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红三十三军政委杨克明的英雄事迹(二)

更新时间:2021-07-14 22:47:36点击:

红三十三军政委杨克明的英雄事迹(一)

  三

一九三○年冬,杨克明到营山农村继续斗争,他化装成一个生意人,人称“杨布客”,出没于营山安化场,和当地一个姓王的商人搞熟了,和他合股,并住在他家,秘密发动群众,组织农协会,开展抗捐抗税斗争。组织一些农协会骨干,偷袭了在丰豆铺的团防局,打死团丁数人,反动团总惊慌失措,慌忙逃命。同时,他还发动农协会员打击了安化场两个地主老财。这些斗争,激励着贫苦农民,他们纷纷参加农协会。安化周围的绿水、安固、双河、消水、柏林、骆市等村镇农协会相继建立,革命烽火越烧越旺。这些活动,引起敌人对杨克明的注意,下令通缉他。在群众的掩护下,杨克明转移到梁山一带斗争。一九三一年夏,杨克明任开江广福乡支部监委,开始组建川东游击军第二支队。

一九三二年夏,省委决定将梁山中心县委改为梁(山)、达(县)中心县委,调杨克明任书记,王维舟、蒋群麟等为委员,旋将办事机关迁达县蒲家场。梁达中心县委主要领导宣汉、万源、开江、梁山等县的工作杨克明主要活动于蒲家、碑庙、北山、罗江、明月、王家、尹塘、清溪、宣汉区域等地;龚堪廉、赵明恩等家是他联络开展工作的据点。

这期间,杨克明着重抓了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工作,健全各县委领导机构,充实领导班子,发展党员,加强党的组织纪律,增强党的战斗力。经他的努力,达县很快建立了由他兼书记的党的特别支部,宣汉等地党的组织也相继恢复建立起来。这些组织成了农村革命活动的坚强堡垒,为日后迅猛发展起来的川东游击武装打下了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同时,杨克明还非常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在中心县委机关,有《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马列著作,供党员、干部学习,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为了提高基层支部组织和党员的马列主义水平,杨克明自编自刻了油印秘密刊物——《战鼓》,作为中心县委的机关刊物,宣传共产主义,及时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川东游击军的斗争,揭露军阀豪绅的罪恶。这些刊物,还通过地下交通传递、散发到各县公众场所,以教育群众,团结群众,鼓舞革命斗志,震慑、打击敌人。

一九三二年十月革命纪念日,梁达中心县委在蒲家场召开了庆祝大会,建立了反帝拥苏大同盟,积极发展盟员。杨克明在会上介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成就。中心县委所属各县也相继活动,普遍宣传反对帝国主义,拥护苏俄,在党员群众和游击战士中扩大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使广大群众认识帝国主义的腐朽和必然灭亡的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特别注意把反帝拥苏与巩固扩大根据地,消灭封建军阀等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农民武装斗争向前推进。反帝拥苏同盟的多数成员都先后参加了党团组织,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游击军活动的骨干力量。

为了培养革命骨干,适应游击区迅速发展对党的领导和干部的需要,中心县委还在赵家山、关帝庙、以办学生补习班为名,举办党员训练班,为农村工作培训了一批骨干。同时,宣汉、达县、万源、城口等县农村,在中心县委的组织部署下,普遍整顿和建立健全了工会、农会组织,每个农会还建立有赤卫军、游击队、儿童团、妇女会,并对他们进行革命教育,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打击军阀豪绅,开展普遍性的抗捐抗租和抗丁斗争。这些工作,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川东游击军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红四方面军入川,迅速解放宣汉、达县起了重要作用。

一九三二年底,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通江的消息传来,极大地鼓舞了川东游击军和根据地的革命群众。在这种情况下,中心县委遵照省委指示,动员一切力量,大力发展群众组织,猛烈发展游击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巩固扩大根据地,配合红四方面军胜利行动,完成宣(汉)、达(县)战役的部署。梁达中心县委和川东军委为使红四方面军取得宣达战役的胜利,积极采取措施,配合行动作战。杨克明亲率川东游击军第三支队三百余人枪在老君塘、蒲家场、罗江口、碑牌河一带设伏,袭击敌人。

一九三三年十月十七日,红军在通江土地堡发起宣达战役,杨克明和王维舟根据敌人的兵力部署和游击军的分布情况,将川东游击军组成三线截击敌人。杨克明具体负责指挥以三支队为主的西线游击队,派一部分人打入刘存厚的兵工厂,党员罗汉同志还当上武器仓库保管员,巧妙地用十几匹驮马将大量军用物资运到游击队,为红军攻占宣汉、达县作出了贡献。

