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党的好女儿——忆姐姐许敬芝、许桂兰烈士

更新时间:2022-11-13 11:30:56点击:

党的好女儿

——忆姐姐许敬芝、许桂兰烈士

许梅兰 许敬华 许敬荣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大姐许敬芝、二姐许桂兰牺牲已经50多年了。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往昔与姐姐朝夕相处,共赴国难的情景,总是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令人彻夜难眠,潸然泪下,仿佛又回到了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

许敬芝、许桂兰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大水泊镇三庄村,父亲许栋才于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我胶东军区后勤处主任,1940年5月牺牲。母亲于学珍在抗日烽火和进步思想的教育下,帮助我地下党组织传递情报,站岗放哨,捐款送粮,积极从事革命活动。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我们姊妹从小就受到革命的熏陶,打下了革命的烙印。大姐许敬芝,又名许敬志、敬至,生于1923年3月。她自幼聪颖,伶俐懂事,为人正直,是一位性格刚毅、为人忠厚老实,待人和气可亲的农村女子,乡村邻居都夸她是个懂事的好闺女。在父亲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给家庭生活带来很大困难,我们姊妹多,大姐小小年纪就同母亲一起操持家务,抚养弟妹,是母亲的好帮手。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二姐许桂兰,生于1930年5月,她聪明达理,勤奋好学,为人忠诚,在学校上学时,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大姐许敬芝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逐渐成为一个懂事明理的热血女性。胶东天福山起义后,她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在村里女共产党员于常欣同志的领导下,与王秀珍、王会英、王积香、李品风、许敬敏等同志,组织起部分妇女,除在村头站岗放哨外,还教她们学文化,演唱革命歌曲,宣传抗日救国不做亡国奴、妇女解放、男女平等革命道理;她还和堂姐许敬敏一起把家里腌的咸菜、父亲没卖完的布料(当时父亲以开办的“燕春堂”布庄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活动)以及募捐到的钱物送到西南台村党的秘密联络站,支援革命活动。1938年秋,经本村于常欣介绍,许敬芝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著名的胶东天福山武装起义后,日军大举进攻胶东,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反动派和地方官吏闻风丧胆,逃之夭夭之中。目睹这一残酷的现实,她决心与堂姐许敬敏脱去红装,投身抗日。她俩于1939年与党的地下组织负责人于瓯江、林一山取得联系后,经于克恭同志介绍,步行300余里到莱阳张格庄找到了抗日救国军三军五支队司令部,正式加入抗日的队伍。

抗战初期,部队的武器弹药十分紧张,特别是制造弹药成为当时抗战的紧迫任务。许敬芝入伍后,被分配到胶东军区兵工厂工作。她工作积极,大胆泼辣,认真负责,又富有创造精神,不久,被党组织安排在弹药部装配组任引信组长、党支部书记。为了研制新式弹药,兵工厂成立了以孔宪义为首的手榴弹研制小组。主要任务是解决手榴弹爆炸时间不准的问题。她们接受任务后即废寝忘食、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经过上百次的试验,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找到了合理的数据,攻下了在4~5秒钟内爆炸的难关。这个项目的研制成功,受到军区首长们的表彰和鼓励。许敬芝也成为全厂的骨干力量之一,受到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她的带动下,全厂掀起了学习技术的高潮。根据当时斗争形势的需要,研制组又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即研制生产一批质量好、体积小、爆炸力强的手榴弹。研制组的同志不分昼夜地查阅资料,计算数据,绘制图纸,眼熬红了,手脚肿了,但谁也不计较。许敬芝和同志们同心协力、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上级领导交给的艰巨任务。新生产的手榴弹,不仅弹体小,而且装上了苦味酸炸药,为了防潮,还内涂了木臭油等防潮物品。这批手榴弹不仅药力猛、爆炸力强、杀伤力大(一枚能炸成60多块碎片),而且体积小、重量轻(一个战士能带8~12枚),深受战士们的欢迎,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部队。不久,许敬芝被调到兵工二厂弹药部装配组任负责人。

1941年2月,兵工二厂奉命迁移到栖霞啦叭沟。王民同志任厂长,闫文彬同志任指导员。搬迁后,他们认真总结了冬季鬼子扫荡的规律和特点,调整了班组,抢修了设备,改进了生产工艺,使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许敬芝她们的装配组,因人力少,场地小,半成品积压太多,她便积极向厂部建议,扩大工人队伍。厂部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定招收一批民工干粗活,同时,将引信组也迁到啦叭沟,装配所需要的引信由民工按时运送,为提高装配产量创造了条件,使兵工二厂的手榴弹、地雷的产量翻了一番,受到军区首长多次表扬。

1941年冬,鬼子对我解放区进行大规模扫荡,设在山里的兵工厂成了敌人扫荡的重要目标。为了确保机器设备免遭敌人的破坏,兵工厂的职工,冒着凛冽的寒风,翻山越岭,把沉重的机器设备抬到十里以外的沙滩埋进沙土里,职工们不顾冰水刺骨,破冰下水挖坑掩埋。许多同志由于长时间在冰水里工作,有的手、脚和腿都冻得青一块紫一块。每次埋机器设备,许敬芝总是一马当先,苦干实干,肩膀压肿了,手脚冻麻木了,但她从不叫苦喊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吃苦在前的革命精神。

