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党的好干部 人民的好儿子——记朱光旭烈士

更新时间:2023-01-31 11:30:01点击:

党的好干部 人民的好儿子

——记朱光旭烈士

淄川区编办

1947年8月18日,一个噩耗传遍了淄川县全体军民,人民敬慕的中共淄川县委副书记朱光旭同志,带领警卫员在马棚、萌山一带寻找失掉联系的地方干部时与敌遭遇,不幸壮烈牺牲。全县干部群众悲痛欲绝,呼唤着他的名字,追述着他的革命事迹……

朱光旭,原名孙在峻,化名高仁谦。1917年9月生于淄川县城北朱家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聪明伶俐,勤奋好学。1931年在本地小学毕业后,随经商的大哥去青岛李村中学读书。是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中国,日寇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激起了爱国志士们的强烈愤慨。正值少年的朱光旭更是义愤填膺,他铮铮有声地向同学们发誓:要学习岳飞,当一名抗敌英雄。从此,“国事”成了光旭的心事,他自己订阅报纸,天天注视着风云的变幻,国家的危亡。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斗争的怒火越烧越旺,李村中学的进步师生也加入到斗争的行列,朱光旭成了参加抗日活动的先锋。每次举行抗日游行示威,他都协助进步老师进行组织工作,成了李村中学学生运动的“小领袖”。不久,李村中学的抗日活动遭到反动政府的镇压,学校被迫停办。朱光旭怀着满腔义愤回到了家乡,当时距高中毕业仅有一个多月。

回到家里,母亲和嫂子见他脸带怒气,问他为什么临毕业前回了家。朱光旭就把学校师生开展抗日活动遭到镇压的情况,从头至尾说了一遍,并表示要坚决参加抗日队伍。母亲劝他说:“抗日打鬼子要流血掉头,不是闹着玩的,还是找个地方念书去吧!”光旭坚定地说:“流血掉头算什么!与其叫鬼子残杀,还不如为打鬼子英勇牺牲,宁死不做亡国奴!”为了表示立志抗日的坚强决心,他当着全家人的面,脱下学生服,连同自己的课本、笔记本以火焚之。一家人看他态度那样坚决,只得由他而去。

1937年12月,日寇的魔爪伸到了淄川。朱光旭目睹鬼子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暴行,气得紧握双拳,满腔怒火。他拿着毛笔在村里的墙壁上奋笔疾书:“打倒日寇,还我河山!”抒发自己的强烈义愤。为了实现自己杀敌灭寇、抗日救国的雄心壮志,他四处奔波,寻觅革命队伍。

淄川沦陷以后,广大爱国志士为抵御外侮揭竿而起,抗日队伍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一天,朱光旭听说在外参加抗日活动的本家哥哥孙哲回来了,便立即找上门去寻问。当他得知孙哲是李光祥领导的赵家庄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时,高兴地跳了起来。他一把拉住孙哲的手说:“二哥,你怎么不早告诉我呢,叫我找得好苦啊!”孙哲见光旭抗日心切,当即答应他去参加十四中队。从此,光旭同志如孤雁归群,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宿愿。

当时在十四中队,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朱光旭,是一个难得的“秀才”。他积极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助李光祥拟文件,撰布告,编印宣传品,书写标语口号,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由于他年轻有为,工作出色,1938年党组织选送他到费县抗日军政干校去深造。在学习期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冬,朱光旭同志从抗日军政干校学习回来,被任命为中共淄川县委宣传部长兼第一区区委书记。肩负重任,他斗志更加旺盛,工作倍加勤奋。为了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光旭同志天天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东到太河,西至马棚,南起莱芜,北接胶济铁路的全区范围内,到处都有他战斗和工作的足迹。

1939年至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当时,淄川城里和张博铁路沿线,是日寇和汉奸严密封锁的地区,县委和区委都驻在淄川西部山里。为了发动和组织敌占区人民有力地打击敌人,光旭同志白天在县委研究作战方案,编印宣传材料,夜间就带领同志们下山开展抗日斗争。他经常与战友冯景平、辛树利、徐长荣等同志一起,带领干部夜闯淄川城,散发传单,张贴标语,袭击鬼子;还深入各个活动点部署战斗任务,发展党的组织,到处点燃抗日烈火。县、区机关常驻的马棚、贾官、山庄、西楼、灵昭一带的党组织,多数是他亲手组建的;他还经常与淄川城附近的许多党组织联系并指导工作。