由李元儒、李中权率领的西线游击队主力在碑牌河召开几千人的群众大会,宣布成立碑庙区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并在蒲家击溃刘存厚数百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并首先与红四方面军八十八师二六三团在蒲家关庙会师。红军攻克达县城后,梁达中心县委发动数万民工,将刘存厚在达县的兵工厂、造币厂及人武部机器运往通江,铸造了各种武器和苏维埃的钱币,为革命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川东游击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杨克明在达县的几个乡里几天内就组织了几千人参加游击队,整个川东地区不到十天,武装起来的游击队达三万余人。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将川东游击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日,红三十三军成立,王维舟任军长,杨克明任政委。不久,他以原梁达中心县委书记的身份,会同川陕省委派来的张琴秋等人,研究如何坚持川东游击区的革命工作,帮助建立了绥定道委,归川陕省委领导,主要负责领导该地区的革命斗争,为巩固发展川陕苏区做出了贡献。

一九三四年四月,在反“六路围攻”作战中,红三十三军在万源罗文坝、长坝一带担任万源方向涌泉寺的防御任务。由于张国焘不顾事实,诬说杨克明指挥作战不力,把他从火线上撤下来。杨克明含着眼泪对当时曾在一起作战的魏传统说:“尽管我此去凶多吉少,但我还是为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战斗结束后,杨克明被张国焘撤去红三十三军政委职务,调任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内务部干事,不久,任补充师政委和独立师师长。

一九三六年一月,红三十三军与红五军团合编为红五军,董振堂任军长,杨克明任军政治主任。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以后,红五军、九军、三十军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地区,与敌人马步芳、马步青骑兵展开恶战。西路军在没有根据地,没有补给,不熟悉当地情况的恶劣条件下,经月余奋战,进占山丹、永昌地区,虽歼敌二万六千余人,自身亦受到很大的伤亡。

一九三七年元旦拂晓,董振堂、杨克明率领红五军四十四团(辖三个连)、四十五团和总部特务团三个连以及骑兵团(辖三个连)三千余人,离临泽,一举攻占甘肃高台县城,高台守敌保安团、民团武装一千四百余人全部投降,一部分还接受了红军的改编,并手擒伪县长及县政府官吏。此时,五军一部和九师、三十军分驻于临泽县城东南之沙河堡、倪家营子等地,高台我军与主力相距较远。进占高台后,杨克明加紧进行政治宣传工作,发动战士在大街小巷写上“打倒帝国主义”、“打倒马步芳”、“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抗日”等等标语;发动群众,在县城文庙广场召开斗争大会,斗争大恶霸地主王天佑、卢怀植和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王兆德。杨克明在会上发言,号召群众起来闹革命,支援红军。会后,打开粮仓分粮食给群众,紧接着帮助成立了抗日人民政府,以当地人许青年为主席,组织贫协委员会。正当我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庆祝高台解放的时候,马彪、马步青、韩起禄等乘我高台守军力量薄弱,且与主力配合困难之机,纠集五个骑兵旅、两个步兵旅及炮兵团、民团两万余人,蜂拥而来,以一部钳制临泽地区我军主力,切断我支援高台的通道;以大部兵力,对高台县城进行层层包围。

一月二十日,敌以约五个旅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对高台发起攻击。面对凶恶残毒的敌人,杨克明董振堂镇静自若,认真组织防守,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研究对付敌人骑兵的作战方法。五军指挥员依托墙外工事阻击敌人骑兵。我与敌在城外激战七昼夜,在和占绝对优势和拥有精良武器的敌人的激战中,伤亡较大,弹药消耗严重,得不到一点补给,我被迫退入城内坚守。

二十日,敌全力攻城,城下人喊马嘶,尘土漫天,天上,敌机盘旋俯冲,城内火光冲天。在这空前的恶战中,杨克明一面指挥作战,一面在作战间隙抓紧做宣传鼓动工作,鼓励战士们英勇杀敌。城墙在敌人的猛烈炮火轰击下坍塌了,我军在城墙缺口逐一和敌人展开争夺战。五军指战员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浴血奋战,以一当十当百的苦战着。军部即组织机关人员、女战士、炊事员、马夫全部上城墙,每一个敌兵攀上城头,都被刺刀、大刀、梭标、砖头瓦片戳翻、砸下去,无数英勇的红军战士扭住敌人,滚下城墙,与敌同归于尽。

敌人冲进城内,五军指战员在杨克明、董振堂的指挥下,展开逐街、逐屋的争夺,刀砍石砸,拳打口咬,血战十余小时,全城陷落。杨克明、董振堂以及十三师师长叶崇林等五军将士三千余人,除少数冲出重围,绝处逢生外,大部壮烈牺牲。马步芳、马步青还惨无人道地将杨克明、董振堂、叶崇林等同志的头割下来,悬首示众,不让收尸。解放后,为纪念高台死难的红军烈士,当地政府修葺了红军烈士纪念馆,还专门为杨克明、董振堂等修了纪念碑,以缅怀革命先烈,教育后代。几十年后,当年任红三十三军师长的王波同志,专程到高台烈士纪念馆,痛悼忠魂,写下了《哭高台》:“河西走廊寻故人,昔日红军你处寻。一片黄沙埋铁骨,高台陵寝哭忠魂”。

杨克明烈士为共产主义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将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新人,激发人民群众为四化建设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