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9 11:30:01点击:
新华网上海12月7日电(记者:吴建锋)正义长存于天,真情永驻人间。12月6日,在上海福寿园海港陵园,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正式揭幕,以纪念抗日英烈熊大缜。熊大缜的故乡亲属代表、战友子女代表、历史文化学者、民间公益人士以及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熊大缜遗物的安放和纪念碑的揭幕仪式,并向这位英勇的抗日英雄敬献了鲜花,表达了对他的深深敬意和怀念之情。
熊大缜,1913年12月6日生于上海,祖籍江西省南昌县冈上镇月池村。他曾经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在校期间,成功试制并拍摄中国第一张红外照片。1935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兼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先生助手,参与清华南迁工作。
1938年4月,熊大缜放弃赴德留学的机会,推迟结婚,加入八路军,化名“熊大正“,任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兼技术研究社社长,领导研制烈性炸药、地雷和无线电设备。有了地雷的冀中军民如虎添翼。地道战、地雷战、伏击战等神奇的战法,打得日军日夜不宁、心惊胆战。但是,1939年4月,熊大缜被冀中军区锄奸部以“国民党特务“罪名秘密逮捕,同年7月,在日军“扫荡“转移途中被处决。1986年8月20日,中共河北省委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按因公牺牲对待。
熊大缜堂弟熊大纬先生不顾年迈体弱,专程赶来上海。他在揭幕仪式上表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今天,是大缜先烈102岁诞辰,还大缜的清白人生,公正评价他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贡献,不仅让熊氏家族如愿以偿,这也是民族大义和历史责任。在“文化大革命“中,与大缜情同父子的叶企孙先生,受熊大缜案件牵连,受尽折磨,含冤而死。日月昭昭,堂兄在他的出生地上海得以安息,与恩师叶先生相伴长眠,我甚感欣慰。“
熊大缜纪念碑项目发起人、历史文化学者、纪录片独立导演刘深先生表示:“大缜先烈的英魂漂泊了76年,终于魂安于此。熊大缜在参加八路军之后,为了不连累亲友,化名‘熊大正’,告诉世人,过去的清华才子‘大缜’已经不存在了,在抗日战场上,多了一个叫‘大正’的战士,他用26岁的热血青春,堂堂正正地书写了‘大正’两个字。“
熊大缜的卓越贡献和爱国情操感染着人们。为了纪念他,福寿园海港陵园设计建造了熊大缜纪念碑,把熊大缜背后的事迹展现给更多的人,让这段尘封的历史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