12月9日拂晓,兵工厂驻地北面突然响起了枪声,人们闻声后即向村外跑,有人说是驻安东庄的同志被敌人包围了。根据枪声传来的紧急情况,厂长王民迅速带领两个警卫连赶往安乐庄。在他们离开啦叭沟约半小时,埋伏在村西树林里的敌人便开始向兵工厂的驻地包围过来。狡猾的敌人隐蔽在村西,然后派出部分便衣在村东头打枪,妄图迫使职工群众向村西突围,进入他们的包围圈。指导员闫文彬识破敌人的阴谋,立即大喊:“敌人埋伏在村西头,大家快向东跑!”许敬芝和两名战友听到枪声后,立即收拾文件、材料,由于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已经来不及转移埋藏了,她便捆在自己的身上向外突围。突围中,许敬芝与实习干事胡金芳、制药工人张金花不幸被敌人围住。在敌人明晃晃的刺刀威逼下,她们没有胆怯,没有软弱,宁死不屈,与鬼子进行了顽强的搏斗。凶恶的敌人用刺刀穿透了她们的胸膛,倒在血泊之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的许敬芝,牺牲时年仅19岁。

她们牺牲后,同志们在收敛尸体时,发现文件材料还压在许敬芝她们身子底下,她们以生命和鲜血保护了党的重要机密。大姐许敬芝虽没有留下什么感人肺腑的豪言壮语,但她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表达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表达了对中国人民最纯真、最质朴的爱。教导员在追悼许敬芝同志的讲话中高度称赞她是党的好女儿。

父亲和大姐许敬芝参军后,二姐许桂兰就是家里的老大了。下面还有两个3岁多的妹妹和一个不满月的弟弟,当时家里生活非常困难,经常揭不开锅。小小年纪的许桂兰懂得为母亲分忧解愁,耕种田地、砍柴拾草、挑水抬粪、烧火做饭、挖野菜、照顾弟弟妹妹等家务活,里里外外都是母亲的好帮手。父亲和大姐许敬芝相继牺牲的噩耗,使12岁的许桂兰义愤填膺,悲痛欲绝。她含着眼泪对妈妈说:“我要参军打鬼子,为牺牲的父亲和大姐报仇,讨还血债!”由于她年纪太小,母亲一时还不忍心同意她去,但参军打鬼子的念头在她的心灵里已深深地扎下了根。

随后,她在村里参加了青妇队和儿童团的活动,在村口站岗放哨,和大人一起挖防空洞、运送粮食,为烈军属挑水扫地,并参加村里的宣传队,演唱革命歌曲,当小先生,给妇女识字班上课,读报等。她一心盼望自己快点长大成人,能够上前线打鬼子。

1945年春节,木村的许俊山从部队回来探家,归队时,二姐许桂兰背着母亲向别人借了点钱当路费,同本村许守珍一起,步行200余里来到胶东军区要求参军。许守珍被收下了,她却因年龄小、个矮体弱未被接收。同年7月,他又跟堂姐许敬敏第二次来到部队,再次要求参军,但是,还是因歉她年龄小,没有被批准入伍。

1945年9月,她考取了威海中学,后又考入东海中学。在这期间,她阅读了《组织起来》、《论持久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进步书籍。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撕毁了和平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她走出校园,发动群众,宣传反对内战,保卫胜利果实。不久,许桂兰正式参加了革命军队,被分配到胶东军区东海医院工作。

参军后,她吃苦在前,不怕脏不怕累,工作大胆泼辣,待伤病员为亲人,多次受到部队的表扬,并荣立二等功一次。1947年元旦,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她过去体质较差,加之工作劳累,伤病员又多,工作时间又长,使她的身体受到损害,经常犯有咳嗽病。但她始终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多项任务。她在1948年元旦给家中的来信中写道:“……医院里什么脏活累活我都不怕,不管轻伤员,还是重病号,我都能为他们打针、换药,为他们精心治疗。”她还高兴地告诉母亲:“国民党反动派快完蛋了,穷人求翻身得解放的日子到了!”最后她还高兴地给家人写道“我很想念妈妈和弟弟、妹妹们,今年春节我要回家过年……”春节来临了,全家人都在高兴地盼望她回家过年,妹妹每天都到村西口去遥望、迎接。然而,春节过去十几天了,仍不见二姐的人影。正当家人盼她回来过个团圆元宵节的时候,1948年2月15日,却传来了她以身殉职的噩耗,它像晴天霹雳震惊了全家人的心。

原来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全面进攻失败后,改为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解放区军民奋力反击,战斗空前激烈,大批的伤病员不断送往医院。许桂兰也随之投入了紧张的医疗工作,工作异常繁忙,她从早到晚带病抢救伤病员,几天几夜没有合眼。领导和同志们劝她去休息,她硬是不肯。这天,她突然一阵头晕咳嗽,然后是大口咯血,当场倒在伤员身边,经抢救无效而死,时年还不到18岁。

大姐许敬芝、二姐许桂兰在历史的长河里,虽然度过了还不到20个春秋,但她们短暂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她们用短暂的青春和生命,用自己所有的光和热照彻天宇,照亮后人。她们那为中华民族英勇奋斗的光辉业绩和伟大献身精神,将永远鼓舞中华儿女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