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在挫折中追求光明——杨桂芳烈士传略

更新时间:2022-11-20 11:30:52点击:

在挫折中追求光明

——杨桂芳烈士传略

莱芜市党史办 莱芜市民政局

杨桂芳,又名杨振华,字仲馨,1910年5月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方下镇许小洼村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

杨桂芳9岁入何家官庄私塾读书,13岁考入方下高等学堂,17岁到莱芜县城武术馆学武术。由于他勤奋刻苦,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尤其精于棍术。

杨桂芳是独子,从小便受父母溺爱,但他却毫无纨绔骄矜之态、文弱书生之气。他本完全可以恃仗老人遗荫过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他胸怀大志,不安于家中的优裕生活,违拗父母对他寄予的光耀门庭的希冀,心系国家兴衰、民族安危,向往自由、追求进步。在他武校毕业就任于太平官庄小学期间,看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内心极为痛恨。经过一番深思,他意识到只有彻底推翻黑暗腐败的旧社会,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中国才有光明的前途。为使更多的人投入到民族独立、振兴的大业中,他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和周围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发动他们同地主劣绅和其它反动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揭露其横行霸道、仗势欺人、敲诈勒索、剥削压迫贫苦百姓的罪恶行径。在发动劳苦大众的同时,他还非常注意做好开明士绅的思想工作。他常邀请士绅们参加以治校为内容的座谈会。为表示对这些开明士绅的尊重,他以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态度,与他们进行开诚布公的谈心。他说:“咱们中国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是富人剥削压迫穷人的社会,只有得到大多数劳动人民的理解和支持,赶走列强,才能建立人人平等的新社会,农民才能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他还尖锐地提出:“对于那些骑在人民头上横行霸道、作威作福的老爷们,人民一定会与他们算账的。”他的一番谈话切中要害,深得人心。但顽固派却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是个不可用的教员”,不久,便以“危险人物”、“不受欢迎”为借口把他辞退了。

1928年春节后,杨桂芳经人介绍来到李家义小学任教。他不满封建社会的旧俗礼教,建议学校增设“天下大事课”(即政治课),遭到校长的拒绝和无理斥责。“天下大事课”虽然未能增设,但他还是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教育。他用大量生动的事实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官府腐败的统治,并启发同学们:“穷人一年到头下苦力,却吃不饱,穿不暖,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这到底为什么?穷人受穷,不是命该如此,而是万恶的封建社会造成的。只有天下所有劳苦大众联合起来,与封建统治阶级进行坚决斗争,推翻腐朽的反动统治,才能彻底摆脱贫苦,实现当家做主的愿望。”他的宣讲在学生中产生很大影响,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使大家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此后不久,他便组织发动群众向封建地主开展了一场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减轻了佃户们的地租和高利贷的沉重负担,提高了雇工们的劳动报酬,在群众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反动地主与学校当权者对他恨之入骨,很快以“煽动群众闹事”为由把他解聘了。

1929年秋收之后,杨桂芳到方下小学任教。不久,便与大部分进步师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师生们对他那不畏权势、爱憎分明、光明磊落的品格大为敬佩。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坚决拥护张、杨两将军逼蒋抗日的主张。他向周围不明真相的群众说道:“张、杨两将军之所以逮捕和扣押蒋介石,是因蒋介石拒不接受国共两党真诚合作、团结抗战的正确主张。共产党和平解决这一事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国共两党的合作,一致抗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他这种鲜明的态度和坚定的立场,却遭到学校当局和一些地方顽固派的仇视,又一次以“亲共嫌疑”的罪状,被开除出学校。

经历3次磨难,杨桂芳胸中怒火难抑。正当他忧郁、低沉之时,我早期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孙启明对他伸出援助之手,把他安排到柳行沟小学任教。上任后,他时时处处爱生如子,体贴关怀穷苦学生,团结同事,受到学校师生及周围群众的赞扬。他在认真教书的同时,常到柳行沟的邻近村庄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经常带领群众到官府请愿、打官司,因此,倍受群众的钦佩和爱戴。

在短短的两年中,杨桂芳虽然多次遭受挫折,但岁月的风霜并没有剥蚀他的意志,生活的艰难也没能磨掉他的棱角,种种曲折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理想,丰富了他的社会经验,使他更加刚正不阿,爱憎分明,疾恶如仇。他曾这样说过:“我一个人受欺侮是小事,千千万万老百姓受欺侮才是大事。”他渴望着一个人人平等的新社会。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中共山东省委和莱芜县党组织的领导下,杨桂芳与孙启明等准备寻找机会发动抗日武装斗争。为解决武器问题,他卖掉家里的粮食,拿出自己的薪金,凑足40块大洋,买了1支马拐子步枪,后又想方设法从亲戚家借到1支手枪。1938年1月,他加入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任三中队一排一班班长。1月下旬,四支队得到情报,大汶口与新泰之间有日军活动。经进一步侦察,了解到26日傍晚,日军将经过大汶口开向新泰城。掌握这一敌情后,四支队决定在寺岭村打一个伏击战。这是四支队自建立以来首次与日军作战,因此,支队领导极为重视,立刻召集排以上干部进行军事部署和政治动员,并组建了突击队,杨桂芳名列其中。寺岭村是敌人必经之地,地势较高,周围平坦。26日晨,我军开赴寺岭村,埋伏在路旁等待着敌人的到来。下午4时,日军进入伏击圈,“打!”随着一声令下,突击队员们居高临下,一齐向日军射击。日军突然遭到攻击,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慌忙组织反击。战斗中,杨桂芳面对凶恶的日军,两眼喷射着仇恨的火焰,紧握着步枪像猛虎捕食一般冲在前面。当他借着手榴弹爆炸的烟雾冲向敌群时,不幸被敌人的机枪击中腹部,连中7弹,倒在了血泊之中。就这样,杨桂芳成为四支队建立后为国捐躯的第一位烈士,同时也是山东省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最早的烈士之一,时年28岁。战友们看到杨桂芳中弹倒下,个个高喊着“为杨桂芳报仇”扑向敌人。经过两小时的激战,日军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战斗结束的第二天(1月27日),在凤凰庄东头庙里,山东省委、四支队全体指战员以及驻地附近的几千名老百姓为杨桂芳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省委书记兼四支队政委黎玉主持追悼会,副支队长赵杰致悼词,在场的干部战士和群众无不泪流满面,悲愤填膺。

杨桂芳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在有限的生命里,为党为人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那追求真理、勇于牺牲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