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杨十三:从大学教授到渤海毓雄

更新时间:2024-06-01 11:30:01点击:

阅读提示

他是中造纸业的精英,却毁家纾难支援抗战,“誓为国家尽全忠,誓为民族尽大孝“。

他是留美归国的化学博士,却在年近半百投笔从戎,掀起抗日洪流席卷长城内外、渤海之滨。

他是教育界知名人士,却义无反顾追随八路军转战太行,直至牺牲在抗日最前线。

“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在八路军总部为他召开的抗战时期规格最高的追悼大会上,毛主席亲书横额:“浩气长存“,并题送挽联。朱德总司令主祭,并题送挽词:“渤海毓雄,民族之杰;霭霭风仪,异质挺特;冀东义起,倭奴气慑;瞻彼真容,彪炳日月。“彭德怀副总司令致悼词。

70余年前的烽火早已散尽,那个热血的名字——杨十三,却依然在今天的燕赵记忆星空里熠熠生辉。

留美博士毁家纾难 从大学教授到渤海毓雄

夏日的天津五大道,槐香四溢,人如织。

穿过繁华的南京路,记者来到位于成都道鹏程里的杨十三旧居,斑驳的砖墙、狭窄的街道,这里仍保持着一份宁静。

“这就是八路军第四纵队参谋长李钟奇秘密养伤的地方,而且还是抗战初期地下党和八路军的联络点。“河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霍占良告诉记者,当时日本人对天津把守森严,杨十三派侄子杨效贤将李钟奇秘密接到天津家中,由其好友名医黎宗尧和池石卿在马大夫医院(现址为天津市口腔医院)治疗。随后一个月里,杨十三的妻子司湘云和女儿杨效莲,主动担起照顾李钟奇的重任,使他痊愈并安全回到冀东。

“作为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杨十三可谓是倾其所有来支持抗日。“长期从事杨十三生平资料整理研究的霍占良话语里满是崇敬,“他绝对当得起‘毁家纾难’这四个字。“

1889年的中国风雨如晦,杨十三出生在迁安杨团堡村,原名杨彦伦。抗战后,改名杨裕民。因在堂兄弟中排行十三,故名杨十三。少时在南开中学读书时结识周恩来,参加“觉悟社“。

1920年,开明的祖父资助杨十三赴美国学习,获博士学位。1923年,怀揣“实业兴国“梦想的杨十三回国,历经十年艰辛发明了“苇草造纸新技术“,并放弃专利权无私地向全国推广。这一新工艺遏制了日本纸张在中国市场的垄断。然而,当时的军阀政府对其提出的造纸业改革方案置若罔闻,在种种现实面前,杨十三实业兴国的希望渐渐破灭。

正当他痛心疾首苦于报国无门之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民族危机考验着每一个中国人。

为支援抗战,当时正在母校河北工学院任教的杨十三到处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人出人、有钱出钱“。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杨十三组织学生游行示威,以教授身份,走在队伍最前列,支持声援北平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