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于伯显烈士传略

更新时间:2022-12-03 11:30:53点击:

于伯显烈士传略

栾保爽

于伯显,原名于希曾,化名李达。1905年12月生于招远县金岭镇中村村的一户小康家庭。他8岁入私塾,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就学, 1930年冬因家庭经济状况突变,被迫辍学。他性格内向而中强,为人诚恳,作风朴实,平易近人,谦虚好学,善于钻研,对人处事富有正义感。 1931年他在招远县竹林寺高等小学任教员,翌年,转入招远县中学任教。1934年应聘于山东省长山县中学任教务主任。 1937年冬,他和学校进步师生参加了长山,桓台,临淄三县交界处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 1938年4月5日,随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七、八支队东进胶东,同年7月,转入胶东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三军政治部联合出版社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胶东《大众报》社电台台长,1 942年11月1 6日牺牲于牙前县。

1930年冬,于伯显在天津北洋大学肄业。翌年,返籍从事教育工作。 1934年,他与天津北洋大学同学,长山县中学校长马耀南见面,并应马校长的聘请,到长山中学任教务主任。二人志同道合,心心相印,都愿为“教育救国”贡献一切。当时,国政日非,国民党反动当局,对内“围剿”工农红军,对外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九·一八”国耻未雪,华北危机又迫在眉睫, “何梅协定”字迹未干,卢沟桥烽火又起,平津沦陷,京沪失守,国家危在旦夕。这一切,使于伯显“教育救国”的愿望化为泡影。他心想自己身为知识分子,虽有报国之心,却无救国之术,因而终日忧心忡忡,寝食不安。马耀南见他情绪低落,便开导他说: “国难当头,岂能心灰意冷,热血男儿应当脱去长衫,投身子抗日洪流,共赴国难,才是正理。

我们要和进步师生多做些抗日救亡的工作。”并推荐了一些革命书籍给他看,使他对时局的认识和政治见解有了很大提高。从此,于伯显精神振奋。他同进步师生组织了一个抗日讲演队,自编话剧《铁血青年上前线》和《联合起来为救国而奋斗》等,发动学生到集市,街头,田间进行抗日宣传,颇受广大群众和师生的欢迎。同年,德州失守后,山东省国民党教育厅长何思源下了“中等以上学校一律南迁”的命令。于伯显为准备奔赴抗日战场,动员其妻杨金芬携子返籍,自己留校和进步师生坚持上课,拒不南迁。此时,他还参加了“抗日武装骨干训练班”,聆听了廖容标老师所作的“如何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报告”,学习游击战“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迫”的十六字诀,以及在敌后如何发动农民,向农民宣传抗日的道理,扩大抗日武装。通过在训练班中的短期学习,他的思想觉悟有了更大的提高,被发展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同年11月下旬训练班结业后,他和进步师生积极投入抗日宣传活动中去,为武装起义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1937年12月20日晚,日本侵略军偷渡门台子黄河渡口,企图横断胶济路进攻济南。 22日,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携资带眷同其大小官僚弃城南逃,局势更加严重。 25日,日机轰炸长山中学,于伯显即随校长马耀南拉起了“长山县保安大队”。 12月27日,长山中学语文教师姚仲明和军事教员廖容标在长山太平庄汇集抗日武装力量到黑铁山宣布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长山县保安大队也加入了这支抗日武装。马耀南任该部行动委员会主任,于伯显在行动委员会做宣传工作。这时,日本侵略军也分路渡过黄河,侵占济南,周村,长山等地也沦入敌手。

1938年1月8日,这支起义部队夜袭长山县城,消灭伪组织“维持会”的武装30余人,1月19日,设伏于小清河击沉敌汽艇一艘,击毙敌人12人(内有将佐纹军官各1名)。同年2月又在周村西部白云区三官庙与敌激战一昼夜,击毙日伪军近百人。于伯显在战斗中不畏艰险,经常深入敌后进行抗日宣传,大大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同年4月,鲁东抗日七,八支队奉命东进,支援胶东抗日救国第三军,开辟抗日根据地。于伯显闻讯向马耀南提出要求随七,八支队东征到家乡参加抗战,经领导批准后,于4月5日随马保山,韩明柱的七,八支队东进胶东。是年7月七、八支队完成任务西返昌邑瓦城时,于伯显就留在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政治部战时联合出版社,油印小报,向人民进行抗日宣传。

