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碧血丹心绘长虹

更新时间:2022-12-20 11:30:07点击:

碧血丹心绘长虹

—张静源烈士传略

张静源同志是博兴县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他是自动退出国民党又加入共产党的革命知识分子,生前曾任莱阳中心县委书记和第一任胶东特委书记。为了革命事业,他不惜抛开富裕的生活,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他在胶东大地上辛勤地耕耘,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令人痛心的是,正当胶东革命风暴方兴未艾的时刻,张静源同志被叛党分子所暗害。他忠贞不渝、无私无畏的革命情操和艰苦卓绝、知难而进的创业作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张静源,原名张守仁,化名舒实夫。一九O一年十月生于博兴县高渡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七岁念私塾,后入县城高等小学。十六岁(一九一七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专科,学习勤奋,特别喜爱古典文学和中外历史。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满怀着爱国主义激情,参加罢课、游行、抵制日货等活动。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积极阅读进步书刊,结交进步师生,并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思考革命问题。

一九二一年,张静源在省立一师毕业后返回原籍,在史口(现属垦利县)小学教书。一九二三年,受博兴县教育局长晋继清之聘,任教育局督学。一九二四年后,他远离家乡在崂山九水、李家庄小学任教,后在青岛礼贤中学(青岛九中)附属小学任副校长。

他在九水小学那年,在夏天的一个夜晚,大雨倾盆,山洪暴发,校内房舍被淹。他奋不顾身地冲进将要坍塌的宿舍,救出六名师生。而他自己左手腕的筋肉却被玻璃割断了,因流血过多竟至昏迷;住院三个月方才治愈,但他的左手却残废了。

一九二七年春,张静源被聘为青岛沧口区宋哥庄小学校长。他办学热心,带头捐献并募集资金,扩建校舍,增设高级班,尽力招收贫苦子女入学,并豁免一些学生的书杂费,使这所百余人的小学很快增加到五百多人。他又动员群众帮助整修操场,开展文体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疯狂屠杀共产党人,镇压革命群众,张静源愤然退出了国民党,并于一九二八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宋哥庄小学党支部书记。不久,又按青岛市委的指示,负责领导沧口、李村、大枣园、南曲、仙家寨、赵哥庄一带党组织的工作。为了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饱筹集资金,.建立了广益图书馆,购买了《十月革命》、《莫斯科印象记》、《马列主义浅说》等大量进步书籍,供党员、积极分子和群众学习研究。

一九二九年冬,张静源又领导创办了“平民夜学班”,并苦口婆心地动员了宋哥庄附近三十余名青年妇女参加,上文化课,进行革命思想教育。当时,刘家国民党村长刘作澍,坚持“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跳出来攻击平民夜学班,胡说什么 “臭娘们上学,大逆不道,有伤风化”。张静源义愤填膺,组织了部分进步学员,在一个夜晚把刘作澍弄到校院里,绑在树上病打一顿。刘胆战心惊,苦苦求饶,这才罢休;但他不甘心失败,总想伺机报复。

一九三○年春,刘作澍与其表兄——崂山大恶霸地主陈金三相勾结,诬告张静源绑架打人。国民党李村地方法院传讯他到法庭受审。张静源泰然自若,昂首挺胸走进法庭。法官逼问他为什么聚众打人,他义正词严地说: “妇女学文化的权利,谁也不能剥夺。刘某大肆诬蔑妇女上学是大逆不道,有伤风化,激起民众义愤,被绑挨打,咎由自取,这是民众的自发行动,你看着办吧!”一席话驳得法官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只得作罢。

张静源还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积极在工人中培养革命斗争的骨干。他曾发动宋哥庄周围村庄在日本富士纱厂(现青岛国棉七厂)做工的五十多名工人参加“平民夜学班”,并亲自去上政治课,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地主,资本家剥削的秘密,灌输革命思想,教育工人为争取自身的权益而斗争。

一九三○年五四运动十一周年纪念日那天,张静源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讲话。他慷慨陈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揭露军阀政府的卖国罪行,对广大师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会后又组织了游行,有些工人和雇农也加入了游行队伍,壮大了游行的声势。

张静源以学校为基地,夜以继日地为党工作,身体日益瘦弱,以致积劳成疾。他的胃病时常发作,还患有严重的贫血病,但他从不肯休息。他关心革命事业,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他和爱人李淑德(又名李润吾,后改名李浮萍)每月工资共六十八元,本来生活可以过得较富裕。可是他俩规定,每人每月只开支五元饭费,每人每年做一套衣服,其余全部用于交纳党费,购买进步书籍,周济被难同志和穷苦工农。

