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满清八旗由什么姓氏掌握?旗主又是如何更迭的?

更新时间:2022-04-01 23:44:06点击: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重要组织制度,其最早起源于满洲的狩猎活动中,是当时的满洲人为了在狩猎时方便指挥,以牛录为单位,用旗帜颜色作为引导而产生的一种组织形式。

而伴随着努尔哈赤的崛起,八旗制度也正式出现,不过,最早的八旗制度,与后来的大不一样。

而在之后,努尔哈赤对八旗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包括在后来的皇太极时期,八旗制度同样不断演变,直到康熙初年,完整的八旗制度才算最终确定下来。

但不管是如何演变,有一点没有更改,那就是八旗始终掌握在爱新觉罗氏的手里,更准确地说,是掌握在努尔哈赤子侄后代的手中。

那么,八旗的旗主是如何更迭的呢?这就要从努尔哈赤创立八旗的时候说起了。

努尔哈赤时代的八旗演变

公元1584年,努尔哈赤以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就在这一年,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

不过,当时并没有八旗,而是只有一旗。

此旗为努尔哈赤直接统领,以黑旗为帜,麾下人马也并不是很多,大多是努尔哈赤的亲戚,比如弟弟舒尔哈齐,以及安费扬古父子等人。

之后,随着努尔哈赤带领部众不断南征北讨,同时也不断收编满洲各部,到了公元1589年时,建州三卫被其统一,这样一来,隶属努尔哈赤的人马也就越来越多。

人多了,努尔哈赤一个人管不过来,就需要找一个人替他分担,因此,努尔哈赤就又设立了红旗。

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八旗从一旗变成了两旗。

那么这两旗的旗主都是谁呢?原本黑旗是由努尔哈赤亲自统领,如今他把黑旗交给了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他本人则统领新建的红旗。

不过,这个时候的黑、红两旗,并没有固定的人数,努尔哈赤也就是大致进行了分配,他和弟弟这两个旗主,统领人数基本相等,所以实力也基本均衡。

但在这期间,黑、红两旗的颜色发生过变动,具体变动内容为黑旗改为蓝旗,红旗改为了黄旗。

改动的原因有很多说法,一说是黑色旗帜在夜间行军时不容易辨认,另一说是努尔哈赤找高人指点,黄色代表皇帝,但不管是什么说法,总之最终黑、红两旗改为了蓝、黄两旗。

其中,蓝旗为舒尔哈齐统领,黄旗则由努尔哈赤统领。

到了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收编了海西女真的哈达部,其麾下的人马再次为之大幅度增加,因此,为了便于管理,努尔哈赤首次对各旗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与重建。

首先,他明确了牛录组织的人数,规定一牛录为300人,而5牛录则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这一固山就是一旗。

并且,制定了各组织结构的首领名称,其中,牛录首领称为“牛录额真”,甲喇首领为“甲喇额真”,固山首领则为“固山额真”。

“固山”为满语,其汉语的意思就是“旗”,因此,“固山额真”即我们所说的旗主。

而通过努尔哈赤的整顿,一个旗主麾下,统领有25牛录,也就是7500人,这就是当时一个旗主的标准配置。

但实际上,这个配置也不是完全固定的,一个旗主麾下牛录的多与少,在后期是属于动态的,有些甚至远超25牛录,有些则低于25牛录。

所以,努尔哈赤当时制定的只是一个样板,是一个基本标准。

在制定完各种标准后,努尔哈赤把收服的哈达部,编成了一旗,并交给了自己的长子褚英统领,而褚英统领的这一旗,努尔哈赤将旗色定为了白色。

因此,之前的二旗已经演变成了三旗,旗主分别是黄旗为努尔哈赤本人,蓝旗为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白旗为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

不过,在三旗确定后不久,蓝旗旗主舒尔哈齐却出了点问题。

什么问题呢?说白了就是舒尔哈齐的日益增长的野心,让他和兄长努尔哈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其实这种矛盾在很早前就存在,只不过当时努尔哈赤出于事业初创阶段,对弟弟的动向不是特别关注,因此就埋下了隐患。

