、四川省铜梁县建立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并在凤山顶上为他树立了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