有一次,张静源得知敌人要逮捕向明同志,随即派本校一位女教师到赵哥庄送信。向明同志接信后立即转移,脱离了险境。

张静源不仅在学校注意发展党员,建立了宋哥庄小学党支部,他还利用寒暑假回乡探亲的机会,在家乡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培养骨干,发展党员。他曾带领本村群众推倒了镇武庙的神像,改建成学校,接收贫苦子女入学;他组织了“雇工会”和“短工会”,发动雇工们要求增加工钱,缩短工时;他还举办了“平民识字班”,进行革命教育;他也曾组织群众抢收地主的庄稼.抗交地主的债务。大地主李士安领头出来反对,张静源就组织雇工们罢工三天,迫使地主们给长工增加了工钱。

他一面组织群众斗争,一面培养进步青年,先后在本村发展了小学教师李天佑、青年学生张仿(后叛变)、青年农民李旭林等人党,并于一九三一年建立了高渡村党支部。

一九三一年春,省委派李春亭同志到青岛市恢复与整顿党组织。他曾直接领导宋哥庄小学党支部,并通过该支部领导沧口区各纱厂工人的斗争。一九三二年春,张静源按市委的指示,组织富士纱厂工人反抗厂方的压迫和虐待,举行了罢工斗争,迫使厂方给工人增加了工资,答应不再随意加班加点,不再打骂工人,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后来,日本资本家侦知张静源的活动,便向青岛市警察局发出通牒,要求限令“逮捕共产党人张静源”。由于张静源结交甚广,有个熟识的警长给他报了信。他立即处理了文件,作了安排,带着爱人李润吾渡过白沙河,到即墨县赵村(现属崂山县)一位朋友家暂避。张静源走后,敌人即在夜晚搜查了宋哥庄小学。张静源闻知后,一面打发爱人回宋哥庄小学继续教学,一面请示青岛市委批准他转移。

一九三二年四月,上级党组织派张静源到莱阳工作。敌人搜查宋哥庄小学一无所获,竟于六月间将该校非法封闭.李润吾遂去莱阳。

张静源到莱阳后,先后在万第、水口等地以教学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在莱阳建立了三个区委和莱招、莱平两个特支,并在莱阳乡师,莱阳中学分别建立了党的支部。他曾介绍莱阳乡师学生刘松山(海阳人,现名于寿康)入党。同年八月,经刘松山同志介绍,张静远前往海阳香山小学任教,为海阳党组织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就在这时,博兴暴动失败,领导暴动的县委军事部长马千里等,曾潜往胶东找张静源暂避,张静源接待了他们,并安排他们打短工,教小学,隐蔽了相当长的时间。

一九三三年初,张静源与其爱人李润吾又经中共山东省委介绍,到牟平县刘伶庄(现属乳山县冯家镇)以教学为掩护,进一步开展胶东党的工作。

同年春,根据省委指示,中共胶东区特别委员会在牟平县北河崖小学(现属乳山县冯家镇)成立,张静源任书记。

为了指导开展各县党的工作,张静源还曾指派刘经三(时任牟平县委书记)在牟平、海阳两县交界处的霄云寺(现乳山县白沙滩乡小侯家村东)设立了党的秘密联络机关,对外号称鸡鸭公司,由刘经三任经理.在这里密藏着党的文件、枪支、弹药和油印机等,各地的同志以买卖家禽的名义前往联系党的工作。

同年春夏,省委连续两次遭到破坏,胶东特委和省委失去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张静源到天津与中共中央北方局(兼河北省委)接上组织关系,北方局指示成立中共莱阳中心县委。

张静源回胶东后,于六月份成立了莱阳中心县委,他任书记,刘松山任组织委员,宋华鹏任宣传委员,李仲林任共青团书记,宋云甲任武装委员。

在莱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同年夏,莱阳党的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党员发展到八,九百人,建立了一百多个党支部.同时,张静源根据上级党的指示,积极活动,很快与海阳,牟平、文登、荣成、烟台、福山、栖霞、招远等县党的组织取得了密切联系。

为了适应革命的需要,张静源提出发展革命武装,壮大革命力量。同年七月,中共莱阳中心县委在海菜边区成立了四十余人的武装游击队,由姜忠太(即林月樵)任队长,辖莱阳、海阳两个分队。这支革命武装,打土豪,锄恶霸,镇压叛徒,并改袭金口(现属即墨县)盐务局,缴获长短枪六十余支。另外,张静源还动员同志们募枪、买枪;派人到外地学习游击战术,并聘请有武装斗争经验的军事人员当教练,为各地培训武装游击队。

