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名馨湖山——记杨静斋烈士

更新时间:2022-11-21 11:30:53点击:

名馨湖山

——记杨静斋烈士

马怀灵 黄广庭 王怀芳 马文化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岁月。当时,在山东的鲁西南一带日伪军对我抗日根据地采取“铁壁合围”战术,构筑武装据点,修建公路网络,架设密如蜘蛛网的电话线。“蚕食”日益加紧,扫荡接连不断,企图一举歼灭我根据地的抗日武装,形势十分严峻。时任冀鲁豫临时参议会参议员、鲁西行政公署主任公署委员的杨静斋,不为形势恶化所吓倒,不为日伪施暴所屈服,在濮(县)冠(县)范(县)一带领导抗日军民,进行顽强的反“扫荡”斗争。1942年9月27日,日寇一万余人,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对濮、冠、范地区进行“铁壁合围”,连续的作战,使我抗日力量受到严重损失,我部分干部被包围在濮县城北杏子铺,在激烈的战斗中,杨静斋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杨静斋,名修稳,字安亭,别号静斋。1888年生于东平县(现梁山县)小安乡杨堤口村一个地主家庭。1913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律系学习。毕业后,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主持正义,疾恶如仇,深孚众望。

1928年,刚刚进入不惑之年的杨静斋,被阳谷县县长聘为“丞审”(一种帮县长审官司的职务)。

此时的杨静斋,血气方刚。他凭着自己在北平大学学得的知识,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中,造就了自己顽强刚毅的个性,待人处事不畏权贵,秉公办事,主持正义,深得民众信赖,当地群众均有匾额赠送,以彰其功德。现在,又要去阳谷县,他仍坚持着自己报效祖国,造福百姓的信念。虽然,他明知阳谷县是穷县,军阀横行,虎狼遍地,但他认为,越是这样的地方,越需要有人去主持正义,以实现自己从小立下的“铲除世上不平事”的誓言。

行前,伯父语重心长地说:“修稳,阳谷是个出‘虎’的地方,你是文弱书生,比不得当年的武松,可不要粗心大意噢!”静斋听了,似有所感,一本正经地说:“不错,景阳冈上出过老虎,阳谷城内出过‘色狼’,可是,都在力量和正义面前一命呜呼。我虽文弱,但凭着自己的忠贞,会赢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千百万劳苦大众做后盾,即便‘虎’、 ‘狼’又有何惧?!我要学习古人的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当时的阳谷县确有几只“虎”,这就是当地豪绅和旧军阀地方驻军,他们在阳谷城内横行无忌。就在杨静斋到任后的当日晚上,几位身着长袍的豪绅前来“拜访”,并要他承理土地纠纷案子。对于此案,杨静斋早有所闻。一边是豪绅勾结当地驻军,强取豪夺,要霸占百姓的一片沃土,一边是手无寸铁的穷苦百姓,据理力争,寸步不让。可以说,当时的情势,达到了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地步。这是个十分棘手的案子,上届丞审畏惧权势,自动卸任。

面对这种局面,杨静斋自有主张,他决定先礼后兵,后发制人。连着几天,他先后“回拜”了几位豪绅的头面人物,面陈利害。又亲自到驻军驻地“拜访”,要求他们不要插手地方,为难百姓。他又在有关上层人士中,以强硬的态度宣称:“我杨静斋光明正大,决不向邪恶低头,最恨那些依仗权势欺凌弱小的人。我就是丢掉乌纱帽,也要为百姓作主,这场官司打不下去,是定要让几个人出丑的。”经过他的周旋,豪绅们终于软了下来,自动放弃强占农民的土地,使土地回到了农民手中。

豪绅们官司没打赢,恼羞成怒,联合起来向县长告状,要求撤换“丞审”并写黑信恫吓杨静斋,要他“小心脑袋”。县长屈服于地方压力,不但不支持杨静斋,反而处处作梗,弄得杨静斋伤透了心,深感报国无门,思虑再三,遂决定辞职回乡。

杨静斋在本地颇有影响,深受本地群众爱戴。这次辞职后一回到家,本地父老乡亲就向他诉说国民党东平县长刘隆震鱼肉百姓的罪恶事实,激起了他满腔义愤。他把乡亲们诉说刘隆震的罪恶事实连夜写成诉状。他要为民呐喊,他要为民请命。

“修稳,人家刘隆震有省主席做后台,告人家的状,不是拿鸡蛋碰石头吗?”

父老乡亲七言八语地议论着,大家钦佩杨静斋的德行,支持杨静斋的举动,但又替他捏着一把汗。而此时的杨静斋,已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决心要去老虎嘴里掰牙,他说:“父老乡亲受苦受难,修稳岂能坐视不管?”

路途泥泞,步行50余里,联络了戴畔洲、宋琴轩等10余名东平县知名人士,冒雨赶赴济南。在铁的事实面前,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孙良诚不得不下令撤换刘隆震。正义又一次战胜了邪恶,父老乡亲传颂着杨静斋的名字。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飞机轰炸东平县城。国民党东平县长孙永汉潜逃,城内一片混乱。是年冬,万里、田子珍等在梁山一带发动群众,筹建抗日武装。杨静斋闻讯后,满怀激情地参加了抗日武装筹建工作。带头捐献枪支,并日夜奔波,通过亲友,动员了部分爱国人士秘密参加。翌年春,这支抗日队伍在永安寺(今属梁山县方庙乡)成立,这是梁山一带第一支抗日武装。

当时,东平县有个国民党员叫耿仁山,是东平县教育局长。孙永汉潜逃后,他浑水摸鱼,借机成立了政训股,自任股长,企图控制爱国知识分子的抗日活动。他秘密策动县长姚孟源,以“抗日越境”为罪名逮捕了共产党员王伯谋和爱国知识分子田怀仙。

