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赤心报国家 , 深情留人间。

更新时间:2022-12-08 11:30:50点击:

赤心报国家 , 深情留人间。

一记雨晴烈士

都兴华 刘友琢

雨晴原名于立晓,化名于青、于清,雨晴,1 91 8年2月生于牟平县四区上庄镇,姊弟五人。他的父亲于宪亭,经商致富,家庭生活温饱有余。

雨晴幼年在本村小学读书,1932年考入烟台志孚中学,1935年秋初中毕业考入北平东北中学。

1936年春,他在北平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旋即参加了东北学兵队。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雨晴返回北平,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派到东北军一二九旅六十八团做宣传工作。1938年8月,他到蓬(莱),黄(县),掖(县)根据地参加了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先后任连队政委。委①和营教导员。 1940年8月任五旅十四团政治委员。 1941年11月8日于胶东招莱边区崤山战场牺牲,时年23岁。

雨晴烈士的一生,是短暂的,光辉的一生。他所走过的道路,是追求进步,光明的道路,他是民族的精英,青年的楷模。这里所记的,仅是雨晴烈士许许多多闪光事迹的一部分。

1 937年“七七”事变后的一天,上庄镇“德聚成”商号里,突然传出一阵激烈的争论声。“世道这样乱,你就不该在外面惹乱子!”这是商号掌柜于宪亭气愤的话音。

“我不知道什么叫乱子!日本人在中国又烧又杀,我们眨眨眼就算惹乱子 ,这样下去中国人都要成亡国奴了!”这是于宪亭长子雨晴盛气的语声。

街坊邻居都疑惑,一向安静而以“孝悌”治家著称的“德聚成”商号,父亲谦虚谨慎,儿子质朴忠厚,为什么父子俩忽然争吵起来呢?

原来是这样。卢沟桥畔的枪声一响,抗战全面爆发。雨晴在北平党组织领导下,积极为抗战奔走。于宪亭在家乡收到北平校方的“警告信”,便派商号账房先生拿着他的亲笔信,专程到北平告诉雨晴家里有急事,叫他即刻回故乡。雨晴报告了党组织,经组织同意,他回家乡筹集党的经费,继续宣传抗日。

军初建时,连、营政工干部都叫政委,后来改称政治指导员、教导员。

雨晴一回到家,父子俩就争论起来,声调越来越高,措辞也越来越激烈。

父亲驳不倒儿子,就撇开原来的话题。 “我只希望你读书上进,不读书就是胡闹!那不如回家经商种地—我只希望你关心家事。”

父亲的声音已经低了八度,儿子可不愿意就此罢休: “鬼子占了东三省,又进攻平津,危及山东。国将不国,何以为家!”

父亲勃然作色,可心里不得不佩服儿子说得有理,无懈可击。

雨晴在家乡,依然秘密进行着革命活动。他利用朋友于立谦开设的“共同社文具店”作联络站,联系上级组织,传递书信文件。他还与地方党组织孙德运等同志发生了联系。这一切,他进行得非常秘密,表面上却表现得很平静,不商不农,不问世事,呆在家里读书看报,用以敷衍视听。

正是雨晴在家“赋闲”的时候,牟平的地方势力派丁孛庭,看中他是富家子弟,又是来自北平的学生,便派部下于天甲带着厚礼和委任状,邀请雨晴参加他们的部队。雨晴一口拒绝。当时周围有好多人,都不理解,在别人认为抢都抢不到手的美差,为什么雨晴不为所动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们只知雨晴是富家子弟,却不知他少年时就立下了救国为民的大志。

—雨晴在志孚中学读书期间,结识了一些进步青年学生,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思想受到进步影响。 1935年4月21日,雨晴参加了烟台各校师生组织的以“徐明娥事件”为导火线的反对“何梅协定”的示威游行,从中体验到团结的力量。

—在雨晴求学深造的东北中学,学生多是东北籍,民族意识浓,爱国热情高,雨晴受到感染和鼓舞。其时,北平爆发了“一二·九”爱国运动,不久,他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投身到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