在此之后,随着建州女真的势力增强,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两人,成为了建州女真最高首领,当时人们称他们为“二酋”。

但就是在那个时候,舒尔哈齐对自己屈尊于兄长之下的状态越发感到不满,并且,在他前去明朝朝廷进贡时,他的这种情绪被明朝利用,不断授予他高官厚禄和金银珠宝,试图借助他与兄长的矛盾,来挑拨和离间他和努尔哈赤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舒尔哈齐逐渐将明朝视为自己的后台,而当时明朝边将李成梁更是利用这个机会,让自己的儿子娶了舒尔哈齐的女儿为妾,更进一步拉近了双方的关系。

由此,舒尔哈齐的底气更足,而他也开始公然挑战努尔哈赤的权威,经常在公开会议上,因意见不合与努尔哈赤进行争论,时间一长,双方的关系日趋破裂,矛盾也越来越大。

而作为努尔哈赤来说,自然不允许有人挑战自己的权威,看到弟弟越来越张狂,努尔哈赤最终决定,要除掉弟弟舒尔哈齐。

公元1609年,舒尔哈齐在与兄长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后,愤然离开,计划自立为王,努尔哈赤在劝阻无效后,果断采取了强硬措施,处死了舒尔哈齐的两个儿子,又将舒尔哈齐本人囚禁至死。

舒尔哈齐这一死,他的蓝旗自然要重新分配,经过权衡,努尔哈赤最终决定,将蓝旗一分为二,其中一半仍归蓝旗管理,旗主定为舒尔哈齐的另一个儿子阿敏。

另一半,则新建一旗,旗色为之前暂时不用的红旗,旗主定为努尔哈赤的嫡次子代善。

截止到此时,三旗已经变为四旗,旗主分别是:黄旗努尔哈赤,白旗褚英,蓝旗阿敏,红旗则是代善。

而在不久后的公元1613年,努尔哈赤的长子,也就是白旗的旗主褚英,凭借多年的战功,被努尔哈赤立为了继承人,但由于褚英生性残暴,加上根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引起了多人的不满,因此,努尔哈赤的几个子侄联合起来,开始了对褚英的弹劾。

最终,褚英被孤立,而努尔哈赤面对几个子侄和重臣的联名上书,经过权衡后,将褚英剥夺爵位幽禁了起来。

褚英一出事,白旗就发生了变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成为了白旗旗主,同时,努尔哈赤又把白旗中的一小部分拨给了褚英的儿子杜度,让杜度协助皇太极共同管理白旗。

到了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除叶赫部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其麾下的人马也较之前期壮大的不少,并且,当时蒙古部落也有多个前来归附,更让努尔哈赤势力为之增涨。

据史料记载,当时努尔哈赤的麾下,仅军队人数,就达到了六万多人。

同样是为了便于管理,努尔哈赤再次对当前的四旗进行的整编,这次整编,直接将四旗扩充到了八旗。

其中,黄旗拆分为正黄、镶黄二旗,由努尔哈赤本人统领;

白旗拆分为正白、镶白二旗,正白旗旗主为皇太极,镶白旗旗主为杜度;

红旗则分为了正红和镶红,其中,正红旗旗主为代善,镶红旗旗主为代善的儿子岳托;

蓝旗同样也分为了正蓝和镶蓝,镶蓝旗旗主是阿敏,正蓝旗旗主则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

并且,努尔哈赤又对八旗的旗帜进行了修改,八旗中的四正旗,旗帜为了纯色的四方形,而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其中,镶红旗为白边,镶白、蓝黄三旗为白边。

至此,八旗算是真正建立并完整起来,并成为了贯穿清朝历史的一个特殊制度。

皇太极时代的八旗演变

八旗制度完善之后,努尔哈赤投身到创业之中,期间八旗各旗主并未改变,直到努尔哈赤临终前,他又一次对各旗进行了一个调整。

如何调整呢?他将自己掌管的正黄、镶黄两旗,分别交给了第十五子多铎和第十二子阿济格,但分完之后,考虑到没有留给他们二人的同母兄弟多尔衮遗产,就计划将镶白旗交给多尔衮。

