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黄埔将才何坤在如皋浴血沙场

更新时间:2018-12-17 10:52:30点击:

 
    为什么生活无忧的青年要走进乡村建立革命武装?为什么回头就是生路,英雄们却毅然迈向死地?
 
  因为他们有科学的信仰,守护信仰忠贞而坚定。为了崇高的信仰,他们或奉献青春,或毁家纾难,或慷慨赴死。如果没有了这些为信仰而生的人,历史将是乏味的时间碎片的堆积。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穿行于红色记忆,我们可以随时与一个个高尚的灵魂相遇。
 
  如皋市磨头镇老户村西南,一片葱郁茂盛的树林,一棵棵参天的松柏和意杨,犹如一位位警惕的哨兵,守卫着它们的主人——长眠在这里的红十四军军长、黄埔军校四期预习生何坤。80年了,人们没有忘记这位32岁就捐躯于江海大地的湖南籍军长、没有忘记作为我党在江苏地区的第一支正规武装力量——红十四军在土地革命时期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日前,记者在如皋沿着何坤军长的战斗足迹,寻访80年前的硝烟岁月。
 
  黄埔将才受命赴江苏
 
  组建正规红军武装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通、海门、启东、如皋、泰兴、靖江、东台等8地,统称通海如泰地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就曾活跃在这个地区。
  如皋西南乡的贲家巷(现为如皋市高明镇周庄村)就是这支红军武装的诞生地。居住在周庄村5组33号的贲同国老人,依稀记得红十四军成立那天的盛况。1930年4月3日,这天晴空万里。通海特委和红十四军军部在贲家巷召开有数万人参加的大会,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成立。那天,只有5岁的贲同国搬着小凳子,由妈妈带着到会场看热闹。由于人数众多,参会人员甚至将附近的4口水井里的水都喝干了,至今,在周庄村21号,仍保留有当年的一口“红军井”。
 
  在当天的成立大会上,通海特委代表张辛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成立。何坤任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红十四军的诞生,标志着在我党领导下,江苏地区有了第一支正规武装力量。
 
  军长何坤,1898年出生在湖南永兴县一个农民家庭,幼年读私塾、习武术。1924年考取黄埔军校第四期预习生。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参加广州、湘南起义,又到武汉、上海、南京从事地下工作。1930年春,江苏省委派何坤带领张爱萍等,赴通海如泰地区组建工农红军。
 
  率部攻打地主老巢
 
  军长血染江海大地
 
  1930年4月16日上午,何坤率两个支队及赤卫军兵分三路,攻打十多里外的如皋西南乡大地主张符秋的巢穴老户庄。
 
  战斗打响后,由于敌人防卫火力甚猛,我军渡河计划受阻。何坤立即调整部署,集中红军主力猛攻东面。何坤亲临前线提着手提式机枪,率领战士冲锋,很快抢占了晒谷场。张爱萍将军在生前回忆这次战斗时说,当时何坤军长踩着他的肩膀,上去用机枪朝敌人扫射,不久听到“哐”的一声,军长身子一斜,就从自己身上倒了下来,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胸。军长何坤由战士们护送回横家岱途中,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遗体被草草葬于西燕庄,时年32岁。
 
  战友们没有忘记他
 
  34年后找到烈士遗骨
  何坤军长牺牲时,张爱萍将军任红十四军二支队大队长。全国解放后,张爱萍多次派人寻找何坤的遗骨。1960年5月,张爱萍将军亲自提议并题词,在老户庄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军长何坤烈士纪念碑”,以永久怀念这位英勇牺牲的老军长。1964年9月下旬,曾任红十四军四营政委的周方,再次带着张爱萍将军的委托,来到如皋西燕庄寻找何坤遗骨。
 
  这一次,找到了当年曾参加埋葬何坤的村民孙国民,在孙国民的回忆和指引下,9月26日,一座几乎已变成平地的坟墓被挖开。这里,埋葬的正是红十四军军长何坤。
 
  1966年4月2日下午,何坤遗骨在如皋火葬场火化,骨灰被安放在如皋县烈士纪念馆内。
 
  位于老户村的何坤纪念碑前,草木茂盛,风儿吹来,沙沙作响。一路之隔,就是曾经他带领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地主庄园,如今已是楼房林立,成了后人们的幸福家园。 
 
  在如皋采访,记者巧遇了专程从湖南赶来参加红十四军纪念馆开馆活动的何坤烈士孙子何昭善,快要退休的老何,现在是湖南郴州苏仙区审计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虽然祖父是一位青史留名、骁勇善战的红军军长,但老何全家却一直低调地生活。
 
  何昭善说,听奶奶讲起,当年爷爷受命到江苏组建红军队伍前,曾经给奶奶写了一封信,信中为了保密,他将去如皋的“皋”字拆开写,少写了一撇,家里人以为他去了日本,“从那以后爷爷再也没有回来。”何昭善说,父亲在世时,经常教诲子女不要凭爷爷的身份跟组织提要求。
 
  何昭善兄妹5人,2008年,弟弟下岗后找到了一份给火车加水的工作,但不久便遭遇车祸去世了。即使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全家人也从没向政府伸过手。“我们是烈士的后代,不能给爷爷丢脸。”老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