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特级侦察英雄杨子荣

更新时间:2022-11-26 11:30:49点击:

特级侦察英雄杨子荣

刘友琢 常毅传 都兴华

杨子荣,这位《林海雪原》中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曾吸引千千万万名读者,也激励过众多奋发进取的人们。可是,你知道杨子荣的生活原型吗?知道他的真实经历吗?

颠沛流离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字子荣。1917年1月28日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宁海镇嵎峡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杨世恩务农,又是一位出色的泥瓦匠,母亲宋氏,是位率直、勤劳的农村妇女。在这样的家庭里,杨子荣虽然没有从父母手中得到过什么钱财,但却承接了用金钱买不到的宝贵财富:这就是聪慧、敏锐、刚正、质朴。

嵎峡河是一个距牟平城六公里的丘陵山村。1929年,胶东军阀刘珍年践踏牟平,使老百姓穷困不堪,难以生存。杨子荣一家也未逃脱这场劫难,他们三餐不能为继,度日不得安宁。无奈,于这年秋天,父亲杨世恩将十几岁的大儿子杨宗昌扔在家里,带着妻子和杨子荣等四个孩子迁往安东(今丹东),在安东郊外的大沙河定居了下来。

安东也不是穷人的久留之地。在这里,杨子荣的父亲靠瓦匠手艺养活家口,但仍逃脱不了饥寒的威胁。这时杨子荣才12岁,他看到父亲如此艰辛,便执意要到一所私人开设的缫丝厂做童工。秋天,柞茧上市,杨子荣和小伙伴们起早摸黑,在热气腾腾的蒸锅旁备料煮茧,运萝搬筐,干着超体力,超强度的重活。可是到了月底,杨子荣领到的却是“半拉子”工钱。更为不平的是,由于童工是季节性的,随着柞茧生产旺季的结束,杨子荣便被赶出了大门。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入安东,大沙河的百姓陷入一片兵荒马乱之中。杨子荣的父亲在劳累中病逝,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存,被迫将子荣独自留在东北,带着两个小女儿返回牟平老家。

蹉跎岁月,坎坷人生,杨子荣经受了更苦的生活磨难,成长为一个十八九岁的壮实的小伙子。但这时他并没有固定的工作,为了糊口,只好与人结伴到鸭绿江岸放木排,当船工。这是一种危险的活计,船工们常常这样形容:“船过腊咕哨,阎王要报到。”杨子荣白天与伙伴们一起顺水放排,逆水拉纤,晚上便给伙伴们说《水浒》、《三国演义》,聊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由于他记忆力强,口齿伶俐,因而讲起故事来有声有色,扣人心弦。他还会几套拳脚,也很为人赞赏。渐渐地,他由几个患难与共的伙伴,进而结识了社会上一些人物。这些人中,有抗日志士,有流浪农民,有失业工人,也有在黑道上闯荡的江湖人。杨子荣不仅从他们那儿熟悉了人情世故、乡风民俗、野史轶闻、行帮黑话,更重要的是丰富了社会阅历,为他日后在东北剿匪奠定了坚实的社会生活基础。

1943年,杨子荣被日军抓去做“劳工”,流放到深山采矿石。他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吃的却是发了霉的高粱米和橡子面窝窝头,还不时地遭到日本工头的毒打。一天,一个工头无故毒打一名工友,杨子荣怒不可遏,领着大伙儿狠狠地教训了这个工头……接着,他便逃离东北,回到山东老家。

1943年秋,杨子荣与邻村一位姓许的姑娘结了婚。婚后,他们夫妻相得,靠做长工、打短工维持生活。

当时,嵎峡河村是抗日游击区,苦大仇深的杨子荣,秘密加入了民兵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教育下,提高了阶级觉悟,积极投入了抗日斗争。1945年8月,他作为支前民兵的一员,先后参加了解放牟平城和烟台市的战斗,作战十分勇敢。

奔赴东北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挑动内战,妄图夺取抗战胜利果实。1945年9月,为了保卫广大人民的利益,29岁的杨子荣,毅然报名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入伍后不久,他随部队到了胶东军区,在莱西南县水集编入胶东海军支队(也叫田松支队)。1945年10月下旬,遵照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胶东军区抽调兵力挺进东北,杨子荣随部队再次踏上了东北大地。

