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智勇双全的县长——吴匡五县长志略

更新时间:2024-03-13 11:30:09点击:

陵县自明初定名以来,延续数百年未更名。 1943年,陵县更名为匡五县。更名一事,充分表达了陵县人民对抗日县长吴匡五的无限缅怀之情。吴匡五,原名观志,1915年出生于阳信县后吴家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吴匡五幼年聪慧好学,7岁入本村小学读书,后在乐陵高小毕业考入惠民中学。期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军亡我之心昭然若揭。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仁人志士怎能容忍日军的践踏蹂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爱国热潮。在爱国热潮的推动下,吴匡五和同学们一道投入了爱国运动,罢课、示威游行、张贴标语,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为表示以武力歼灭日军,收复国土的决心,他改名以明志,于是改观志为贶武(为便于书写,贶武写作匡五)。吴匡五的满腔热血遭到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敌视,以“共嫌”被开除学籍。后辗转到乐陵中学就读,继升入聊城师范,后肄业作小学教员。“七·七”事变发生,学校人员解散,他便忧心忡忡地回到家乡。此时,他的一个同学在国民党军队中任团长,便邀其前去共事。吴匡五早已识透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行径,遂拒绝了同学的邀请。为维持生计,吴匡五改学了木工。但日寇未灭,何以家为!1938年10月,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来冀鲁边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在乐陵举办抗日军政学校,招收抗日青年,培养抗日志士。吴匡五看到了希望之所在,毅然前往入校学习。学习结束后,党组织分配他到鲁北特委《烽火报》社编辑部工作。不久调往庆云县抗日民主政府任民训科长,由县委书记李萍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任津南专署民训科长。为开辟陵县抗日根据地,党组织调他来陵县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同年7月9日,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吴匡五就任第一任县长。此时,日军已放松了对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上的进攻,把主要兵力转向敌后,沿津浦铁路南犯之敌回师“扫荡”华北。因陵县近邻津浦铁路,济、德公路穿越县境,日伪军便在县城内和县境内的凤凰店、盘河、神头、孙路环等村、镇安设了据点。此时,陵县党组织刚刚恢复建立,力量还比较薄弱。吴匡五于此危难之际受此重任,责任重大。吴匡五首先把新编十八团第五中队扩建为县大队,率此武装活动在陵县东部农村。面对日伪军的“治安强化”运动和频繁的“扫荡”,国民党地方顽固势力制造的磨擦,吴匡五毫不畏惧。他认真学习平原地区游击战的经验,率领县大队隐身敌后,宣传我党的抗日救国纲领,联系各界人士,扩招人才,参加抗日活动。同时,他还发动群众,组织农会,改造旧乡、村政权,建立区、乡新政权。本年底,县大队扩充到100多人(枪),三、四、五区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吴匡五有着旺盛的革命斗志,行军途中帮助体弱的同志背枪支,宿营后烧好水端到同志们跟前。战士们入睡后,又是通盘考虑全县的抗日工作,查岗查哨,并带头为县委创办的抗日报刊写稿。他平易近人,宽严适度,关心同志,爱护人民群众,在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艰苦劳累拖瘦了他的身体,但在战士面前却始终情绪高昂。在一次夜行军中,由于睡眠不足和疲劳过度,徒步行军打瞌睡跌进沟里,头部和面部都受了伤,第二天照常工作。同志们劝他休息几天,他却说:“为国抗日,这点小伤算什么?干部多流汗,战士少流血。 ”吴匡五身体力行塑造了共产党员的形象,成为全县人民爱戴的县长。在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群众性的破路打狗、割电话线、锯电线杆、站岗放哨、盘查行人等抗日活动都开展了起来。吴匡五根据陵县的客观实际,在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战绩。军事斗争是对敌斗争的主要形式,吴匡五自幼读书,为抗日投笔从戎。为了学会打仗的本领,他认真学习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游击战争中的有关理论著作,并坚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总结战斗中的经验教训,丰富自己的战斗知识。就这样,很快将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有领导艺术和组织才能的领导干部,在陵县这块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对敌斗争的好戏。 1940年冬,日军在陵县境内增设据点、岗楼,县境内的日伪据点由十几个猛增到四五十个。全县境内据点林立,公路交错,日伪军推行“治安强化”,频繁“扫荡”陵县抗日根据地。日伪顽相勾结,疯狂捕杀抗日军民。