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抗日将士马本斋

更新时间:2024-06-09 11:30:02点击:

1903年1月1日,即光绪二十八年壬寅的腊月初三,河北献县东辛庄的田间地头,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在这样一个寒冷而庄重的日子,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划破了寂静的夜空,预示着一位坚韧生命的到来。这个婴儿降生在了老实贫苦的庄稼人马永常的家中。

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历经了35个春秋的更迭。这位曾在大雪中诞生的顽强生灵,已经成长为一个威名远扬的民族英雄。他,就是回回民族的骄傲,一代抗日名将——马本斋。

马本斋率领八路军回民支队纵横驰骋在碉堡林立、沟路成网的冀鲁平原上,出奇制胜,屡创敌军,开创并保卫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就在中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斯斗争曙光初露的时候,马本斋司令员却因连年征战,积劳成疾,以身殉国。

光阴荏苒,弹指间,几十年已成过去。然而,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历史的回音震响在网络空间,英雄的名字和事迹,各大搜索引擎随处可寻;网上纪念堂里,英雄遗像前,鲜花灿烂,烛焰摇摇……

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从本斋的生平纪事里,去感悟那些平常又不平常的道理。

马本斋,回族名优素福,兄弟四人,排行第二,二弟三岁时因患天花无钱医治而夭折。全家十三口人,租种别人的几亩薄地,打短扛活,推车上店,维持生活。后来,实在维持不下去了,其父马永常兄弟三人离乡背井,逃荒口外。家中的生活重担,落在了马本斋母亲白文冠和祖父的肩上。在这个贫苦的家庭里,他三四岁时就跟着大人下地剜菜,十来岁时就帮着母亲下地干活。

马本斋的母亲,心地善良,秉性刚强,待人宽厚。她艰难地撑持着马氏一家,还时常接济更穷困的乡邻。她略识文字,很有见地,常给孩子们讲苏武牧羊、岳母刺字、木兰从军的故事。她教育孩子,"做人要正,走路要直,不能损人利己;咱人穷志不穷,累能受,苦能受,气不能受。"母亲的言传身教,对马本斋的幼小心灵产生了深刻影响。

马本斋11岁时,母亲和祖父见他聪明,有志气,便全家节俭,送他到本村私塾读书,学名马守清。后因家境日艰,只念了两年便中途退学。由于马本斋勤学好问,两年下来,农村桌面上的事,居然能应付。

民国四年(1915年),冀中一带大旱,赤地千里,饿殍枕道。马本斋家的几亩薄地,也颗粒无收。迫于生计, 13岁的马本斋只身出北口,下关东,走上了老一辈走过的那条浸满血泪的老路。他一路讨要,来到了张家口,找到了父亲。

常言说:"穷回回,干三行,烧饼果子宰牛羊"。他们在穷回回弟兄们的帮助下,开了一个名叫"永庆奎"的小小果子铺。马本斋除了每天帮父亲干活外,还要提着篮子到洋河边、火车站、关帝庙去卖果子和烧饼。在爷俩的苦心经营下,果子铺越来越兴旺。可随着名气的增大,一个叫"羊赶刀"的地头蛇瞄上了他们。

一天,"羊赶刀"杀气腾腾地来到果子铺:"穷回子,明天交出100斤果子,一两不能少"。马本斋父子忍气吞声忙合了一夜,七拼八凑赶炸了100斤果子。第二天,"羊赶刀"来取货时,却分文不付。马本斋气得把牙齿咬得吱吱响。马本斋提着果子沿街叫卖时,发现"羊赶刀"喝得酩酊大醉,躺在路边耍酒疯。马本斋感到出气的机会来了,指着他骂:"你这大骗子,……,喝人血的豺狼!",猛踢了"羊赶刀"两脚离去。之后,"羊赶刀"串通了市警察局的一伙打手,持枪带棒地闯进永庆奎果子铺,"叮叮咣咣",把果子铺砸了个稀巴烂。

马本斋爷俩悄悄地逃出了张家口,来到内蒙古一个叫喇嘛庙的地方。每年春天,内地有些商人常来内蒙一带贩马。本斋和父亲为这些人干起赶马的营生来。

"贩马贩马,四海为家"。这期间,他奔走于大草原和京、津、冀、鲁之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五四"运动时期风起云涌的学潮、工潮,使出身农家的马本斋耳目一新。回族学生马骏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不惜身家性命,大闹天安门的英雄壮举深深地打动了他。济南镇守使马良残害爱国回胞的倒行逆施,使他初步认识到,回民中也有是非之分,善恶之别。

