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彭湃怎样与农民交朋友

更新时间:2021-07-14 22:31:06点击:

彭湃(1896—1929)是中国现代农民运动的先驱和广东海陆丰农民运动的领导人。彭湃出身于田连阡陌的大地主家庭,但他背叛了封建大家庭,投身农民运动。

上世纪20年代初,彭湃刚去农村做宣传和发动农民运动工作时,穿着学生洋服、戴着白通帽,显得温文尔雅。但没想到农民仅与他应酬几句客套话,就远远躲开了。原来,农民看到他的装束以为不是收捐的,就是达官子弟。彭湃在《海丰农民运动》报告中就此事记述道:村中一个三十多岁的农民,看我来了,向我说:“先生坐,请烟呀!你来收捐吗?我们这里没有做戏。”我答道:“我不是来收戏捐的,我是来和你们做朋友。因为你们辛苦,所以到这里来先谈。”农民答道:“呀!苦是命啊!先生呀请茶,我们不得空和你闲谈,恕罪!”他说完这句话便跑了。接连几天,都没有效果。

彭湃为自己想同农民做朋友的诚心得不到理解而苦恼。经过认真反思,他找到了农民不愿和他接近的原因:一来“我对农民所说的话,太过文雅了,好多我们说来农民都是不晓”;二来“是我的面貌身体服装与农民不同”,农民“总不欢喜和我接近”。他决心对自己来一番改造:“把许多书面的术语翻译做俗话”,“改变较为朴实的服装”。自此,彭湃脱下洁白的学生装,换上了农民常穿的粗布衣服;摘下白通帽,戴上了农民日常用的尖顶竹笠;脱下皮鞋,打着赤脚,每天早上到路口或到田埂上等待过路的农民,跟着农民到田里铲草锄地,做农活、拉家常。他在演讲的时候,从农民的理解能力出发,采用生动的问答形式,立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逐渐得到了农民的信任。成为农民运动领袖后,彭湃还是经常跑到农民家去,了解情况,嘘寒问暖。他用农民熟悉的话语问:“孩子有几个?种多少田?收成的米够不够吃?……”他常一面问着,一面帮群众干活,逐渐成为了“海陆丰数十万农民一致崇拜的人物”,成为中国农民运动的“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