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昆嵛山松柏常青!

更新时间:2022-12-11 11:30:04点击:

昆嵛山松柏常青!

英勇顽强 抗战到底

抗日县长余志远烈士传略

乐陵县民政局

余志远,原名张汉卿。一九一七年生于乐陵县黄夹镇邸家村一个农民家庭里。他十岁入学,聪明伶俐,学习刻苦,成绩优良。

一九三六年六月,张汉卿毕业于乐陵县师范附设班,后到黄夹镇西北的张牌家县初级小学任校长。他每月拿到十六块大洋的薪 水,这在当时收入还是不算少的,所以,生活也较舒适。但是张汉卿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快慰。相反地,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共卖国,激起了他的满腔怒火。他感到自己有责任奋起报国。挽救民族危亡。

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日寇长驱直入,继续南侵,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乐陵县也很快沦入敌手。肥沃富庶的土地,弥漫着战炎硝烟,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加之,土匪和封建武装蜂起,虽然都挂着抗日的旗号,但是,他们的目的各不相同,他相互相并吞,割据称雄雄,有的甚至趁炎打劫,暗中与日寇勾结,反共气焰嚣张,使整个冀鲁边区陷入更加混乱之中。这时,张汉卿在学校里再也杲不下去了,他决心放弃舒适的生活,走上抗日第一线。然而,这么多的武装,究竟去投靠哪一个呢?他经过仔细观察分析,终于参加了杜步舟的第六团。张汉卿和杜步舟早有来往,彼此感情很深。当时,张汉卿虽然还不知道杜步舟是我党的中心县委书记,但十分敬佩他的所作所为,并把他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杜步舟也很喜欢张汉卿这个积极热情、聪明能干的青年,遂让他在团部当了军需副官。

张汉卿投笔从戎的革命行动,对周围知识分子影响很大,很多人看到他这个校长当了兵,也纷纷参加了六团,从而,使共产党领导的乐陵县第一支抗日武装得以迅速发展。随后,于一九三七年秋,抗日救国军在黄夹北街宣告成立。抗日救国军成立后,那些高喊“抗日”的地主、土匪反动武装,竟撕下了抗日的假面具,狰狞毕露,妄图把这支抗日救国的队伍扼杀在摇篮里。为了避免磨擦,保存实力,上级党组织研究决定,将这支部队撤离黄夹镇,张汉卿也跟随六团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转战于盐山.庆云、海兴、阳信等地。

一九三八年夏季,张汉卿又受组织委派,离开部队担任了黄夹区民众动员委员会主任。到任前,他作为新提拔的区干部,在县民众动员委员会学习了三天。他反复学习上级指示精神和肖华司令员关于《形势和任务》的讲话,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他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抗战,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才是抗日的人民武装。因此,他更感到浑身是劲,信心十足。他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克服重重困难,组织和发动群众奋起抗日救国。不久,党组织根据他的表现批准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张汉卿入党后,斗志更高,干劲更大。为了加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对付日寇的“扫荡”,他起早睡晚,忙个不停,走村串户,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帮助各村组建抗日自卫队。他动员全区人民“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全力以赴,投入抗战。在那紧张的日日夜夜里,他和同志们很少睡过囫囵觉,很少吃上及时饭。由于他和大家的努力,全区各村都相继组织了抗日自卫队,并成立了农、青、妇和儿童团等群众救亡团体。

为进一步加强抗日斗争,张汉卿同志根据上级的指示,在经过周密地计划和准备后,于十月末,亲自主持召开了“七区抗日自卫队联合行动誓师大会”。会上,张汉卿同志讲了全困抗战的形势和共产党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他号召大家,组织起来,联合起来,把抗日斗争推向新高潮。他的讲话,给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和教育,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十一月中旬,县政府决定让张汉卿同志任七区区长,同时仍兼动委会主任。

从一九三八年秋天了开始,冀鲁边区遭受了三十年没有见过的特大旱灾和蝗灾。田地旱得裂开了口子,庄稼一片枯黄,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粮荒,给群众的生活和抗日工作带来了巨火困难。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和根据整个山东战场以及抗战全局的需要,我军除留下一部分部队坚持冀鲁边的斗争外,主力部队从一九三九年初开始分批向鲁南、鲁西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张汉卿和同志们,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持抗战斗争。区小队的锄奸活动,鼓舞着群众的抗战斗志;自卫队的麻雀战术,使敌人处处挨打,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敌人对张汉卿更加怀恨在心。

