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血洒常德的黄埔三期学生柴意新

更新时间:2024-06-05 11:30:02点击:

柴意新(1906—1943),字泽高,号若愚,出生于四川南充县建兴镇。他在合川中学求学期间,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立志投身于救救民的伟大事业。1925年毕业后,他毅然南下广东,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不久后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从军校毕业后,柴意新被分配到国军第五十一师,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他凭借出色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历任连、营长等职,并在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五期深造后,升任第七十四军副参谋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柴意新积极投身到抗击日军的战斗中,先后参与了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武汉大会战和鄂西会战等重要战役。1942年,他担任陆军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七师第一六九团上校团长,在鄂西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军长施中诚的高度赞赏。

1943年,常德会战爆发,常德作为湘西的重要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柴意新率团投入常德保卫战,他亲自率领连以上骨干实地勘察地形,部署所部在常德城外德山、芷湾一带修筑工事,准备迎击日军的进攻。

面对日军的重重包围和猛烈进攻,柴意新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率领部队在德山和芷湾等地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尽管敌我力量悬殊,但他始终鼓舞着全团官兵的士气,据险扼守,拼力奋战。在芷湾战斗中,他更是巧妙地利用轻、重机枪和手榴弹等武器,成功地击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

然而,随着战斗的激烈进行,常德城内的守军伤亡惨重,五十七师官兵伤亡达95%,重武器90%被毁。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柴意新仍然毫不退缩,他激励战士们:“只要还有一个人,还剩一口气,都要与敌人继续战斗!”他率领部队与日寇展开白刃格斗,直至弹尽粮绝,仍然坚守阵地,宁死不屈。

最终,在12月1日,柴意新率领伤残人员退守城西南一角。尽管援军已经赶到,但日军仍然集中大批兵力向柴意新团阵地发起密集冲锋。柴意新亲自带头抗击敌人,一天之内打退了敌人五次强攻。然而,在战至2日下午时,全团仅剩十二个人,但他们仍然毫无惧色,各据要点,继续顽强战斗。

当常德城破之际,巷战更加惨烈。柴意新率领残余部队依托残垣断壁拼死抗击日军,直到最后一人。在战至深夜时,援军仍未到来,而守军已经伤亡殆尽。在此危急关头,柴意新主动承担起掩护师长突围的重任,他率领炮兵团所余二百多人坚守城防,牵制敌人并掩护伤员撤退。最终,他在与敌人的肉搏拼刺中英勇牺牲,为抗战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柴意新在常德保卫战中的英勇表现得到了国民政府的高度认可。他临危受命,明知战死,却仍然忠勇可嘉。战后,国民政府在重庆为柴意新将军召开了追悼大会,并在1944年9月8日明令追赠他为陆军中将,以表彰其抗战功绩。柴意新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战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