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1-25 11:30:49点击:
杨忠烈士传略
周令阁
1941年9月4日,我一一五师教导六旅政治部主任杨忠,奉命率旅政治部机关、宣传大队和十七团一营、三营,执行打通我冀鲁边区与清河区的联系任务。当部队进驻到惠民县境内徙骇河畔的夹河一带时,突然遭到六路日军的包围和猛烈袭击,杨忠在率队突围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2岁。
杨忠,原名欧阳吉善,江西省安福县金田乡南江村人。1909年9月,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欧阳方季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早年病逝。母亲把杨忠和他的姐姐年英、妹妹友英抚养成人。
杨忠的家乡虽然是一个山明水秀、美丽富饶的地方,但由于国民党的统治和压迫、地主的剥削和奴役,人民饱受苦难。杨忠少年有志,聪明颖悟,旧社会的统治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了反抗的种子。特别是,杨忠的家乡安福县紧靠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使他从少年时代就受到党的革命影响,所以,杨忠具有较高的阶级觉悟。经过一段实践的锻炼,他便担任了乡少儿部的儿童团支部书记,以后又被人民推选为大桥乡苏维埃主席。杨忠从此带领贫苦农民投入土改,打击地主豪强的革命斗争。为了坚决支持人民的土改运动,他亲自发动群众处决了三个恶霸地主。阶级敌人被吓破了胆,一听到杨忠要传讯或审讯他们时,就吓得索索发抖。但是,他在人民的心中却赢得了尊敬和信赖。
1930年,杨忠带领大桥乡的20多名青年农民到永新县报名参加了红军。同年5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就到了瑞金,在红军队伍里搞宣传工作。因文化低,连标语都写不好,他就发奋苦学,很快提高了文化水平,能够熟练地阅读文件,并写得一手好字。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各地红军被迫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长征。1934年10月,杨忠随红三军团参加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杨忠在一个工兵连当指导员。到达陕北后,他到“红大”学习,以后被分配到菜部担任民运科长。平型关战役后,一一五师撤到晋察冀边区休整。师指挥部成立了一个“民运工作团”,杨忠任工作团团长。他带领工作团在洪洞附近几个县里开展群众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搞扩军。这一段群众工作收效甚大,不仅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影响,而且直接动员了四五千名新兵入伍。当时我军的战斗减员较大,这批新兵入伍,对我军是一个很大的补充。后来这些新兵编为两个团,一个团补充了一二○师,一个团配属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杨忠担任了这个新兵团的政委。
1938年9月27日,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兼三四三旅政委肖华奉命率三四三旅机关百余人抵达乐陵,重组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肖华任书记。同时,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肖华任司命员兼政委,符竹庭任政治部主任。
当时,占据德平的国民党军队主要是曹振东的杂牌军。曹部本是地方民团,抗战爆发后拉成大股,共有两千余人,在当地是一股不小的势力。曹振东是一个旧知识分子,当时受到抗战救国思想的影响,虽有抗战之心,但对如何抗击日寇,却束手无策。另一方面,他对于盘踞在东面的刘景良存有戒心,怕被刘景良吃掉他的部队,因而他对八路军的到来深表欢迎。当我军到达时,曹部夹道欢迎,并给我军准备了粮草,以表合作诚意,并提出要求我军收编他的军队。挺纵领导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曹部改编为八路军济阳支队(亦称七支队),并委派杨忠担任济阳支队政委。
10月,杨忠带领我党委派的政治部主任王品山,特派员刘甲英,还有李青山等12名政工人员到达曹振东的部队。在此以前,我地下党组织一一德平县工委也在曹部展开了工作,工委书记阎仪生,组织委员段新源,宣传委员丁学风都在曹的部队里,段新源还担任了曹部的政治部主任。杨忠的到来,大大振奋了曹部的抗战士气。
杨忠清楚地知道,改造这样一支复杂的地方队伍,是颇费气力的,但他勇于进取,对曹振东有斗争、有团结,晓以民族大义,并在曹部积极发展我党组织,整顿曹部。他仿照我军组织形式,在曹部各团设政治部主任,各营、连设政治指导员,并派李青山担任曹部一团团长。
正当杨忠在曹部积极开展工作之际,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插手德平,他以威胁利诱的手段拉拢曹振东,加委曹为山东保安第五旅旅长的职衔。曹经不起沈的诱惑,接受了沈的委任,之后,便去找肖华。为了不致激化双方的矛盾,肖华答应:来去自便。曹振东答应,如果我党派去的政工人员撤出,他仍愿与我军友好相处,并坚持挽留杨忠帮助工作。获得我军应允之后,杨忠继续留在那里工作,被曹部上下称为“杨代表”(即挺纵驻曹五旅的八路军代表)。
