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渤海之滨的丰碑——黄骅

更新时间:2024-06-03 11:30:02点击:

黄骅,1911年降生于世。他的一生,是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与无私奉献。1929年,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工农红军,并在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在全面抗战爆发后,黄骅身先士卒,勇担重任。他曾任晋西南击支队支队长,领导部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给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他还兼任了中共晋西南区党委军事部长和八路军115师晋西支队副支队长,为晋西南地区的抗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0年,黄骅被任命为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三分区司令员,继续领导部队在敌后作战,为保卫家园、争取民族独立而努力奋斗。1941年,他又出任115师教导六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负责指挥更大范围的抗日武装斗争。

然而,不幸的是,在1943年的一场战斗中,黄骅壮烈牺牲,年仅32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奉献。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来人为建设更加公正、强大的国家而继续奋斗。

“黄骅烈士永垂不朽“,这八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聂荣臻为黄骅纪念碑的亲笔题词。纪念碑矗立在河北省黄骅县大赵村,供后人凭吊。

黄骅,原名黄金山,学名为有,1911年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1926年投身革命。1929年春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斗争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长期革命战火的淬炼,使他从一名普通战士,锻炼成长为智勇双全的优秀指挥员。1936年到达陕北后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红大工作,任干部团二团政委。

全面抗战爆发后,黄骅由红大调任晋西南游击支队支队长。1938年8月任晋西南边区党委军事部长兼八路军115师晋西支队副支队长。1939年8月前后,靠近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国民党军阀石友三根据蒋介石密令,积极配合日伪进攻八路军。在兄弟部队和地方抗日武装的配合下,黄骅率领决死队奋起反击,打得敌人狼狈逃窜。1939年12月初, 黄骅得知顽固派阎锡山在秋林发表反共言论、进行阴谋活动后,即警觉这是“突然事变的到来“,急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果然,第二天阎军即来寻衅。黄骅指挥晋西支队一团和新军一个团,正面阻击敌人,粉碎了阎军的疯狂进攻。黄骅,这个年轻的指挥员,他那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和英勇果断的指挥才能,使阎军大为震惊,他们说:“晋西支队有能人,黄骅其人不可小视。“

1940年4月,黄骅调任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三分区司令员。1941年7月,调冀鲁边区,任八路军115师教导六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冀鲁边区,一片广袤的平原,位于津浦铁路以东,黄河以北。黄骅到任之时正是冀鲁边区抗日斗争最困难的时期,日军不断向根据地进行蚕食,在军事上推行“囚笼政策“,不仅占领了县城和交通要道,而且每隔二三里就修筑一个岗楼,岗楼和岗楼之间有壕沟相连,妄图“竭泽而渔“。国民党反动派也掀起了反共的浪潮,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八路军几乎天天都要移动,衣不解怀,鞋不解带,经常一个晚上要换几个睡觉的地方,战士们开玩笑地说:“我们白天开展游击战争,晚上开始游击睡觉。“

黄骅危难之际勇挑重担,以国家利益为重,工作认真,不徇私情,奖惩严明,对部队纪律整顿和作风培养不遗余力,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领导边区军民不断取得新胜利。

1942年始,侵华日军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扫荡“,实行野蛮的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抗日军民的生存条件。黄骅身先士卒,指挥部队东挡西杀,数次杀开血路突出重围。1943年1月,日伪军对冀鲁边区二分区实行“合围扫荡“。为钳制沧州的日军,黄骅指挥教导六旅16团和一、二分区的武装力量,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全线出击。一夜间,敌人的十几个据点被相继清除,津浦铁路的铁轨挪了位置,军用货车出轨颠覆,沧盐公路上的电线杆被放倒,电线被割掉几千米……敌人的合围计划被彻底粉碎。

同年1月,黄骅率部驻扎在庆云县的严家务一带,准备在这里休整过春节,不料因汉奸告密,翌日拂晓即遭九路敌军包围。黄骅镇定自若,命令骑兵排向村西北方向冲去,吸引敌人的的火力,自己率部队主力,以刚起义尚未更换服装的伪军为先头,迷惑敌人,向村东北方向前进。临近敌阵时,他下令突然发起猛烈攻击,使部队冲出了重围。