—“西安事变”时,雨晴在东北军学兵队。他目睹了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捉蒋的义举,深刻地认识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任何人企图倒行逆施,都将被历史的车轮辗得粉身碎骨。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雨晴和东北学生代表团返回北平。由于雨晴在抗日救国运动中,意志坚定,斗争勇敢,回北平后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雨晴在家里“赋闲”,其父于宪亭仍不放心。他知道儿子虽然性格内向,平时言语不多,行为稳重,但这次回家来,更加变得沉默寡言,深居简出,对家里的事情毫无兴趣。这使他产生了疑惑,便随时注意儿子的行踪。后来,他发觉儿子仍在进行秘密活动,怕他惹是生非,就想用成家立室来羁绊住儿子,并搬出雨晴的祖母来,强迫雨晴跟邻村一个姑娘结婚,以安其心。并对雨晴的行动严加监视。但他们不知道,雨晴那满腔的报国热情是拴不住的。

1938年8月10日,阴云密布,天将下雨。雨晴没有向年迈的祖母告别,也没有向已怀孕的妻子泄露秘密,更不便向父母吐露心曲,毅然离家出走。他骑着自行车,冒雨赶到蓬黄掖根据地,参加了三军。11 雨晴善做思想工作。他任三军某连队政委的时候,部队成分复杂,多数是刚拿起枪杆儿的农民和旧军队的军人,也有弃暗投明的黑道人物,打仗的勇气有余,纪律性涣散。为了把这样一些人培养成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坚强战士,雨晴学习红军的建军经验,把党组织扎根在基层,在整训中培养骨干入党,以党组织为核心把全连战士团结起来。雨晴很爱战士,整天跟战士泡在一起,经常向战士讲解人民军队的宗旨,遵守纪律的重要意义,以及“抗战必胜”的道理。他亲自给战士上文化课,并让战士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冬天整训没有器材,他就发动战士就地取材,用圆木杆架在树上当单杠锻炼身体,用废手榴弹练习投弹,把冬训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三军初建时期,困难很多,但雨晴通过抓好组织建设,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终于把连队建成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

1940年8月,雨晴升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十四团政治委员。

当时,十四团在“六·一”扫荡中遭到严重挫折。政委和副团长阵亡,部队减员很大,困难问题较多。五旅首长认为,政治工作是雨晴的老本行,他既有政治才能又有军事才能,有条件担负起这一重任。

十四团的主要困难是干部配备不齐,部队编制不足,指挥不灵,军心不稳。雨晴认为,张开五指不如紧握拳头,建议把全团缩编成两个营。并向全团干部战士作了动员。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把二营的战士充实到一,三营,干部保留在团部里。这样两个营便于指挥,战斗力相应提高了。后来的实践证明,雨晴的果断措施是正确的。

不久,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次战斗中,一个战士冲上去刺死了一个举手投降的俘虏,指导员主张处分这个战士,连长却不以为然。对这件事的两种不同态度引起了雨睛的深思。

怎样使党的政策深入到干部战士的头脑,认识政策是革命胜利的保证,自觉地执行呢?雨晴既没有处分战士,也没有批评任何一个干部,而是采取一种别开生面的教育形式—讲故事。他把大家召集起来,开战斗经验讲评会。他第一个发言。

他先讲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接着,他讲述了“西安事变”的故事。由于他亲身经历,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战士们听得津津有味。最后,他作了归纳总结说,干革命更要讲究政策和策略,不能感情用事。他深情地向大家说:

“同志们,大家想一想,在西安事变中杀死蒋介石,能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吗?能组织起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吗?肯定不能。当前我们的头号敌人是日本侵略者,参加抗战的人越多越好。如果不讲政策,只顾痛快一时,乱砍乱杀,便没有人敢向我们靠拢,就不能组织起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定要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啊!”