前文说过,镶白旗的旗主为努尔哈赤的孙子杜度,既然让多尔衮接手镶白旗,那么杜度怎么安排呢?努尔哈赤经过权衡,盯上了自己的嫡次子代善。

代善当时是正红旗旗主,而镶红旗则是由代善的儿子岳托掌管,这就意味着,代善一家掌控了两旗,而为了平衡各个儿子之间的势力,努尔哈赤就决定把杜度调往镶红旗担任旗主,从而达到分解代善一脉权力的目的。

如果努尔哈赤的这个计划最终实施成功的话,那么多铎、阿济格以及多尔衮这一母同胞的三兄弟,将会各自掌管一旗,而他们也将成为八旗中势力最大的一派。

但是,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就在杜度卸任镶白旗,并准备接任镶红旗的时候,努尔哈赤去世了,而此时多尔衮尚未正式接任镶白旗。

也就是说,此时镶白旗旗主空缺,而代善一家,依旧掌管着正红和镶红二旗。

而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代善的支持,皇太极顺利上位,接任大汗,上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夺了多尔衮准备上任的镶白旗。

皇太极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杜度已卸任镶白旗,而多尔衮没有上任,所以镶白旗算是无主,因此,他十分干脆的把镶白旗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豪格。

而多尔衮则被皇太极赶到了镶黄旗,让他和阿济格一起统领镶黄旗。

至于杜度,则更加可怜,自此失去了旗主位置,终其一生,最高的爵位仅为多罗贝勒,这就意味着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一脉,算是彻底被皇太极踢出了旗主队列。

在料理完杜度之后,皇太极又把目光转向了多铎和阿济格,前文讲过,努尔哈赤临终前将正黄和镶黄交给了这二人,而他们二人旗下所掌握的牛录分别为:正黄领45牛录,镶黄领25牛录,合计65牛录。

这个势力,是当时八旗中最大的,皇太极本人所领的正白,也不过是25牛录。

所以,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皇太极开始整治多铎和阿济格,他借口自己是大汗,而大汗必须用黄旗为由,强行把自己的正白旗和儿子豪格的镶白旗,与多铎、阿济格的正黄和镶黄二旗对调,最终把二黄旗握在了自己手里。

强行换完之后,皇太极依旧觉得不放心,又找了个理由,撤掉了阿济格的正白旗旗主之位,改为多尔衮担任。

为什么皇太极会让多尔衮接任呢?其实这也是当时他的一种策略,前文讲到,多尔衮没能接任镶白旗旗主吗?皇太极这么一操作,既让多尔衮承了他的情,又离间了多尔衮与阿济格的兄弟关系,可谓是一举两得。

操作完这些之后,皇太极又开始整治镶蓝旗旗主阿敏和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

最先被整治的是阿敏,在天聪四年,皇太极以阿敏救援不力,导致被明军连克四城,且其“将有异志”为由,将阿敏罢官幽禁,同时夺取了阿敏的旗主之位,改为阿敏的弟弟济尔哈朗担任。

之后就是莽古尔泰,莽古尔泰的旗主之位被夺,某种程度上是他自找的,在天聪九年,莽古尔泰意图谋反,事败之后,遭到了皇太极的夺旗。

其实,阿敏和莽古尔泰的被夺旗,也是清朝初期朝堂上斗争的必然结果,皇太极登上大汗之位,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力,必然会对不属于自己的势力下手,所以,阿敏和莽古尔泰就成了牺牲品。

而莽古尔泰被夺旗后,皇太极将自己统领的正黄旗与莽古尔泰的正蓝旗进行了混编,混编之后,又将儿子豪格统领的镶黄旗收回,安排豪格统领新的正蓝旗,自己则统领正黄、镶黄二旗。

