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血染的自由--抗日英雄谱 李兰池

更新时间:2024-06-01 11:30:01点击:

李兰池,字锦卿,生于1898年,原籍辽宁锦西。自幼他便对诗书怀有浓厚兴趣,不仅饱读诗书,更练就了一手秀丽的书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怀揣着从军报、改革军事弊端、实现富国强兵的崇高理想,毅然决定投笔从戎。

在1926年的冬天,李兰池凭借他扎实的文化功底和坚定的决心,成功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步兵科。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和严格训练,他于1928年2月顺利毕业,并加入了奉军,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1928年12月东北易帜后,奉军改编为东北军,李兰池也凭借着才智和实干,从副官开始逐步升迁,历任连副、连长、营长、团副,到西安事变后东北军重新整编时,李兰池已经是国民党军五十七军一一二师三三六旅六七二团的上校团长了。

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桥头枪声的响起,全面抗战正式爆发。此时正在河南周口率部整训的李兰池闻知消息后热血沸腾,抗日的激情促使他向旅长请缨投身第一线作战。8月底参加淞沪会战,一一二师随五十七军军部移驻江苏淮阴,后又驻防南通、海门等地,守备长江左岸。李兰池所在部队开赴江苏后,由于部队里的东北籍官兵不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李兰池真情地对部下说:“做军人应当一腔热血赴国难,尤其是东北军的军人,家都没有了,亲人都在流浪或是受着欺凌,我们还怕什么,我们要以七尺身躯捍卫国家的安全!“在他的鼓舞下,六七二团官兵的士气大为高涨。

就在一一二师移驻江阴不久,中共地下党员万毅接替李兰池担任七七二团团长,李兰池升任一一二师三三六旅副旅长。时年40岁的李兰池凭借在东北军中的资历被破格晋升陆军少将军衔。协助旅长马万珍指挥麾下的两个团和旅部直属队。

1937年10月下旬,李兰池奉命随部队向江苏靖江一带集结。11月下旬,他参加了江阴保卫战。这次战斗空前惨烈,一一二师顽强抵抗日军精锐第十三师团的猛烈进攻,自身也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战斗中该师两个旅共四个团全部参战,其中有三个团被打得不成建制,两个团长负伤,师指挥部三易其地,最后连师部直属队都冲上一线,师长霍守义腿部受伤,急得欲举枪自杀,只有李兰池麾下的万毅团保持完整。在这种恶劣局面下,一一二师本应休整补充兵员以利再战。然而军情紧急,12月8日,由三三六旅少将旅长马万珍代理师长职务,全师大部又急调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担负起保卫当时民国首都的重任。

按照原定部署,一一二师本应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沿江阵地抵御日军,但是日军来势汹汹,战局不断恶化,国民政府军委会也认为坚守南京在战略上已经没有意义,为了避免无谓牺牲,保存部队的实力,12月11日,蒋介石下达了南京守军沿津浦路向北撤退的命令。次日,由于三三六旅旅长马万珍此时代理师长,李兰池代行旅长职责,指挥全旅坚守南京近郊的蒋庙,他身先士卒、视死如归,不畏惧武器装备强悍的日军。由于接到撤退命令较晚,李兰池仍率领东北军部队孤军作战,奋力抵御日军的前进。直到12日傍晚,部队才接到命令开始撤离。

撤退途中,李兰池镇定指挥疏散,他们边打边撤,尽量减少人员伤亡。无奈由于多支部队和市民一同撤离,秩序混乱得失去控制,道路变得十分拥挤。加上日军轰炸、尾追、偷袭不断,很多军民为争抢渡江船只产生磨擦,使得撤退进度缓慢。就在这天的部队撤退中,李兰池不幸以身殉国,年仅40岁。

战斗中受伤的中国士兵

新中国成立后,李兰池的英名和抗日事迹先后被收入《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抗日战争国民党阵亡将领录》、《东北军十四年抗战史》、《关东子》等书,并被收入团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等部门主办的“民族魂“革命教育网站,然而他的具体死因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

2001年8月,原东北军五十七军老战士、1942年随万毅起义参加八路军的原广州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刘祖荫来盘锦市参加“张作霖与奉系军阀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位饱经沧桑的八旬老人说了这样一番话:“南京陷落时,撤退途中的混乱局面难以想象,据李兰池身边的东北军士兵归队后说,李旅长指挥撤退时到了扬子江边,当时很多军民争抢有限的船只,为了让更多的官兵安全渡江,他不幸失足落水遇难,虽然牺牲得并不壮烈,但他是为国而死,正如他以一腔热血誓死抗日的精神一样,值得我们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