雨晴的话,感动着每一个战士的心。刺杀俘虏的那个战士,在讲评会上自觉地做了检讨,连长,指导员也做了自我批评。这种别开生面的教育形式,使干部战士增强了组织纪律性,提高了执行政策的自觉性。

后来到十四团任团长的于得水同志,情不自禁地夸奖说:“雨晴政委虽然年轻,但他博古通今,很善于做战士的思想工作。”

雨晴的军事才能,早在任五旅十三团二营教导员的时候就表现得非常突出了。

顽固派徐淑明有部众2000余人,假抗日,真反共,盘踞在招莱边区犁埠,崤山后一带,打着鲁东行署的旗号成立招远县政府,横征暴敛,百姓不胜其苦。1940年2月,团首长命令二营教导员雨晴为主组织指挥战斗,惩治徐匪。雨晴经过调查研究,认为敌人号称两千,实是乌合之众,我军有群众的支援,战斗力也比敌人强得多。他与营连干部一起拟定出作战方案。一切准备就绪,雨晴先把部队带到道头据点虚提晃一枪,旋即东返,给招远顽固派造成八路军正规部队东去的错觉,松懈其戒备。然后把队伍带到远离崤山百里外的村庄,偃旗息鼓,让战士安安稳稳地休息了三天。 2月22日是正月十五,趁敌人欢度元宵节之机,雨晴带领队伍远程奔袭,一举击溃了徐淑明的“油饼队”,摧垮了招远县政府,击毙了县长王振照,解放了招莱边区人民,成立了招南抗日民主政府。二营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受到了上级的通报表扬。

1940年10月中旬,雨晴政委和于得水团长奉命率十四团(两个营),从平度到东海进行反投降斗争。

昆嵛山地处文登、牟平交界处,向有“外障东海、内蔽三齐”之说,是胶东的战略要地。那里麇集着郑维屏,丁孛庭,秦玉堂等大小8个顽军司令,部众5000余人。以汉奸赵保原为首,在胶东组织“抗八联军”,派洪彪任东海剿共总指挥,勾结日伪军屠杀共产党员和抗日群众,企图摧毁我东海抗日根据地。

雨晴、于得水率领十四团到东海,与孙端夫、梁辑卿等组成指挥机构,将东海九营充实给十四团为二营。部队在文登县山东村誓师后,先在母猪河畔重创了洪彪指挥的顽军,旋即扫清昆嵛山外围据点。东海十七团北上掏了“老虎窝”①,十四团南下砸了“蛇头” ②,解除了进山作战的后顾之忧。

在总攻昆嵛山战斗打响之前,为了迷惑敌人,雨晴与于得水研究决定,白天率领十四团奔袭高村、张家埠,俚岛据点的日伪军,扬军威于百里之外,使敌人误认为八路军主力不在昆嵛山区。黑夜,部队又悄悄返回昆嵛山待命。这一行动,果然起到了麻痹敌人的作用。1941年1月7日总攻昆嵛山战斗打响之夜,十四团首先攻进黄龙岘据点,经过通宵激战,消灭了丁孛庭一个营,击毙营长杨玉洲。丛镜月的一个训练大队也被击溃。

东海十七团同时攻克东、西子疃。第二天,郑维屏像被捅了窝的马蜂,组织千余人的敢死队,从桃花岘分两路出兵,进行反扑。我十四团、十七团分头出击,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反攻。郑维屏遭到惨败,急忙缩回山里企图凭借险要地形继续顽抗。

昆嵛山南麓决战胜利后.十七团在山前继续肃清残敌,十四团像一支利剑直指郑维屏的主力商立端团。商立端握兵千人,驻防在昆嵛山后石门里一带。

虎窝是牟平县的一个地名,郑维屏的据点。

秦玉堂布防于海阳留疃至牟平南黄一线.号称“一字长蛇阵”,我军攻克南黄,谓之砸“蛇头”。

石门位于昆嵛山北麓,地形十分险要。两山对峙,陡峭得如同笔立,山峰上,云雾缭绕,雄鹰也难以盘旋其上。两山之间,仅有数丈宽,两面那座山的半空,悬挂着一块巨大的岩石,好似一个高耸狭窄的石拱门,羊肠小路从此穿过,东面那座山的山根与山路之问,是一条水流湍急的深壑。清朝宁福营曾在石门里养过马,把住石门,再暴烈的骏马也难以逃掉。商立端在这里经营了多年,明碉暗堡无数,是易守难攻的要地。