虽然形势逆转,但杨忠仍满怀信心,百折不挠地对曹部进行教育、争取、团结、改造的工作。并同在曹五旅的国民党特务分子陶景惠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经过我党的教育和争取,曹五旅保持与我军友好往来,不仅我军的被服厂、医务所等后勤机关驻在德平一带不受其骚扰,而且曹部还抽调一些干部,分批到我乐陵军政干校接受训练。曹五旅与八路军协同作战,也取得了一些胜利,提高了当时曹部在当地的声望,他的队伍因此发展到四五千人。
曹振东本人对杨忠十分尊敬,曾赠送杨忠骏马一匹,号称:“小白龙”,据说可以追火车,为全军所瞩目。以后,杨忠奉命离开曹部,但曹振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与我军保持友好往来。
1940年上半年,由于盘踞在吴桥的顽军张国基部坚持与我军为敌,其他一些伪顽杂牌也蠢蠢欲动。为了打击顽固势力,稳定冀鲁边区形势,鲁北的杨忠与津南的周贯五进行了紧急磋商,南北合兵打掉张国基,以震慑敌人。经我军周密布置,南北夹击,激战13个小时,全歼张国基部3000人。战后,杨忠立即带骑兵20余名,到德平城西北的马家庙去会见曹振东。曹闻大吃一惊,问杨忠他带来多少人?答曰:“如往常,骑兵20余”。曹振东静了一下,便亲自出门迎接。刚出大门,看到杨忠和带班的卫队长谈笑风生,缓步走来。曹紧走几步,拉着杨忠的手说:“杨兄,迎接来迟,请谅!请谅!”杨代表回头举手向曹部的卫队长打过了招呼,即与曹振东互致问候,笑声朗朗,携手走进了曹振东的司令部。杨忠向曹振东及其部属讲清我军一举打掉张国基,是为国除奸、为民除害。张国基投靠日寇,残害人民,必须坚决消灭。进一步对曹部晓以民族大义,表示愿与曹部一如既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以诚相见,合作抗战,不听奸人的挑拨。对杨忠的热诚忠告,曹振东点头称是。而杨忠的曹部之行,却给予国民党特务分子陶景惠等人的阴谋活动以有力的回击。
杨忠在曹五旅没有任何名义和头衔,凭着我们党的英明决策,凭着他的果敢顽强,周旋于敌人军旅之中,使之合作抗战,可称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我党我军忠于民族统战政策的一个极为良好的范例。杨忠在曹五旅搞统战工作为时一年半,成效显著:(1)促使曹军接受我军改编,壮大了抗战力量;(2)我党对曹部派驻政治干部,对其军队进行了改造;(3)我党的思想教育在曹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延缓了曹军的伪化。1942年曹部降日后,我党建立了鲁北办事处,仍不同程度地与曹部某些人保持一定的联系,并把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介绍到我军中来;(4)曹部曾派不少人到我乐陵军政干校学习,经我党的教育影响,直到杨忠撤出,曹部仍有一些进步分子坚持与顽固势力斗争,以致促成1945年该部一部分人抛弃了伪顽势力,投奔我军;(5)对曹部的争取团结,十分有利于当时稳定我鲁北抗战局势,使我军少了一个敌人,多了一个朋友,便于更有力地集中力量打击日寇和顽固势力。杨忠深入虎穴,赤胆忠心,独立作战,对于改造顽军,开展鲁北抗战,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由于对敌斗争的需要,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冀鲁边区的我军主力先后有五批约计二万人转战鲁南、鲁西南,同时还调走了一些地方千部和武装力量,因此,造成我冀鲁边区武装力量一度极为薄弱的局面。但是,我党开辟的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必须坚持,这一艰巨任务,就落在了津南地区的周贯五和鲁北地区的杨忠二同志的肩上。
1940年春,鲁北支队副司令员龙书金带领部队支撑困局,在一次作战中负伤。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杨忠离开曹五旅回到我军,担任鲁北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面临严重局势,杨忠不畏难,不退缩,决心重新调整部署,扭转困难局势。他与龙书金计议:必须首先整编军队,组成铁的拳头,加强思想教育,迎接更残酷的斗争,打开鲁北的新局面。
1940年5月1日,在杨忠的领导下,在德平边境的莲花池、赵家进行整军。从乐陵、商河、德平边境的津蒲支队抽调了三个连,从陵县十八团调了三个连,从乐陵县大队调了一个连,加上鲁北支队的一、二、三大队全部,共计12个连队,组成了新的鲁北支队。这支部队在杨忠的领导下,坚持开展了鲁北大地的抗日斗争。
整军以后的第五天,杨忠主持召开了鲁北支队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大会选出杨忠、龙书金等13位同志为中共鲁北支队委员会委员,杨忠任书记。他在代表大会上做了“肩负起党和历史赋予的开展鲁北抗日游击战争,创建鲁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的报告。他情绪激昂,慷慨陈词,号召部队共产党员和八路军战士,要为鲁北抗战血洒疆场,肝脑涂地!要把我党的红旗插上黄河岸!插上鹊山之巅!