同年2月14日拂晓,黄骅刚起床,便听到枪声。晨雾弥漫,看不清敌人,只听见子弹在树梢上“嗖嗖“地穿过。他立即派通讯员通知各部队分头转移,自己带领16团的“铁帽子五连“,扮成日军模样,撤离大桑树,冲向西北方向。五连走了一段路,雾气渐渐消散,隐隐约约看到前面来了一大批人马,黑压压地堵住去路。黄骅仔细听了听,发现对面的人群一边走一边吆喝,声音不像伪军的狂呼,也不像日本兵的嗥叫,便命令部队加快速度迎上去。不一会儿,他逐渐看清楚前面走的都是老百姓,跟在后边的伪军端着刺刀,逼迫群众列成横队朝前走。原来这是日本兵“拉网扫荡“的新花招——用抓来的群众在正面虚张声势,日军则散在两旁的道沟中,如果被正面的人群唬住,拐弯向两侧转移,那就会闯进日军的“网“里,遭到他们的暗算。扮成日军模样的“铁帽子五连“笔直地朝前走。伪军误以为是“皇军“过来了,赶紧向两边闪开,让出一条路来。五连指战员大摇大摆地到了伪军跟前,突然举起枪,用刺刀逼住伪军:“缴枪不杀,我们是八路军!“伪军吓懵了,不知所措地纷纷举手投降。几个企图顽抗的伪军,当即被击毙。这下老百姓可乐了,围上来问长问短。黄骅担心部队和群众被日军发现,就动员乡亲们赶快离去。他率领五连压着俘虏,越过鬲津河,进入东光、南皮一带安全区。

为争取抗战的胜利,黄骅按照党的“利用矛盾、团结多数、各个击破“的斗争原则,争取了几支伪军和土匪部队归向人民,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渤海湾有个叫陈志芳的海盗,手里有三四百人的武装。为争取陈志芳参加抗日,黄骅只身乘船前往海岛与陈谈判,向他晓以民族大义,劝他参加抗日,为国立功。陈志芳见八路军的司令员、战功显赫的抗日将军,不带一兵一卒前来会谈,深为钦佩,于是当着部队的面,表示愿意与共产党合作抗日。而后,陈志芳的部队被编入我教导第六旅。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党的培养教育和革命大熔炉的锻炼使黄骅由一个出身贫寒的苦孩子成长为共产党的高级抗日将领。职务高了,但他从不以官自居,功高不泯忠贞志,位尊更坚公仆心。他生活俭朴,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与战士们同甘苦,共患难。战士们风趣地说:“司令员比我们特殊的地方,就是常年戴着一副眼镜,喜欢吃辣椒。“他经常教育干部战士“要时刻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本来菜金已很少,但他仍要求妻子“省下一点钱,去接济苦难的同胞“。除了指挥打仗,他还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有段时间机关伙食搞得不好,干部战士有意见,他到炊事班,当了一个星期的司务长,改善伙食,让干部战士满意。他生病后,按规定可以享受“保健饭菜“——面条、小米面窝头、韭菜炒咸菜,即便是这些,黄骅也不肯,他说:“怎吃得了这么高贵的饭菜,受用不起啊,还是吃我的煮玉米、煮黄豆吧。“当时条件艰苦,没有石磨碾粮食,只好直接煮熟来吃。

黄骅有两匹马,但他很少自己骑,一匹用来驮东西,另一匹让给伤病员。一次警卫员给黄骅下了“命令“:“昨夜你考虑作战方案一夜未休息,今天这马一定要骑。““好啊,过过骑马的瘾。“可是刚走出不远,黄骅发现前面一个战士一瘸一拐的,正是上次战斗中投诚过来的小士兵,他翻身下马,让这个士兵骑,士兵怯怯地说:“我,不敢,这是你的马。““什么你的我的,这是咱们部队的,谁最需要谁就骑。“小战士既感激又钦佩,脱口而出:“还是共产党的干部好啊!“这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人们对共产党的热爱,对黄骅的尊敬。

在冀鲁边军区,人人都知道黄骅有一个用白铁皮做成的小箱子,里面装满了各种书籍。无论是在长途行军之后,还是在激烈的战斗间隙,无论是在根据地,还是在敌占区,黄骅始终孜孜不倦地学习,亲自写请示报告、战斗经验、部队教育讲话。他不仅自己学,督促爱人学,对干部战士的学习同样抓得很紧。他制定学习制度,严格要求,亲自检查,加强了部队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

在工作中,黄骅发现115师教导六旅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消极动摇、结党营私、贪图个人享乐,对其进行了严肃耐心的劝导。邢仁甫看到黄骅赢得了边区军民的拥戴,愈发嫉妒和憎恨,把黄骅看成他独揽军权的眼中钉,曾三次对黄骅暗下毒手,未能得逞,更加紧谋害。1943年6月30日,军区司令部在新海县大赵村召开侦察通讯工作会议,黄骅主持会议。下午6时左右,军区手枪队长冯冠奎(被收编的原土匪头子)受邢仁甫指使,带着11名队员闯进会场,向与会人员开枪射击,黄骅当场牺牲。

黄骅烈士铜像

为纪念黄骅烈士,1945年9月,中共山东分局将新青县命名为黄骅县。1988年6月,当地政府在黄骅牺牲地许官乡大赵村树起了纪念碑,聂荣臻元帅的亲笔题词“黄骅烈士永垂不朽“镌刻在纪念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