这年的农历二月下旬,马本斋爷俩要为马贩子把三十匹马赶往上海去卖。起程那天,马群过河时,恰好碰上了一场大风雪,马群被风雪吹散。为了寻找跑散了的马,马本斋去多伦的西边,父亲去东边。他们找了三天三夜,不但没找到马,父子俩却由此失散了。

1921年,马本斋流落到白山黑水之间。在林海雪原上扛大木,赶爬犁,修铁路,饱尝了人世的艰辛。 第二章 旧军队里步步高升 走出“黑洞“弃甲归田

在流浪生活中,马本斋逐渐增加着对社会的认识。他认为,手里有了枪,坏人就不敢欺负自已了。马本斋参加了张作霖的奉军。入伍的第一天,马本斋领到一支六五式步枪。他爱枪如命,总是把它擦得油光闪亮。有空就琢磨射击要领,爬冰卧雪,一练就是几个钟头。枪法越练越准。当时,军中多是目不识丁的文盲。马本斋粗通文墨,能写会算,很快成了人们瞩目的秀才。半年后,被提升为班长。

初秋的一天,连长叫他去运粮食。马本斋领着大伙,赶着大车来到一座青砖大院。他们打开粮仓,扛出一包包的粮食,气得地主干瞪眼没办法。天近黄昏,他们把装得满满的两大车粮食运到了另一个村。马本斋将村上的穷百姓集合在一起,偷偷地把其中一车粮食分给了他们。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久,又被提升为排长。

1922年,马本斋被选送到"东北讲武堂"学习。在那里,他受到了几乎残酷的军事训练,掌握了较为系统的军事知识。1924年9月,马本斋从讲武堂毕业,被提升为连长。回到部队,适值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他被任命为担负后勤运输的"杠子营"营长。1928年春,马本斋率"杠子营"随刘珍年的部队开到胶东莱阳。在一次战斗中,马本斋运用强攻和奇袭相结合的战术,取得了胜利,被任命为团长。后来,随军驻防胶东牟平一带。

1928年,张宗昌被蒋介石的北伐军击败。其将领刘珍年乘机脱离张部,割据胶东。马本斋所部归刘珍年节制。1929年1月,少师张学良易帜拥蒋。自成体系的刘珍年在山东战胜张宗昌、褚玉良联军后,于同年5月接受蒋介石任命,任独立21师师长。马本斋任该部第四团团长。

马本斋出生于贫苦农家,深知百姓疾苦。治军严明,对部下约束很紧。官兵皆佩带有"救国家,救人民,不怕死,不爱钱"字样的袖章。胶东父老在感恩戴德之际曾赠送"万民伞"一把,以示敬意。同僚中,多是那些利欲熏心、醉生梦死的军阀豪绅子弟,他们过着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马本斋狷介自守,刚正不阿。马本斋身为团长,对那些前来检查军务却要唱堂会、要妓女陪着抽大烟、要歌女陪吃陪睡的上司,非常不满。马本斋觉得这简直是一个"黑洞"。

刘珍年所部并非蒋介石嫡系,政工人员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李楚离、曾希圣、张霖之等都曾在该部任职,刘珍年的胞弟、政治处长刘锡九也是中共地下党员。蒋介石多次命刘珍年清党,均被他已查无实据为由而搪塞过去。马本斋与地下党员和进步分子有所接触,并通过这些人阅读了一些进步书籍,了解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尚有真心实意为穷苦人谋利益的党派和军队。

1930年,由于21师的高级军官向蒋介石告密,刘珍年只得将已暴露身份的中共党员和进步分子"礼送出境"。马本斋同中共外围组织的联系因而中断。

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全境。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的密令,一枪未发撤到关内,把东北数千万父老乡亲置于日军的铁蹄之下。马本斋闻讯满腔怒火,义愤填膺,当即向上司请战,要求率部北上抗日,以身报国。当时,蒋介石已制订"先安内,后攘外"的基本国策,正忙于"围剿"红军;山东的韩复榘、刘珍年均各怀鬼胎,只图自保。在这样的情况下,马本斋的慷慨义举自然招致了上司的蛮横训斥。眼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一步步沦落敌手,做为军人却报国无门,马本斋忧心如焚,感慨万千,当即赋诗言志: 风云多变山河愁,雁叫霜天又一秋。 男儿空有凌云志,不尽苍江付东流。

不久,马本斋被免去团长之职,改任烟(台)威(海)汽车路局局长(仍为军职)。1932年秋,刘珍年在蒋介石严令催逼下,率部离开其经营多年的老巢胶东,开往南方"剿共"。马本斋考虑到刘部此去必定凶多吉少,遂毅然弃官离职,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以待机寻找救国救民的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