张静源很重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党内同志,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适应革命的需要。他常说:“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程很长,我们每个革命者必须站稳立场,都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不仅自己要革命,还要教育自己的家庭成员也起来革命。”

他特别强调正确处理党员与群众的关系,常说:“不要以为是些小事就不注意了,接近人民群众首先要从小事情人手,小事情往往影响大事情。”他本人对待同志们很体贴,同志们有了缺点错误,他不是指责训斥,而是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使同志们自己认识问题,接受教训。更重要的是,张静源自己作风很正派,处处以身作则,注意身教。所以,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心情舒畅,有了任务抢着干,出了问题争责任,工作干得很出色。

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日,张静源奉上级指示,到烟台开展工作。他和爱人以及刚满月的孩子,住在北大街一所旧房中,准备让李润吾以缝纫为掩护,设立党的秘密机关。由于缺乏经费来源?生活非常困难。夫妻两人每天到小饭铺胡乱吃两顿饭,勉强充饥。有一次,张静源身上只剩了两元钱,他竟顾不得一切,救济了一个贫穷的老大爷。还深情地说: “什么时候穷人不受罪了,我心里就好受了。"李润吾问他到啥时候才能有这一天,他满怀信心地说:“使劲干,再有十年就差不多了!”

张静源深深知道,有党的英明领导,有共产党人带领群众艰苦奋斗,革命取得胜利,劳动人民翻身解放。为时是不会很远的。

张静源在烟台住了不久,上级党组织派宋华鹏通知他到莱阳处理问题。其爱人李润吾因为孩子幼小,刚到烟台生活无着,流着眼泪劝他不可远行。他却果断地说: “无论如何,我不能不为党的工作负责。”谁知,张静源这一去竟没有回来。

原来,混进党内的坏分子徐元义,道德败坏,贪污腐化,他为了争权夺利,竟采用拉伏的手段,在莱阳、栖霞边境吸收了一些流氓、无赖为党员,在党内拉帮结伙,闹宗派,搞分裂,另行组成了一个“莱阳县委”,与莱阳中心县委相对抗。张静源为了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曾多次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徐元义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对张静源怀恨在心。张静源把这一情况报告给省委后,九月份省委派李仲翔同志(现名李林)从青岛去胶东巡视工作,一并解决莱阳两个县委的合并问题。李仲翔到莱阳后分别找张静源、徐元义谈了话,在小徐格庄一个祠堂里召开了党员会议,着重指出两个县委合并的重要意义,后又召开两个县委负责人会议,研究合并事宜.决定合并后的县委仍由张静源兼书记,宋华鹂、徐元义为副书记。会后,李仲翔即返回青岛,合并监交工作也交由张静源同志负责。可是,徐元义恶习不改,拒不交代工作。为了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张静源亲自去做徐元义的工作,有的同志劝他不要去冒险,张静源却说: “为了挽救党组织和同志,就是虎穴也要去闯闯!”野心勃勃而又阴险狡黠的徐元义,感到已不能再滥用权力称王称霸,就孤注一掷,纠集了徐元章,徐元洪等几个歹徒,于一九三三年十月十二日(农历八月二十三),将张静源同志暗杀于小徐格庄村东芹口沟河滩,并且毁坏了他的面容。张静源同志时年仅三十二岁。

事后,尽管徐元义千方百计掩盖其罪责,但是,胶东特委经调查核实了徐的罪行,即通过莱阳县委派人处决了叛党分子徐元义.同案其他罪犯,解放后人民政府也分别予以惩处。

张静源同志为了党的事业而背井离乡,到处奔波,竭尽忠诚,矢志不渝。他生前曾对爱人说:“共产党人以革命为业,以四海为家。”的确,他走到那里,就在那里生根、开花。他在博兴、青岛和胶东各地撤下了革命的种子,为革命培育了人才。

张静源同志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生前曾说:“我这一生要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如果我死了,给立块二尺长的小碑,写上‘社会主义者张静源’,表达我对党的忠诚,我也就心满意足了。”新中国成立后,在莱阳县,在英灵山,党和政府为他建立了纪念碑,以志烈士功名永垂不朽。在他的纪念碑前,有千千万万的人们在悼念,在宣誓:坚决踏着先烈们的足迹,为四化建设奋斗到底!张静源同志的遗愿,已经化为一道长虹,映照在胶东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