杨子荣是个闲不住、肯帮人的好战士。开始,首长见他是个年龄不轻、军龄不长的老兵,就把他分配到伙房当炊事员。杨子荣愉快地接受了。平时,他除了做好炊事工作外,还帮助战士扛枪、背背包,帮助卫生员护理伤病员。还经常给排长出主意,给连长当参谋。一次行军中,他发现一名新战士的鞋丢了,就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鞋送给了他。在零下40度的严寒天气里,战士小姜的帽子“挂飞”了,杨子荣宁愿自己受冻,立即摘下皮帽子给小姜戴上。在茫茫林海中,战士们常常几天几夜转不出来,断了口粮,杨子荣总是把自己省下来的干粮送给别的同志充饥。有的战士不忍心接受,他风趣地说:“这是为了保存战斗力嘛!”

杨子荣还是一个出色的宣传能手。他善于宣传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善于把领导的意图变为群众的行动。在部队从胶东到东北的进军路上,他主动接近沿途群众,了解他们的疾苦,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在他的宣传教育影响下,有30多名青年踊跃参加我军,为此,连队评他为“扩军模范”。

杨子荣跟随部队经大孤山、凤城、宽甸、桓仁、通化、梅河口、乌拉街、舒兰、五常等地,于1946年春节前夕到达牡丹江地区。在这期间,他思想进步很快,表现突出,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胶东海军支队奉命改编,杨子荣被编入牡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和战友们共同担负起剿匪和保卫土改的任务。

转战林海

牡丹江一带匪患十分严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时刻受到威胁。鉴于此,部队首长先派杨子荣等30余人化装进入林海镇。杨子荣通过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政策,同群众取得联系,然后到拥有百多人枪的地主武装孙江司令部,敦促其放下武器。孙江拒不投降,被就地缴械。1946年2月2日,林海镇解放,不久这里就成为牡丹江地区的巩固根据地和剿匪后方。

后方根据地巩固后,杨子荣和战友们开始投入林海剿匪工作。一天拂晓前,他们在密林中与“姜左撇子”匪部遭遇。战斗尚未展开,即活捉了“姜左撇子”的副官;众匪徒吓得四处奔逃。杨子荣灵机一动,指令这个副官在树林中高喊:“弟兄们,别跑!是自己人,误会了!”不多会,匪徒们三三两两慢慢凑了过来。最后100多名匪徒全部当了俘虏,匪首“姜左撇子”也一同就擒。

捉住“姜左撇子”后,杨子荣等随二团乘火车前往八面通执行任务。火车奔驰在崇山峻岭中,左侧是陡峭的山崖,右侧是湍急的河流。突然,一声轰响,车头与靠近车头的三节车厢脱轨翻到河里,其他车厢倾斜在路基上。瞬时,敌人的子弹像雨点般扫来,战士们跃出车厢,迅速应战。由于地形险恶,火力无法展开,部分战士中弹伤亡。杨子荣隐蔽在车厢一侧,举枪向敌机枪射手射击,敌机枪哑了。接着,他绕过车厢,飞身冲向山崖,先将一颗手榴弹投入敌群,然后冲入敌人阵地,夺过机枪,向敌人猛烈扫射。敌人一个个地倒下去,我军战士乘机冲上了山崖,很快结束了战斗。

1946年3月20日早晨,杨子荣随三营在杏树沟追击李开江匪部。杏树沟背靠大山,村前三面是开阔地,环村筑有两米多高的围墙,墙外有壕沟、鹿砦。我军如在白天发起强攻,势必要付出很大代价。当时,杨子荣向营长建议:部队实施佯攻,摸清敌人火力。敌人上当了,将全部火力部署暴露在我军面前。杨子荣带领一班在晨雾和浓烟掩护下,回到敌人侧后,透过围墙缺口,见敌人如惊弓之鸟,东躲西藏。他马上示意副班长让战士们隐蔽好,独自一人跳进围墙,向敌人大喊一声:“缴枪不杀!”杨子荣的突然出现,使围墙里的土匪都吓呆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匪兵问:“你是什么人?”杨子荣说:“我是民主联军的代表!你们被包围了,赶快放下武器!”匪兵们交头接耳,出现骚乱。最后,在我军的政治攻势下,敌人乖乖地放下了武器,匪团长李开江也举手投降。