1938年8月1 3日,胶东《大众报》创刊后,于伯显被委任为《大众报》社电台台长,报社没有电台,他就和曾在英国轮船上当电台职员的葛次元共同设计和安装了一台收报机。同年冬,日寇以烟台为中心把侵略魔爪沿烟潍公路向东西延伸。中共胶东区党委为便于坚持长期抗战,决定将根据地从蓬,黄,掖平原地区转移到以大泽山为依托的平(度),招(远),莱(阳)、掖(县)四县接合部的山区地带。《大众报》社奉命先将机器,物资隐蔽在黄县南部山区,并随同区党委转移。

报社全体同志携电台收报机,跋山涉水穿行在胶东内地,最后到达莱阳北部的东馆村。于伯显在这种艰苦的战争环境中,行则和同志们一样身背重负,停则安机收报,这对一个高度近视的人来说确有很大困难。但更使他头痛的是,胶东孤悬敌后,僻处海隅,地理上又为敌伪顽武装分割,造成消息闭塞。这样一来,一些有益于人民抗战的国际国内新闻消息很难得到。为此只能利用自制的收报机,从国民党中央电台播发的新闻中收录,再从其反面的字句中找出正面的含义来,以正视听,借以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于伯显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领导大家正确地报道了国内外形势。

1939年9月,年轻的《大众报》社电台工作人员,在于伯显的领导下,从飞过天空的无数电波中,收到了我新华社的讯号,谛听到延安的声音,全报社为之振奋。为此得到中共胶东区党委记功和表扬。许多读者纷纷写信给报社表示祝贺。

胶东抗日力量的壮大和《大众报》社电台的真实报道,唤起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惊恐。 1939年12月,由秋山少将指挥日伪军,对我平(度)、招(远)、莱(阳),掖(县)边区根据地进行了第一次大扫荡。 1 2月8日,电台获悉敌人已经出动,正向我防地逼近,胶东区党委决定立即转移。于伯显闻变不惊,立即组织电台同志们掩埋了机器和物资,隐藏在驻地附近的狍猺山上静观敌情。 9日,夜幕降临,他们从敌人背后,向招远西南部山区突围。在这次突围战斗中,报社有30多位同志壮烈殉国。报社突围后,胶东区党委书记王文和宣传部长林一山来到报社进行慰问,并指示,“突围出来的人员迅速集合,三天之内恢复出报。”电台的同志们擦干了眼泪,掩埋了同志的尸体,把悲痛化成力量,重新架机设台继续进行战斗,不到三天,《大众报》又和群众见面了。

1940年1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并通过新华社向全国播放。区党委指示:“这部著作深刻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为确定我党政治路线和制定我党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电台要认真收录”。于伯显接到指示后,立即动员电台全体同志要昼夜不停地完成接收抄录这部光辉著作的任务。正当电台的同志们怀着庄重而又兴奋的心情,用收报机接收电文时,突然接到紧急情报,国民党投降派赵保元已经出动,正向我报社电台驻地进袭。于伯显当机立断做出三条决定: 1.继续收录新华社播发的电文。 2.非电台实需工作人员和物资立即转移。 3.联系军区党委责令军队抗击进袭顽军以便争取时间。他根据敌人行军速度,判断敌人到达电台驻地时也就是《新民主主义论》接收播发完毕的时间,加以抗击完全可完成任务安全转移。当于伯显他们抱着厚厚的新的《民主主义论》的文稿,背着收报机,怀着愉快的心情,安全转移到新的驻地时,敌人才到达原驻村南部。不久,《新民主主义论》在胶东《大众报》上全文发表。于伯显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给胶东人民争得了伟大的精神武器,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

1940年5月初,胶东《大众报》社进入招远县的香沟村,驻在地下党员刘暖家中。此地东临钟离河源头,西靠招,掖边境,南处高山,北依大钴山,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报社一面进行工作,一面进行整顿,裁减冗员,以便迎接新的斗争。不久,敌人又发起了“六·一”大扫荡,领导将妇女和病弱的同志疏散到群众家中,留下身强力壮的83人编为三个中队,一中队负责警卫,二中队是机关干部和电台,三中队是印刷工人,全部配备武器。他们和日伪军周旋了近一个月,使敌人一无所获。 7月初的一天,报社电台人员冒雨到达招远县坡石山村。于伯显和同志们为防止敌人追袭便隐藏在光山山麓中。大雨过后,太阳刚刚出山,敌人搜山部队已经逼近山前,这时,连长一声令下,排枪,手榴弹一齐向敌人开火,打得敌人猝不及防,待敌人清醒过来,电台及机关干部早已分散离开阵地。可是正在撤离时,报社编辑陈志昂被敌人击中右臂和左腿,难于行进。于伯显借家乡地理熟悉,搀扶陈志昂突出重围,并把陈安置在大河头村自己妹夫杨华文家中隐藏,由其妹认真护理。自己带领同志们,携电台转移到掖县南部的大沟山上的古庙中,继续安机收讯出报。虽然敌人到处散布“共匪全部肃清”的谣言,可是我《大众报》仍然出版,传播着国内外反法西斯战争的消息,使敌人谣言不攻自破。