雨晴从俘虏口中了解到商团的情况,认为只宜智取,不能强攻。于得水团长是昆嵛山红军游击队队长,熟悉山上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便共同研究制定出智取方案。他们首先派出兵力向殿后方向佯攻,造成敌人认为我军从北面攻打石门的错觉,然后让战士带足干粮和水,由于得水带队,翻山越岭,跨谷跳涧,神不知鬼不觉,悄悄攀上昆嵛山的主峰— 泰礴顶。然后“飞”下山去,直插石门。商立端不曾料到我军会从背后进攻,碉堡失灵,大部被歼,商立端带残部溃逃,被我十四团歼灭于序班庄。商立端被其部下击毙。

东海反投降斗争,战果辉煌:毙俘顽军3000余人,缴获轻机枪30余挺,长短枪1500余支和其它一些弹药武器。反投降胜利后,文登、牟平两县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了胶东抗日的大好形势。于得水团长留在东海地区,雨晴政委率五旅十四团又西上蓬、黄、掖。部队东来时不足700人,西上时人枪都成倍地增长,成为胶东能攻善守的抗日部队之一。这支部队的成长,雨晴倾注了全部心血。

雨晴虽然出生于比较富裕的商人之家,但日常生活非常艰苦朴素。他关心集体,一心为公的高尚品德,在干部战士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韵记忆。

人们不会忘记—雨晴离家出走,骑着自行车到了蓬黄掖根据地,脱下长衫下连队,和战士一样穿布衣,吃粗饭,徒步行军,从不搞特殊。他把自行车送到伙房公用。自行车破得实在不能再用了,就卖掉,卖车的钱也用来改善了战士的生活。同志们风趣地说: “政委一心为革命,自行车也彻底为革命了。”

人们不会忘记—雨晴参加革命后,一直无法与家庭取得联系。一次,他意外收到父亲通过地下交通寄来的5元钱。当时这5元钱抵得上他半年的津贴费。雨晴收到钱很高兴,他就用这笔钱买了报刊,丰富了战士们的文化生活。

人们不会忘记—雨晴对待同志平易近人,批评人从来不严辞厉色。他批评青年战士不注意学习文化时说: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不能够打胜仗的。没有文化的青年人,心不明、眼不亮,只能坐在锅台角看到家门口。”几句话说得战士心悦诚服。战士们尊敬他,爱戴他,有事愿跟他商量。

雨晴为人豁达大度,谦虚谨慎。他非常尊重于得水等老同志,丝毫没有知识分子架子。他与夏侯苏民是同时入伍的老战友,私谊甚厚。为工作,有时夏侯苏民和他争得面红耳赤,雨晴仍和善相待。

人们不会忘记—……

雨晴同志一心为革命的事迹是书写不完的!

1941年2月11日,雨晴和于得水率领部队征序班庄围歼商立端团残部,他的指挥所设在家乡的一个山头上,一抬头就可以看到自己家的屋顶。

这里是雨晴生长的地方,有童年的伙伴,有年近九旬的祖母和久别的双亲,有倚门而望的妻子,还有个未曾见面正咿呀学语的儿子……在战斗间隙,他从送饭的老乡口中获悉, “家人安康,儿子长得喜人”, “父亲变得坚强了,一心支持儿子抗日,敌人用刺刀威胁,他宁死不肯低头……”①雨晴知道了这些情况,很高兴,也更加热爱和思念自己的亲人。

战友们都知道,雨晴入伍后一直没有回家。序班庄战斗结束了,大家都说政委应当回家探亲,住上几天。然而,敌人尚未除尽,军务在身,哪能抽身离开部队呢,雨晴断然拒绝说:“敌寇不除,国家不安。全家团圆,待到抗战胜利以后吧。”

兵贵神速,雨晴立即与于得水挥师去组织午极会战,毅然策马离开了自己眷恋的家乡。

1941年1 1月8日,西北风呼啸,天空乌云密布,招莱边区崤山一带迷漫在风雪之中。

①于宪亭先生在雨晴同志参军后,积极支持儿子革命.他为人开朗,思想进步,曾被选为昆嵛县参议员。

雨晴率五旅十五团①两个营,驻在崤山后,万福庄、犁埠等村庄。早晨,崤山东麓忽然传来密集的枪声,侦察员报告:莱阳顽固派王子绍部到那里抢粮,与地方部队发生激战。雨晴当机立断,率十五团即刻参战,消灭这股敌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