杨静斋听说王伯谋、田怀仙被姚孟源逮捕一事时,气得“呼”地站起来,一拍桌子,大喊:“抗日救国,何罪之有?!忠烈受戮,天理何在?!”说罢,愤然执笔,写下保状,杨静斋、郭复先、宋琴轩等先后具名。

第二天,杨静斋、郭复先踏着没膝深的大雪赶赴东平县城,同姚孟源进行了面对面的说理斗争,在民族大义前,姚孟源理屈词穷,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只好作罢,王、田获释。

抗日的烈火锻炼着杨静斋。他曾对人断言:“救中国者,非共产党莫属!”因此,在各项工作中,他以强烈的报国热情给予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以大力支持。特别到1938年的夏天,日寇占领东平县城以后,地下共产党周持衡、邹鲁风分别出任国民党东平县长、秘书,杨静斋不辞劳苦,走东串西,发动东平湖西七、八、九区的区长,在政治上财力上给周、邹以配合,有力地支持抗日政权的工作。

为抗日他整天风里来雨里去,不分白天黑夜,四处奔波,有时饭顾不得吃,觉顾不得睡。为抗日,他钱舍得花,财舍得破,血舍得流。只要是抗日人员找他,他就热情接待,我党在鲁西地区工作的党政、军高级干部,大都受到杨静斋的接待和照顾。只要是抗日的团体,他就全力支持。

1939年3月,陈光、罗荣桓率领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挺进到鲁西。4日,首战樊坝,俘伪团长刘玉胜以下500余人。闻此喜讯,杨静斋亲率郭复先、戴畔洲、宋琴轩、陆占武等到郓城一带慰问,并恳请部队到梁山地区驻扎。中旬,陈光、罗荣桓率部队进入梁山地区,并在道沟村(今属梁山县寿集乡)召开了军事会议。之后,陈光、罗荣桓率东进支队大部继续东进,留杨勇率六八六团第三营在梁山一带开展工作。为配合八路军的活动,杨静斋亲自跑到道沟村,会见杨勇,杨勇得知杨静斋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抗日,为抗击日寇入侵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因此,他们一见面,杨勇就操着深重的湖南口音风趣地说:“杨先生,你的大名我早就听说过了,你姓杨,我也姓杨,咱们是一家罗!我来梁山,人生地不熟,你可要多指教噢!”“咱们梁山有句话,叫做倒磨砸碾—石打石,只要你说的,咱就照办不误!”说罢,两人紧紧握着手,放声大笑。自此,杨勇常来杨静斋家中过夜,虽然口音不同,但两人谈古论今,越谈越觉得志同道合,常常谈到晓鸡啼鸣。

是年8月,梁山战斗以后,日寇悬赏捉拿杨勇,杨静斋心急如焚。他召集郭复先、宋琴轩等商量如何保证杨勇等同志的安全。事后,大家想了很多办法,利用一切关系为杨旅长等提供方便,危急时,杨静斋经常亲自安排得力的人用小木船把杨勇送到东平湖里隐蔽,并派人送饭。

忧虑、操劳,杨静斋日见消瘦,齐胸长的胡子也失去了光泽。8月中旬,他病倒了。有一天,为给他补补身子,家里杀了一只鸡,当把香气扑鼻的鸡肉端到面前时,他摇摇头,叹了口气,心情沉重地说:“杨旅长常常几顿吃不上饭,他为国杀敌,尚且如此,我怎么有心躺在家里吃鸡肉呢?还是送给杨旅长他们吃了吧!”直到他亲眼看着把鸡肉为杨勇同志送去的时候,他才放心地躺在床上。

1940年4月,共产党领导的鲁西行政主任公署成立大会在戴庙村召开,52县各界代表参加了大会,以杨静斋对抗日救亡和地方政权建设的卓越贡献,与会代表一致选举他为行署主任委员。

“东平州,十年九不收,遍地水茫茫,鸟兽也发愁。”这是流传在东平湖区的一首民谣,也是该地区自然景况的真实写照。特别是日寇入侵以来,兵荒马乱,东平湖区沟渠堵塞,堤坝失修,长年积水,大片良田被淹,群众生活无着,啼饥号寒,苦不堪言。

杨静斋赶到行署,汇报灾区情况,提出“以工代赈治理东平湖”的建议。建议立即得到采纳,并迅速成立了治湖区委员会,杨静斋任主任。

经过5个月的紧张施工,终于使湖水退出,得耕地5000顷。长年受灾的五六万群众有了地种,有了饭吃。在施工进行的5个月里,他没回过一趟家。群众感动地说:“为了俺们,杨先生真是操碎了心!杨先生的大恩大德,俺永世不忘!”每当听到这些,杨静斋总是笑着说:“这是共产党叫我办的,您就报答共产党的恩德吧!”

1942年9月27日,杨静斋在日伪“铁壁合围”大扫荡中,不幸光荣牺牲,时年54岁。

1946年,冀鲁豫边区政府、边区临时参议会等,在梁山安民山南麓修建了高达三米的六面体墓碑,以纪念杨静斋烈士。碑上镶刻着杨勇、宋任穷、段君毅、邵子言等领导同志题写的挽词,碑的正面镶刻着“名馨湖山”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杨静斋先生为正义事业而拼搏,为民族生存而奋斗,无私地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著名的水泊梁山,传颂着英烈的名字,清澈的东平湖水,吟咏着英烈的业绩,杨静斋的德威将与日月同辉,杨静斋的英名将与湖山同在。

杨静斋烈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