1941年春,胶东《大众报》社从掖县境内迁到蓬,黄边境的艾崮山根据地的前寨村。这年8月1 3日,是《大众报》创刊三周年。胶东区党委指示报社在8月上旬建成发报台,并在《大众报》创刊三周年纪念日这天,以新华社胶东分社的名义向新华社总社发报。这是一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当时,由于战斗频繁,流动性大,加上创制电台的工具和原材料都很缺乏,建发报台困难很大。于伯显接受任务后,便召集大家研究对策,为了坚定同志们的信心,他说。(一)任务已决定,要坚决想法去完成,知难方能稳步向前(二)有领导大力支持,缺乏材料可以取于民(搜集民间材料),取于敌(到敌方购买),取于己(发挥本台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三方面解决。(三)由他和葛次元等同志组成创制发报台的领导班子。之后,他带头和同志们日夜加班,反复试验。终于克服了一切困难,将电台发报机在《大众报》创刊三周年纪念日之前制成。当日晚,以新华社胶东分社的台讯首次发报,首条消息是:“我胶东部队再次解放蓬,黄边境重镇—黄城集!”第二天新华社总社向全国转发了这条消息。报务员徐科收到这条消息后,欣喜若狂,高呼: “总社转发了我们的消息啦!”同志们闻知奔走相告,当晚举行了庆祝会。

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自己动手制成电台发报机是一件奇迹,在《大众报》创刊三周年纪念口这个电娃娃首次发报成功又是一个奇迹。这样,胶东区不仅可以听到党中央的号令,看到兄弟部队捷报,而且也可把胶东军民的英雄事迹向外界及时播发。为电台发报机的制成,于伯显和他的战友们再次受到胶东区党委的表彰。

1941年和1942年是山东抗战最艰苦的时期,胶东也不例外。敌人经常发动大规模的“拉网扫荡”,采取所谓“铁壁合围”, “分进合击”, “对角清剿”和“梳篦战术,进行袭击。由于战斗频繁,报社电台时常一日数迁。在这样艰险的环境中,为了保证信息的传播,于伯显领导着电台的同志们为收发电讯,常常露宿荒山,依山石而设电台,靠苍松而架天线。有时冒雨雪操作,雨水打湿了衣服.油布遮住机器,冬天冷风刺骨,寒气袭人,仍然坚持收报发报。后来由于敌人频繁“扫荡”和对根据地的分割封锁,《大众报》社不得不分散隐蔽进行工作。于伯显决定把电台和收发报机分别隐藏在山洞里。他们在山洞里秘密坚持工作,按时把电讯稿件交给报社编辑部。

《大众报》也由一日刊改为三日刊。总之,在反扫荡的艰苦战斗岁月里,电台收发电讯始终没有间断,保证了区党委及时地指导着胶东区军民的对敌斗争和后方建设。

敌人的“扫荡,一次又一次被我胶东军民粉碎。日本侵略军恼羞成怒。 1942年11月,敌人拼凑了两万多名日伪军,在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的指挥下,对胶东解放区进行了空前残酷的“拉网”大扫荡。敌人在陆地上用日伪军强行兜剿,沿海以军舰封锁港口,空中则有飞机侦察,扫射,轰炸,对每个村庄,山头,河流及主要路口,均用密集队形齐头并进,如饿狼般地扑向我根据地,进行烧杀、抢劫。

敌人晚上据驻要道,把山口、点火堆设网围堵,妄图把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一网打尽。《大众报》社电台被迫化整为零,分散隐藏,乘敌不备破网而出,与敌周旋,坚持工作。 11月19日,胶东《大众报》社电台工作人员,分散在牙前县北阁子村的血昔垛山区,凿山壁,砌假墙,隐于地下。敌人在围攻我马石山,制造了马石山惨案后,又掉过头来进行围剿。于伯显在出洞察看敌情时被敌弹击中,不幸牺牲,时年38岁。于伯显为革命事业贡献出了宝贵的青春,他的名字和英雄业绩留在胶东抗日战争史上,永垂后世,将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进!

(王伟 于洪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