朱光旭同志的家乡朱家庄,距城里仅有三里路,敌人控制得很严。但他的家里实际上成了我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在南屋比较坚固的宿棚上,成了党的秘密会议室。该村第一个党支部,就是由他组建的。白天不能开展活动,就夜间回村召开党员大会,串联积极分子,宣传抗日大好形势,部署对敌斗争任务,并且亲自带领村里的党员星夜出战,英勇地打击敌人。

有一次,他带着一批宣传品回家后,召集村里的党员开会。会前,他教大家唱《国际歌》,并向同志们讲解歌词的含义和巴黎公社的斗争事迹。讲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人人摩拳擦掌,个个跃跃欲试。这时,他拿出带回的宣传品说:“为了配合全县的抗日斗争,县委指示我们把这批传单、标语贴满淄川城。”接着他带领大家连夜出发。这时,天正下着雨,同志们觉得他眼睛近视,天黑路滑行走不便,都劝他留在家里。可光旭坚决不肯,他亲自背上标语、传单,提起糨糊,和大家摸进城去,不到3个小时,就在城墙四周、主要街道两旁及商店大门橱窗上,贴满了“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强盗必败,中国人民必胜”等标语口号。

1940年至1943年,朱光旭同志担任县委敌工部长,他常常出没于淄川城附近日寇的严密封锁区,利用各种方式开展对敌斗争。他针对地形特点和敌人的活动规律,经常组织张博铁路沿线的广大军民,积极开展抗日活动,从苏王到小庄一带的铁路,三天两头被破坏,火车被劫、岗哨被摸、炮楼被毁,搅得敌人日夜不得安宁。

有一次,县委决定连夜破坏从五里河至小庄一段的铁路线,由光旭同志担任总指挥。当时正值隆冬,他为了保证速战速决完成任务,亲自到沿线各村发动群众,冒雪跑遍了20多个村庄。深夜一点,两千多名抗日群众扛着大镐、长撬,汇集到从五里河至小庄一段的铁路线上,光旭同志一声令下,大家群策群力,一鼓作气,把4里多长的一段铁路拧成了“麻花”,使敌人的铁路交通中断了五六天。

1945年7月,汉奸营长孟永德,带领城里的汉奸队去增援被我包围的馆里村汉奸队,行至北苏西山顶时,被我事先埋伏的武工队打散,孟永德当场被擒,交给光旭同志审讯。孟永德是城里的“头面人物”,如能争取过来对我大有益处。于是,光旭同志历数了他的罪恶,重申了我军的俘虏政策,又向他进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教育,并指出,只要他为抗日做点好事,便不杀他。孟永德见给以出路,连谢不杀之恩,当即表示愿为抗日出力。孟永德被释放后,及时给县委提供了重要情报,为解放淄川城立了一功。

原泉龙乡伪乡长孙在仲是光旭同族兄弟,光旭曾多次向他宣传党的政策,教育他要“身居曹营心在汉”,暗中为抗日出力。在光旭的启发教育下,孙在仲不仅为我搜集敌伪情报,还经常代我们把抗日宣传品送交城里及附近各乡的党组织,成了我方的“地下联络员”。但对那些死心塌地为日寇卖命的铁杆汉奸,光旭同志则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狠狠打击,毫不手软。“博爱乡”伪乡长李茂斋,充当日寇走狗,横行乡里,无恶不作,被人们称为西山一霸。光旭同志便将其抓来,召开群众大会,宣布罪行,当场处决。苗家窝村汉奸村长贾洪元,认贼作父,死不回头,使该村的群众和党组织受到巨大损失,他也被光旭同志派人抓到,处以死刑,为民除了害,撑了腰,给那些为敌人效劳的坏蛋敲响警钟,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因此,淄川地区的抗日救国斗争风起云涌,蓬勃发展,出现了新的大好形势。

1943年秋,光旭同志被任命为淄川县委组织部长,当时,我党不少基层组织遭到敌人的严重破坏,恢复和健全党的组织,教育党员培训干部,提高党的战斗力,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政治任务。为此,光旭一心扑在组织建设上。白天,他在县委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夜间便深入敌占区,开展活动,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他捍卫党的组织,保护党员,胜过自己的生命。1944年冬,他家乡朱家庄党组织遭到敌人破坏,支部书记孙在宪被日寇抓去,受到严刑拷打,朱光旭同志闻讯后心急如焚。他不顾敌人对他的搜捕,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赶回村内,亲自去找伪乡长孙伯平和淄川地区的知名人士朱兰田,想方设法将孙在宪保释。经过他艰苦细致的工作,使本村的党组织很快恢复、发展起来。

