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为革命死难的张捷先

更新时间:2023-05-02 11:30:03点击:

张捷先(1872-1913),又名张泽源,灌县(今都江堰市)崇义乡人幼年随祖父读书,曾应乡试,不中,改习中医。他为人豪爽,爱打抱不平,早年追随宋书丞参加袍哥,与郸县张达三、崇宁高杏村有“袍哥巨子”之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崇义铺发生教案,他目睹清政府外媚强权,内凌民众的种种倒行逆施,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1908年5月,由崇宁县杨靖中介绍参加同盟会,与张达三、高杏村等人建立“汉留改良自治会”,以民主革命思想改造哥老会。

宣统三年(1911)五月,清政府将川汉铁路主权拱手送给帝国主义,激起群愤。六月十七日,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成都成立。六月十九日,灌县代表曹炳坤、贾开第等人,在县城高等小学堂(今北街小学)成立灌县保路协会。八月二十日,张泽源等人以哥老会做方首为名,聚集力量,组织灌县同志军,并将自业水田40亩卖作军饷。九月七日,川督赵尔丰制造“成都血案”,镇压群众。消息传来,张泽源立即率领灌县同志军向成都进攻。九月八日,在郫县新场与张达三、高杏村、刘荫西等人率领的同志军,蒋淳风率领的学生军会合,组成保路同志军西路军。西路军下辖五路,众推张泽源为大统领。九日,誓师东进。十二日,在犀浦与清巡防军遭遇,同志军与学生军奋不顾身,前仆后继,以大刀、长矛、土枪对付清军的洋枪、洋炮,毙伤清军数十名,同志军牺牲80余人。学生军队长蒋淳风、同志军指挥官董健之、张泽源妻弟马腾骧也先后阵亡,同志军退守郫县。下旬,各路同志军决定:先分击各州县,再夺取成都。张泽源留下一、五两路同志军坚守郫县,分兵三路夺取崇宁、彭县、灌县。十月二十九日,张泽源、曾砚龙等率领同志军攻克灌县城。十一月七日,清军攻入县城,张泽源率领同志军撤至漩口、水磨一带山区,继续与清军对峙。二十六日,张泽源挥师击溃清军,光复灌县。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传来,赵尔丰被迫下台,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十二月十八日,“成都兵变”发生,张泽源率同志军星夜奔赴省城,弹压叛军骚扰,维护省城秩序,支持新任都督尹昌衡,粉碎赵尔丰复辟阴谋。

1912年4月,四川军政府改编同志军,张达三、张泽源向川西同志军发出“功成不受赏,长揖归田庐”的号召,准备辞官归里。但由于张泽源德高望重,被军政府挽留,任川军第二师参谋长,兼金(堂)、新(都)、广(汉)、什(邡)四县游击司令。

不久,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之手,四川军政大权亦为袁世凯爪牙胡景伊掌握。1913年,孙中山先生提出护法讨袁号召,四川的同盟会会员熊克武在重庆响应,宣布讨袁护国。张泽源与张尊等一批革命党人密谋在成都响应,为胡景伊侦悉。1913年10月10日,胡景伊以议事为名,将张泽源诱至四川军政府逮捕,以“私通熊逆,放走张尊,扰乱西川,图谋不轨”的罪名,将他杀害于皇城求贤坊。

1951年,西南军政委委员会副主席熊克武写道:“张泽源在川西策动起义,有显著成绩。在辛亥保路起义革命,表现的成绩甚好。讨袁之役,立即响应,尚能坚定革命立场,不恋利禄,不受威胁,终为革命死难。”

1951年7月24日,川西人民行政公署民政厅追认张泽源为革命烈士。灌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1月25日,将烈士遗骨从原葬地迁入灌县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