上午8点,战斗打响后,方知是日伪军600余人和顽固派互相配合向我进攻。

我军一营抢占崤山东港北端,与莱阳方面的敌人发生激战;三营冲到南马庄,与来自马连庄的日军发生混战。这一带是平缓丘陵,五华里的战场,无险可据,天寒地冻,挖不成掩体,战士只能利用简单的地形地物跟日军恶战。战线的重点在崤山南北两端。敌人先是炮轰、机枪扫,接着是直着腰的日军一字排开向我阵地冲锋。战场上硝烟弥漫,子弹呼啸,炮声,手榴弹爆炸声如同巨雷轰鸣。日伪军发了疯似的抢占制高点。我军居高临下,用步枪和手榴弹打退了敌人一次次冲锋。夏侯苏民带领三营在南线,抵抗着200多名日本步兵和一部分骑兵。骑兵速度快,一眨眼就冲到了眼前,很不容易对付。三营虽有机枪,可惜子弹太少,战士们硬是用步枪和手榴弹打退敌人的骑兵,稳住了阵地。敌人反复冲锋,形势不断变化。激烈 雨晴在指挥所的土堆后,和王奎先副团长趴在一起,观察敌人的动向。他从望远镜里看到,敌人的兵力在崤山南北两端,虽然地势对其不利,但自恃武器良好,没有退却的征候;日军吃了亏,嚣张气焰有所收敛,不再拼命冲锋了,只是打冷枪,敌人后方没有后续部队。雨晴判断,敌人是在消耗我军火力,伺机卷土重来。他洞悉了敌人的阴谋,放下望远镜,骂了声“狡猾的敌人”,与王副团长交换看法后,把手用力一挥,下达新的战斗命令:“通讯员,通知各营,节省子弹,坚守阵地;通知预备队,补充到三营,迂回到侧后马上投入战斗,动作要快,打击要狠!”

通讯员复述着命令跑下山去。

于青云担心政委的安全,劝他退到安全地带。雨晴说,这里观察敌情最清楚,要在这里指挥战斗。他镇定自若,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雨晴正用心计算侧击部队到达的时间,突然,敌人的迫击炮弹,重机枪弹一齐向一营阵地压来。北线日军发起冲锋,一营阵地一度失守,团指挥阵地立即暴露在敌人面前。王副团长刚要探身观察情况,雨晴一把将这个老红军按下,就在这一刹那,一颗罪恶的子弹穿过雨晴的侧胸。王副团长安然无恙,雨晴倒在血泊中。

“政委!政委!”于青云连声喊着,可是,政委再也听不到了。

王副团长和身边的战士.都急红了眼,敌人刚冲上来,愤怒的战士投完手榴弹,在浓烟中高喊着:“为政委报仇!”“冲啊!杀啊!”端着刺刀冲入敌群。日军见势不妙,狗急跳墙,没辨出风向就施放毒气,正好强劲的西北风把毒气刮向了的战斗在持续着。我军不断出现伤亡。

枪声时断时续。为了掌握战况和抓住瞬息万变的战机,雨晴不顾战友的劝阻,向前沿阵地冲去。敌工科长于青云扯了一把,也没有拦住,便和通讯员冒着弹雨冲向前沿指挥所。

①1941年夏,14团改番号为15团,崤山战斗时,十五团两个营到平度执行任

敌人。一营聂教导员带领战士趁机冲锋,把阵地夺了回来。此时的南线,三营长夏侯苏民留部分战士守住阵地,他和八连长曹积亭带领预备队,巧妙地接近了敌人,从侧面开了火。敌人遭到三面夹击,狼狈万状,慌不择路,丢下尸体全线溃败下去。

暮色苍茫中,战斗胜利结束了,日伪军的猖狂进攻被击退了。部队撤到西城子村,群众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乡亲们送来最好的饭菜,慰劳胜利归来的勇士,然而,战士们谁也无心去品尝美味佳肴,都为他们尊敬,爱戴的雨晴政委的牺牲而深感悲痛。

雨晴虽然牺牲了,但“他为人民、为革命忠贞不渝,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里①。”

参照于洪葆整理的材料对本文作了补充

1942年1月10日《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