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赵南起:朝鲜族上将的传奇 (二)

更新时间:2018-12-24 09:22:11点击:

       祖父语重心长的叮嘱深深地印在了赵南起的大脑里,他年岁虽小,民族自尊心却极强。那时在学校里,学生每天上学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唱日本国歌。赵南起每次都是直直站立,紧闭嘴巴不开口。学校用日语教学,规定在学校中不准说朝语,学生说一句朝语就要罚钱。但赵南起对功课非常用功,可上课回答问题却只用朝语说话,因此总被学校罚款。
 
  1939年冬天一个寒冷的夜晚,已经是债务重重、难以维持的赵家在赵龙九带领下悄悄离开故土,踏上流亡的道路。当时对于朝鲜贫民百姓来说,中国东北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也是一块改变生活的再生之地。1940年初,赵家一路北上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几经漂泊之后落脚在吉林省永吉县岔路河边一个朝鲜族村庄。从此,赵南起永远离开了自己的出生之地,开始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全新生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日本在朝鲜的殖民统治也彻底崩溃。许多在东北安身却不舍故土的朝鲜人踏上了回国的路途,而已把根深深扎在中国土地上的赵南起一家却留下了,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当年9月,赵南起加入吉林民族解放同盟,并组织了一支100多人的自卫队,在岔路河地区逐步打开了局面。10月,东北民主联军的队伍开进岔路河附近地区,共产党员高山等人在岔路河秘密建立了共产党地下区委,赵南起和他领导的自卫队置于岔路河区委的领导之下。与共产党人和民主联军有了更多的接触,赵南起将共产党视为朝鲜族人民的救命恩人。
  当了解到东北民主联军部队的粮食供应严重短缺这一情况后,赵南起决定出面筹粮,他奔波于各村之间,以“迎亲人,献粮表心意”的口号号召朝鲜族群众捐献大米。一个月之间,赵南起在岔路河区筹到大米25万多斤,这样使民主联军的粮食紧张局面马上得到缓解。
 
  筹粮工作的成功令各级领导都注意起赵南起这位朝鲜族青年,高山区长更是表示要介绍赵南起入党。可是,赵南起却认为区长的“共产党”是“土八路”,他向往的是民主联军的“共产党”,认为那才是“真八路”,而且一门心思认准了参军这条路。
 
  许多年以后,赵南起想起自己曾经那么“钻牛角尖”似的要参军便会想起周保中将军,正是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的周保中将军替他圆了“参军梦”。在第一次见到赵南起时,周将军一下子便喜欢上了这个能干、有个性的年轻人,他不仅批准了赵南起的参军要求,而且保送赵南起到东北抗日军政大学去学习。
 
  进入军政大学后,由于赵南起一个汉字不会写,一句汉语不会说,只能到军事队的朝鲜族队学习。可赵南起不是一个甘愿落后的人,强烈的自尊心促使他把攻克汉语关作为自己的首要学习任务。那时,军政大学的条件很艰苦,学生的纸笔都实行限额供应,而且经常断档。赵南起便用木棍在地上写字,当他学习汉语基本发音规则后,就利用一切机会与汉族人对话。3个月后,赵南起基本上能够用汉语和老师、同学进行对话了。
  赵南起提前半年便结束了在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的学习生活,他参加中共吉林省委民运部组织的地方土改工作团,在延边地区的延吉县平安区投身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是他参加革命后的第一次工作经历。延边开始走进赵南起的人生字典,以后的岁月里,赵南起三进三出延边,延边与赵南起的事业、命运紧紧相连。
 
  从土改工作队队员、延边地委总务科长、地委秘书到吉林省政策研究室研究员,赵南起在革命的熔炉中接受了各方面的训练,一步一个台阶地迅速成长了起来,并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