在这前后,为了支援其他战略区,驻冀鲁边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先后调往鲁西、鲁南等地,陵县抗日斗争形势进一步恶化。吴匡五率领县、区武装坚持地方抗日武装斗争。在那艰难的岁月里,经常是白天打仗,晚上还要数次转移。他带领县大队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常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一次,驻德平、徽王、神头、滋镇、大王庄、孙禄环6处据点的日伪军将县大队包围在化缘店和前后张店(俗称八大店)一带,四处枪响,唯独东南方向枪声稀疏,多数人认为应向东南方向突围。吴匡五认真地判断敌情,认为那里枪声稀疏,但可能是敌人派重兵埋伏的地方。于是他果断地命令部队向西突围。当部队刚刚冲出包围圈,埋伏在东南道沟的敌人挟两挺机枪尾随而来。但此时我大队已突出重围,并占据有利地形,将尾随的敌人包围。一阵激战,毙敌20余人,而我县大队仅有一名队员受伤。 1940年10月15日(农历),县大队被包围在滋镇区的四王寨,吴匡五率部分同志掩护主力转移。他采取麻雀战术,声东击西的办法,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击退了敌人的围攻,胜利完成了任务。本年底,日军凭借铁路、公路组成的交通网,增设碉堡据点,妄图以囚笼战术对根据地形成永久性、战略性分割封锁。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战术,吴匡五领导全县人民进一步开展破路活动,纵横公路挖成了七回八折的道沟,改变了平原地带没有依托的地形。县大队埋伏在道沟中,经常陷敌人于十面埋伏之中。 1941年春,吴匡五带领部分干部和武装队员,在德县境内遇到驻德县、陵县、德平三县日伪军组成的七路敌人的包围。吴匡五准确地判断敌情,巧妙地带领全体人员一昼夜奔走三县边界,行程200华里,在数路敌军的空隙中穿插,使军政人员毫无损失。同年,国民党临邑县县长尹寿朋与日军勾结,经常捕杀我抗日军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冒充我八路军和抗日政府人员坑害百姓,群众迫切盼望我军将其歼灭之。同年夏,我县侦察到尹寿朋带七八十人驻陵县五区信家村,吴匡五带县大队夜袭信家庄,智歼尹寿朋部,缴获了几十支枪和部分弹药。吴匡五在带领抗日军民在与敌人内线作战的同时,还不断地转入外线打击敌人。为了配合百团大战,吴匡五带领县大队在平原附近拆毁铁路一段,使敌一辆军火列车脱轨,消灭押车日军数十人,缴获武器弹药一批。破袭战遏制了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把敌人束缚在点、线上,从而缓解了根据地的压力。在对敌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抗日根据地建设不断巩固发展。遵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吴匡五在已建设的抗日根据地内推行合理负担和减租减息等战时经济政策,解决了抗战经费的问题,改善了贫雇农的生活,得到了全县各阶层人士的拥护和支持,加强了陵县抗日根据地建设。在抗日斗争最艰苦的阶段,陵县抗日根据地一度成为冀鲁边二地委的活动基地。二地委的领导同志常驻陵县,指导全区的抗日斗争。在抗日战争的实践中,吴匡五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舍己为公、不徇私情是共产党员的本色。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胸怀宽阔,办事有方,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给陵县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0年春,他家乡受灾,母亲和弟弟徒步辗转来到陵县,要其帮助度荒。为了抗战大计,几天后,吴匡五就劝说母亲和弟弟回了家。同年夏,他父亲在家病逝,他忍着极大悲痛,仍坚守战斗岗位。他的模范行为,受到了同志们的赞扬。县委组织委员曹明惠的父亲被匪团董连梦部抓去,吴匡五为营救曹明惠的父亲,把匪团董连梦部一个连长的父亲拘捕做人质,迫使董连梦把曹明惠的父亲恭恭敬敬地放了回来。为了抗日,一度和德平县地方势力“曹五旅”(团首曹振东,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授以山东保安第五旅番号,所以称之)建立了统战关系。双方商定不在对方有政权的地方再设政权,但曹五旅违背协定,在陵县、临邑两县派出了霍荣青、尹寿朋两个伪县长。霍、尹勾结日军,破坏抗战。县抗日民主政府认为,霍、尹勾结日军抓捕我抗日军政人员,坑害百姓,我们和霍、尹的矛盾已转化为敌我矛盾,决定除掉霍、尹两个“二政权”。吴匡五率县大队先后将霍荣青、尹寿朋抓获送交上级军、政机关处理,同时遣散“二政权”所有人员。吴匡五这一行动,对顽固势力的破坏行径给予了有理、有力、有节的打击,坚持了我党的统战原则。吴匡五的威名与日俱增,敌人闻之胆战心惊。有的伪军讲:“谁要不走运,出门碰上五块五(吴匡五)”。敌人挖空心思地琢磨鬼计,妄图消灭吴匡五及领导的陵县县大队。1941年9月7日,吴匡五率县大队活动在临邑城北苏家庙子(今属临邑县),驻临邑县境内的日伪军将苏家庙子包围。吴匡五指挥县大队冲出包围后向临邑方向转移,因为敌人倾巢出动后,他的后方常是空虚的。这一正确的决策使县大队全体队员安全转移。但在突围中,吴匡五身负重伤,被同志们抬到平原县姜家村,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溘然长逝,年仅27岁。天不假英雄以有年,人生有涯,英灵不泯。陵县人民深深怀念自己敬爱的县长,鉴于人民的心情,为鼓舞人民的斗志,表彰英烈,经上级批准,1943年9月,将陵县更名为匡五县。□任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