农历七月初三早晨,十几个鬼子和汉奸突然闯进了张汉卿的家里。一个挎着洋刀鼻子下留着小胡子的日本鬼子,冲着汉卿的父亲,叽里呱啦地叫了几声。翻译凑过去说: “皇军请你们到黄夹去谈一谈,马上就走。”张汉卿的父亲、母亲和大弟弟被抓到了日伪据点。

他们被带到据点后,鬼子通过翻译对汉卿的大弟弟汉臣说:“你马上回去找你哥,别让他给八路当区长了。到这边来,皇军还让他当区长,有享不尽的清福,你们这二老双亲我们也马上放回去。否则……”翻译斜楞着眼看了看汉卿的父母,接着说: “后果你们是知道的!”

汉臣为了父母的安全,当天下午,在张木良村西的玉米地里找到了汉卿,把家里发生的事情述说了一遍,汉卿气愤地说:“真卑鄙!”并告诉大弟弟: “父母的事我再想办法,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向敌人投降!”

鬼子满以为这一招准能奏效,但过了十几天,仍然半点反应也没有。敌人无奈,便把汉卿的父母押到县城,关进了监牢。同时,敌人派出汉奸特务到处侦探,妄图抓住张汉卿。

县委和县政府为了张汉卿的安全,决定调他到五区(花园)工作。从此,张汉卿化名余志远,在五区继续坚持抗日斗争。为了营救他的父母,组织上便放出风去,说张汉卿已经牺牲了,家里也埋上假坟,大哭了一场。正当敌人真假难辨的时候,汉卿的爷爷又卖了几亩地,买通了汉奸,敌人才把他父母放了出来。

一九四O年初,余志远同志被调到县政府任政科长。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分割封锁,又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全县的财政经济极端困难,连县大队和县政府的工作人员的吃饭穿衣都成了问题。

为了维持领导和同志们最低生活水平,在经济上保证抗日工作的顺利进行,余志远同志忘我地工作着,常常是三天五日不得休息,跟熬红了,身体累瘦了,他毫不介意,搞到吃的,他总是先让给同志们,自己却以玉米棒瓤子面充饥;搞到穿的,他也是先发给别人,而他自己穿的却是缝补多次的家里给做的破棉衣。有一天,县政府和县大队与敌人周旋了一天后驻在宁寨,晚饭吃的是糠掺棒瓤子面做的窝窝头。有些同志吃不下去,只见余志远同志两手捧着一个糠窝窝头,一边大口吃着,一边风趣地说: “这东西在嘴里嚼着苦,过了嗓子眼就甜了,先苦后甜嘛!”逗得同志们一阵大笑,同志们也像他那样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由于环境艰苦,工作劳累,营养不良,余志远同志患了夜盲症,但是,疾病吓不倒这位坚强的抗日战士。为了使工作不受影响,白天,他几乎一分钟也不闲着。晚上行军,他也尽量不让同志们照顾,自己拄着一根棍,随机关和部队活动,有时跌倒了,他爬起来继续走。领导和同志们看到他消瘦的面庞,都心痛地再三劝他休息养病,但说什么他也不休息。在他的努力下,‘财政工作做得很出色,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基本上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后来,随着全县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部队和机关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余志远同志的病也渐渐痊愈。到这年冬天,领导决定让余志远兼任了县政府秘书。他身兼二职,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更加努力地工作着。

一九四一年一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对于这一千古奇冤,余志远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他把负责文教宣传的干部召集起来,连夜写文章、印材料,揭露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反革命行径,号召全县人民团结抗日,声讨蒋介石背信弃义,破坏抗战的滔天罪行。“皖南事变”发生后,日伪在乐陵县实行了所谓“治安强化运动”,特务宪兵横行无忌,四处搜捕、杀害共产党员和抗日志士,整个乐陵县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

正当形势急剧恶化的时候,县长杨洪息被调往渤海行署二专署任秘书主任,上级便委任余志远同志为乐陵县县长兼县大队长。此时,二十四岁的余志远,肩负着全县抗日斗争的重担。他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沉着老练、机智勇敢了,胸怀更加宽阔了。

为了保存实力,打持久战,余志远率领县机关和县大队,到乐(陵)、宁(津)边境一带开展游击活动。他经常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干部和战士,并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带领大家密切与群众的关系。部队一驻下,他就给群众挑水、扫院子,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老人们都亲切地叫他“志远”,青年们称他“老余”,小孩喊他“余叔叔”。人们赞扬余志远是群众的贴心人,是干部、战士的带头人。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更疯狂地连续发动治安强化运动,惨无人道地推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更大规模的“扫荡”。当敌人获悉现在的县长就是当年黄夹区的区长张汉卿时,立即悬赏重金,通缉捉拿。