光旭同志非常注意纯洁党的组织,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以身作则,大公无私。他的二哥早在1938年就参加革命,入了党,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后来,由于经不起恶劣环境的考验,革命意志衰退,成了贪杯之徒,三天两头喝得醉醺醺的,常常贻误工作。光旭同志多次给予教育和严厉批评,但他恶习难改,已经丧失了共产党员的立场。因此,光旭亲自在党组织会议上提议,并由组织出面,劝其退了党。事隔不久,村里有几名党员连续被捕,受到敌人的残酷折磨。许多迹象表明,准是有人向敌人告密。光旭经过反复调查,发现是他二哥做的坏事,他气愤极了,立即派人将二哥抓到店子村,并亲自给予严厉惩罚。后来,在县委其他同志的协助下,责令其二哥立功赎罪,限期让他去找伪乡长,将被捕的同志保释出来才算了事。

光旭同志作风朴实,在那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总是和同志们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处处以身作则,时时起模范作用,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有一天,他为了赶写一份学习教材,忙了一个通宵,过度疲劳,加之夜间受凉,第二天便病倒了。炊事员老胡做了一碗鸡子面,端去给他吃,他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条件这么艰苦,同志们生病都吃窝窝头,怎么能给我下面条,煮鸡蛋呢!不要因为我是部长就另眼看待,同甘共苦是我党的优良传统!”老胡同志又心疼又着急地说:“朱部长,你生病了,喝碗面条算不了特殊!”光旭坚决地说:“等大家都吃上面条时我就吃,现在你把它送给别的病号吃吧!”老胡一看实在拗不过他,含着眼泪将面条送给了别的病号。

光旭同志对自己要求这么严,可对部下却体贴入微,关怀备至。1943年冬天,有十几名参加培训的干部,天下了雪还没穿上棉衣。光旭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连忙回家让爱人和嫂子做了新棉衣,穿在了每个同志身上。而他自己却仍然穿着一件破棉衣。

他生活上关心干部,政治上更关心同志,许多同志在他的耐心帮助下,进步很快。西楼村的张英、张勇、张前、张步等同志,经过他的培养,当时成了淄川地区的“四大抗日虎将”。还有不少同志经他选送,通过学习培训后,成了革命的栋梁之才。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了,上级党组织任命光旭同志为中共淄川县委副书记。担子越重,斗志越高。光旭同志于1946年秋,到洪山矿区出色地领导了工人运动;1947年春,与县委其他同志一起,领导全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同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垂死挣扎,再次占领了淄博。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上级决定化整为零,分散发动群众,有力地打击敌人。正当县委和地方武装干部转移的时刻,萌山区武工队与县委失掉了联系。面临敌人的围剿,身为县委副书记的朱光旭同志,十分担心同志们的安危,他心急如焚,坐立不安。在这危急关头,县委决定由光旭同志带领人员亲自前去寻找武工队。

1947年8月18日,高粱低头,玉米垂叶,天气闷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光旭同志带领警卫员朱贻利,急匆匆地由马棚向萌山一带寻觅。行至大邢家庄时,他们与还乡团狭路相逢。敌人有二三十人堵住了去路,撤退已来不及,只得与敌人浴血相拼,见机行动。光旭同志当即开枪向敌人射击,两个匪徒应声倒下,其余的匪徒乱作一团。趁敌慌乱之际,他们迅速撤退。匪徒们见只有两人,便胆大起来,并尾随紧追,当他们撤到村边小河滩时,敌人分三路进行堵截,情况万分危急。光旭同志当机立断,决定掩护朱贻利先撤,让他赶快向县委报告。朱贻利担心首长安全,执意不肯。突然,敌人的子弹击中了光旭同志的左腿,鲜血直流。朱贻利一看首长负伤,端枪还击敌人,掩护首长撤退。但是,光旭同志由于流血过多,已经不能动了。这时,他又严厉地命令朱贻利:“停止射击,迅速撤退,赶快向县委报告!”朱贻利撤退后,敌人的火力集中射向光旭同志,他身中数弹,倒在河边的小堰下。敌人边追边喊:“抓活的!抓活的!”向光旭同志包围过来。他眼看就要落入敌手,忽想到自己的笔记本上,记有县、区干部转移的名单和地点,如果被敌搜去,将给革命造成危害,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忍着剧疼,把笔记本上记有干部名单的几页撕成碎片,吃力地填到嘴里,吞咽下去。当敌人冲到光旭同志跟前时,他已欣慰地闭上了眼睛,停止了呼吸。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同志们的安全,光旭同志无私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时年31岁。

党的好干部,淄川人民的好儿子朱光旭同志光荣牺牲了,但在峥嵘岁月里,他磨炼出的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质,却永远铭记在广大人民的心中。

(本文原载《英名千古》第二集,收入本书时,作了部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