杨忠十分注意开展群众工作。自北支队党代表大会期间,微风细雨下了三天三夜。久旱不雨的鲁北大地普降甘霖,喜坏了边区军民。会后,杨忠立即率领全军,助民春耕春种三日。
之后,杨忠命令二营向齐河、济阳、临邑结合部的徒骇河前进;支队部带一营、三营从临邑东部、商河西部向南发展,从东、西两面开展齐(河)、济(阳)、临(邑)、商(河)边境的工作,待青纱帐起,再向东发展,力争尽快地越过徒骇河,把红旗插上黄河岸。
杨忠是一个有魄力,有胆略,工作泼辣,忠心耿耿,文武双全,军政兼优,能够开创事业,打开局面的党的好干部。尤其是他的作战勇敢、沉着刚毅,亲临战场、身先士卒的英勇气概,对部队有强烈的感染力。一次,我军集结在马腰务过春节,日寇大举向我军奔袭,并出动飞机轰炸。炸弹投在了我司令部驻地,炸塌了房顶。杨忠仍然沉着地拂去落在桌子上的尘土,亲笔起草了给部队的命令,让通信员送出之后,才和龙书金离开司令部。干部战士们看到首长们这种勇敢善战的精神,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杨忠以身示范,给鲁北的部队带出了很好的战斗作风。只要干部战士和他在一起工作就会充满信心,就是遇到强大的敌人也不恐慌。他对部队管理严格,十分注意克服和纠正一些队伍中的游击习气,使之成为有严格组织纪律的人民军队。
1941年2月,冀鲁边区划归山东分局领导。津南支队与鲁北支队合并为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兼管冀鲁边军区。旅长兼司令邢仁甫(后叛变),政委周贯五,杨忠任政治部主任。 在我党的领导下,黄河以北广大地区建立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在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清河抗日根据地。两个根据地虽然相距不远,但中间既有黄河隔断,又有日寇、顽军盘踞在惠民的梗阻,不能汇合在一起。中共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指挥部决定,以军事行动打通两个根据地的联系。遵照这一指示,冀鲁边军区一共发功了三次大规模的南下进军。首次是1941年2月19日,我十六团团长陈德率部执行“打通”任务,进军到德平孔家镇、徐家一带,遭日伪步骑兵3000余众,汽车50辆、坦克3辆的重兵截击,我军苦战10小时,黄昏突围,第一次“打通”失利;3月初,政委周贯五亲率十六团执行第二次“打通”任务,在商河城东南、徙骇河北岸之贾桥、武集、三复社、兴隆镇一带,遭遇日伪万余人的大军堵截,我军被迫应战,激战数日,炮声远及数十里,我军消耗甚大,第二次“打通”仍未成功。
杨忠率旅政治部机关、宣传大队、十七团的一营、三营执行第三次“打通”任务。虽然已有两次南进失利的挫折,但杨忠无惧无畏,于7月20日率部出发,沿途大造抗战声势,宣传和发动群众,帮助群众生产,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消灭了一些零星的敌人,我军所到之处都深得群众的拥护。沿途广大人民群众一致反映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才是真正抗日的人民军队。
9月3日,我军深入敌人腹地,进驻到惠民境内徒骇河畔的夹河一带,杨忠、龙书金与政治部机关、一营驻在夹河村;团政委曾旭清带三营驻在陈、牛等村庄。在沿途进军中,杨忠通过电台不断向周贯五政委、黄骅副旅长报告,周、黄则带领部队在商河的龙桑寺活动,以策应第三次“打通”。