之后,皇太极把自己的旗籍,落户到了镶黄旗,自此,镶黄旗成为了清朝皇帝直接统领,且地位最高的一旗,这个惯例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料理完这些,皇太极在之后经常会时不时的小幅度的整治下多铎的正白旗,比如在崇德四年,皇太极就以多铎出征不利为由,将他的正白旗削去了三分之一。

既然要整治多铎,皇太极自然也没忘记多尔衮,在其临终前,又一次对正白旗和镶白旗进行大混编,把两旗的牛录打乱平分,并将多尔衮和多铎的旗主之位对调。

经过这一系列折腾,到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当时的八旗分为了三大派,实力最强的一派,为皇太极两黄旗和儿子豪格的正蓝旗,这三旗共统领117个牛录。

稍微次点的是多铎和多尔衮所统领的镶白和正白二旗,共统领98个牛录,最次的为代善家族统领的两红旗以及济尔哈朗统领的镶蓝旗,三旗合计统领96个牛录。

这三大派中,皇太极本人和儿子豪格自不用说,而代善一家和济尔哈朗,属于皇太极的铁杆儿,至于多尔衮,也是深受皇太极的恩惠,唯一的隐患只有多铎,但也被皇太极敲打的没脾气。

至此,以皇太极为核心的八旗终于成型,可惜,就在皇太极雄心万丈的时候,他却病死了。

多尔衮、顺治帝以及康熙时期的八旗演变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开始掌权,在他掌权期间,对八旗进行了两次整编。

第一次整编,主要是针对多铎,多尔衮将多铎麾下的牛录收回了15个,第二次改编,则是因为豪格在与多尔衮争夺继位问题时败北,给了多尔衮打击豪格势力大大好机会。

原本豪格掌握正蓝旗,但在他失势后,遭到了多尔衮的连番打击,本人被下狱,正蓝旗也被多尔衮夺走。

之后,多尔衮将正蓝旗与自己的正白旗进行了大混编,改成了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并全部归自己统领。

而原先被多铎掌握的镶白旗,则改为正蓝旗,交给了多铎的儿子多尼统领。

同时在这期间,两红旗也有所变动,当时代善已死,而他的儿子岳托死的更早,就连接任岳托的硕托也在数年前被处死,所以,两红旗的旗主都换了人。

其中,正红旗旗主为代善的第七子满达海担任,镶红旗旗主则是代善的曾孙罗科铎(岳托之孙)担任。

而到了公元1650年,多尔衮意外去世,顺治皇帝得以亲政,不久之后,朝堂上便掀起了清算多尔衮的浪潮,借助这个机会,顺治皇帝将多尔衮的正白旗据为己有,如此一来,顺治皇帝就统领了正黄、镶黄和正白三旗。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正黄、镶黄和正白三旗成为了“上三旗”,其余各旗则成了“下五旗”。

至于镶白旗,顺治帝则将其交给了自己的侄子,也就是豪格的儿子统领,其他四旗的旗主基本不变,要么是本人,要么是本人的后裔担任。

等到了康熙继位后,为了巩固皇权,康熙皇帝对下五旗进行细分,每一旗分为大小旗主,大旗主由之前旗主的后裔担任,小旗主则由康熙的儿子们担任。

这样一来,下五旗的权力就被进一步压缩,而这种方式,在雍正继位后继续执行,并且雍正通过分封,把下五旗的每一旗,又分为“外佐领”(佐领即牛录)和“内佐领”,其中,外佐领由皇帝直接掌控,而诸王贝勒仅掌控内佐领。

由此,八旗的大部分权力,皆被收到了皇帝手中,此政策一直被沿用下去,到了乾隆时期,八旗的旗主已经成了只有虚名、但无实权的人,除了地位崇高,享受国家供养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权力。

通过这种方式,清朝的统治者一步步把八旗最终握在了自己手里。

综上即是清朝八旗的更迭演变历程,八旗制度创立于努尔哈赤时期,但经过数代人的演变,后来的八旗已经完全与努尔哈赤时期大不相同,不过,有一点没有改变,那就是担任旗主的人,均是努尔哈赤和弟弟舒尔哈齐的后裔,也就是姓爱新觉罗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