我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筑起真正的铜墙铁壁,复仇怒火越烧越旺。余志远同志率领机关和县大队,象鱼游大海,虎居深山,打得敌人蒙头转向,使全县的抗日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取得显著成绩。因之,一九四二年底,余志远被专署评为“模范县长”。

一九四三年二月,日本侵略者像输红了眼的赌棍一样,调动了沧州、盐山、无棣、惠民、宁津等地的敌人,远地奔袭,对乐陵县进行大规模的“铁壁合围”。余志远指挥县大队,利用纵横相连的道沟做掩护,巧妙地迂回到敌人包围圈外面,没有受到大的损失。这次扫荡持续了五天,之后,余志远带领同志们转移到大孙以北,很快把被冲散的人员重新组织了起来。 同年四月,为了除掉大孙家据点经常为非作歹,祸害百姓的袁友和高金殿两个坏蛋,余志远带领县大队和二区区队,在一个夜晚,埋伏在大孙到张木良之间的史家,准备伏击袁、高二贼,为民除害。但是,等到次日凌晨,接到侦察员的报告说:公路上十几辆满载鬼子的汽车向北开来;公路两旁的地里也有人影晃动。这说明敌人的“扫荡”又开始了。余志远随机应变,果断地命令部队迅速北撤。天刚蒙蒙亮,部队撤到鬲津河南岸的官张村,前面的同志又跑回来报告说:河滩上也集合着大批敌军,汽车一辆接一辆排了很长,我军已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为了减少损失和伤亡,余志远命令穿便衣的同志立即疏散到群众中去;自己指挥县大队迅速向树丛较多的五官庄一带撒去。然而敌人已发现我军,遂紧紧地追了上来。九点钟左右,部队边打边撤,到达邢官庄,然后,迅速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利用民房做掩护,和敌人进行巷战。

敌人冲进了村。由于我们在暗处,敌人在明处,使敌人到处挨打,死伤惨重。余志远和几个战士被敌人包围在一个院落的北屋内,难以脱身。敌人端着枪,边打边往屋里冲,子弹嗖嗖地射进屋内,打在北墙上。余志远等同志奋力坚持着,打退了敌人的几次冲锋,院子里横七竖八地躺满了敌人的尸首。到太阳正午时分,几个战士都相继牺牲,屋内只剩下余县长和通信员了。志远同志数了数剩下的几颗子弹,又把身上带的文件和笔记本烧掉。尔后,握着手枪蹲在锅台上,厚厚的嘴唇紧闭着,两眼怒视着门口。一个鬼子和两个伪军又冲进院内,端着上了刺刀的枪畏怯地往屋里凑。只见余县长紧咬着下唇,“叭、叭、叭”三枪打死了三个,敌人的冲锋又失败了。

村里枪声渐渐地稀疏下来,这时,大部分同志已经冲了出去,也有一些同志壮烈牺牲。当敌人得知屋内被围的是我们的县长时,更加疯狂起来,汉奸们声嘶力竭地叫喊: “姓余的,投降吧,皇军还给你个县长坐!”但他们谁也不敢往里冲。过了一会,几个敌人从侧面爬上了屋顶,一边扒房,一边喊叫:“这回跑不了啦,缴枪吧!要不就没命了!”余县长镇静地验了验枪,发现只有一颗子弹了。此时,他的心像大海的波涛,翻滚激荡。他想起党的关怀、培养,想到党的伟大事业,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房顶被扒开了,敌人举着手榴弹威逼他们投降,通信员急得浑身发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县长……县长……我看…咱……咱……口自就…”“住口!怕死鬼!”余志远大吼一声。他掂了掂手中的匣子枪说:“可惜我只剩下这一颗子弹了。你睁开眼看着我!”说着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胸膛。 “啊!”通信员一声惨叫,两手捂着眼趴在堆满垃圾的灶门前。

人民的好县长,坚强的抗日战士余志远同志,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时年仅二十六岁。余志远同志壮烈牺牲后,人们发现他在墙上用鲜血写下了不朽的诗句: “生前不能孝父母,死后鲜血为国流,嘱我抗日众同志,踏我血迹报国仇。”

烈士的鲜血化作仇恨的怒涛,把敌人彻底埋葬;烈士的鲜血,浇灌了乐陵大地,绽开瑰丽的花朵。余志远同志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