这时,我军已挺进到惠民腹地,再前进一步,就可以经老君堂过黄河与南岸的清河军区接头了,胜利打通即可实现。日军对于我军的大胆突破十分惊恐,倘我两块根据地得以接合,这里的日寇就会受到很大威胁。因而敌人集结了中山、松井、山崎、石川、相庭、西尾等六路“讨伐队”,计2000余人,汽车5辆,迫击炮20余门,尾随我军,采取包围形势,逐步压缩包围圈,9月4日上午,突然向我军发起猛烈袭击。
9月初的天气还是很热的。早晨杨忠邀集龙书金团长和一些干部同他一边吃早饭,一边谈论着胜利进军的情况。用不了多久,“打通”的任务就可以实现了,杨忠十分高兴。饭后,杨忠招呼一些干部和他一起到徒骇河里去洗澡。不料侦察员跑来报告:发现敌人!杨忠、龙书金等同志立即返回驻地,当他们奔上徒骇河岸时,东边围上来的数百名敌人已经逼近,战斗打响了。敌人来势凶猛,我军向村北撤退。在夹河村北道旁的一棵大树下,杨忠向正在奔走的龙书金和其他几名干部招手,要他们到身边做紧急磋商。龙书金等几名干部向他身边走去,还未来得及研究,一阵枪弹袭来,龙团长双腿负伤,杨忠立即让通信员扶他上马,并护送他往西撤退,杨忠也跨上马往西奔去,要赶到陈、牛庄去与三营的同志们汇合。陈、牛庄这边的战斗也同时打响了,曾旭清政委派通信员给杨忠送信,接着带部队撤出了村子,不幸的是,送信的通信员在途中牺牲了。杨忠赶到陈、牛庄时,部队已经撤出去了。
许多战士在豆子地里奔跑,敌人的机枪火力疯狂地封锁了我军的退路,不少同志陆续倒下去,我机枪手也牺牲了。在这紧要关头,日本友人小岛突然抢过机枪向敌人猛烈开火(他原是日军的机枪射手)一阵猛扫,把敌人的火力暂时压了下去,这时许多战士冲出去了,小岛也冲出去了,但那位朝鲜友人徐文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却壮烈牺牲了。
杨忠不知我三营撤出了阵地,当他赶到村边时,见村里已住满了鬼子兵。敌人发现了我军,立即向我狂轰猛扫,杨忠一声高喊:“快走!”他一抖马缰,带着一些战士向西南冲去。冲过周家,越过李家村南口时,被埋伏在那里的鬼子机枪打下马来,他负了重伤,挣扎着向一片豆子地里爬……。下午,枪声停止了,老百姓惦记着我军的安全,李家村的李振荣、李九来等四个农民在豆子地里发现了杨忠的遗体,从他身上的遗物(一块怀表、一枚印章)辨认出殉难者就是杨司令。他们十分崇敬这位抗日的英雄,便在路边挖了一个坑,埋葬了烈士的遗骸,并筑起了一个坟头,每逢清明佳节,都要去扫墓添土。
三次“打通”的任务未能实现,但我党对于打通两块根据地的决心坚定不移,总结了历次失利的教训,改变了进军的路线,在夹河战斗后的第18天(9月22日),我十六团一营、三营改由敌人兵力薄弱的无棣县境沿海边向东南行进,辗转迂回,沿沾化以北进入利津境内,行军1863华里,经大小战斗九次,9月下旬,终于在利津东北部与清河部队会师,完成了两个地区的联接任务。
1941年10月13日,一一五师政治部发出电报,向总政报告夹河战斗情况。电文说:“二纵队到冀鲁边区,他(指杨忠,编者注)即任司令,辗转鲁北,坚持鲁北反扫荡战争,他在战士和群众中具有高度的威望,对鲁北根据地之创造,建树了无数的功勋。”……
为了缅怀先烈,1946年6月,我惠、济、商三边县委、县政府,在淄角村南建立了烈士陵园,为开辟惠民等广大地区而壮烈牺牲的烈士们举行了隆重安葬仪式。并为杨忠、杜杰等烈士立碑题词。在杨忠烈士的墓碑上镌以“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1946年12月20日,渤海行署决定把三边县改为“杨忠县”,以彰烈士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