杏树沟战斗,我军歼敌400余名,缴获轻重机枪10挺、大小炮3门、掷弹筒8个、长短枪300余支及其它军用物资一宗。杨子荣在此战斗中因表现突出被评为“团战斗模范”。

深山剿匪

正当牡丹江地区人民欢庆我军取得歼灭大股土匪和土地改革胜利的时刻,一些残匪接连制造了杉岚站、镜泊湖等惨案,我许多干部群众惨遭杀害,房屋被烧,粮食、财物被抢劫一空。

为了彻底消灭残匪,保卫土改,我军曾用一个营的兵力,进山追剿。但由于这些匪徒狡猾奸诈,熟悉林海山地情况,当我军追剿时,他们就逃之夭夭,我军离开后,他们又肆意进行破坏。根据这种情况,部队首长下了“剿匪务尽”的决心,准备派出侦察小分队,以准确迅速的行动,出奇制胜,打击残匪。

在物色小分队的负责人时,部队首长想到了杨子荣。因为他不仅熟悉东北情况,而且机智勇敢,尤其在奔袭乌拉街战斗中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1945年冬天的事情。部队在进军途中,接到了远距离奔袭乌拉街的作战命令。当时,我军在松花江西岸,乌拉街在东岸,江水湍急,而且渡船早被敌人掠去。为了迅速渡江,部队首长派杨子荣去寻找渡船。他几经周折,在距部队驻地30里之外,找到一只小木船和一位40多岁的女水手。如用这只小船渡江,一次只能摆渡20人,全团需要几天几夜才能渡完。于是,首长决定泅渡过江。就在这时,杨子荣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江水中,由西向东游了一个来回,摸清了江底的水势,然后向首长作了报告。接着,首长一声令下,全团800名战士纷纷泅水而过。到达彼岸后,部队直捣乌拉街,全歼了敌人,活捉了匪团长。

杨子荣不仅是一个有经验的侦察员和出了名的“山林通”,还是一个指挥有方的侦察排长。他所率领的侦察排,个个都是“能侦善战”的勇士。这次首长任命他为侦察小分队负责人是有充分根据的。

杨子荣没有辜负首长的期望。他和侦察小分队的战士驰骋在深山老林,运用侦打结合战术,剿匪灭匪,取得了大部队难以取得的战绩。一次,他带领战士到黑石砬子附近侦察,途中与匪军相遇。他敏捷地避开前面探路的几个匪兵,然后大摇大摆地迎着土匪队伍走过去。他一边走,一边与土匪搭话,致使土匪把他当成了“自己人”。当大批土匪走过后,他顺手捉了一个“舌头”,为部队提供了重要情报。又有一次,侦察小分队跟踪一个形迹可疑的卖蜂蜜的人,行至尚至县亚布力山北坡,发现了许大马棒土匪营。他们立即报告给二团,二团一举歼灭了这股土匪,活捉了罪恶昭彰的许家三兄弟——营长许福、连长许禄、营文书许祥。经审讯得知,原来就是这伙土匪制造了杉岚站惨案。还有一次,杨子荣在宁安县南金场一带侦察,化装潜入了土匪九彪的队伍。当时这伙土匪为避开我军的追击,连续行军三昼夜,杨子荣一直跟随在内。待敌人认为可以安全驻扎时,他立即赶回部队报告,歼灭了这股土匪。

1946年7月,部队在海林县休整。这时杨子荣和孙大德、孙立真、赵宪功接受了侦察马希山匪部驻地的任务。在一座山头上,他偶尔听到一个打柴人说村里有一伙土匪。于是,他让其他人留在村外策应,自己潜入村内,借给土匪遛马的机会,把敌人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第二天,当我部队赶到,匪首马希山已率他的骑兵队的大部溜走了,只捉了少数敌人。9月,马希山在与我交战后,率残余数百骑败退到十道梁子隐蔽起来。杨子荣奉命跟踪侦察。当他发现该村散出炊烟时,便挑起一副水桶,装作挑水的样子,进村侦察。夜晚,当敌人睡熟时,他趁机炸毁马棚,军马受惊,到处乱跑,驻地一片混乱。我军适时赶到,彻底消灭了马希山这股土匪。

不久,上级又把消灭“座山雕”匪帮的任务交给了杨子荣率领的侦察小分队。“座山雕”名叫张乐山,70多岁,黑脸膛,白头发,鹰钩鼻子,留一把山羊胡子。他是张家第三代惯匪,穷凶极恶,血债累累。军阀张作霖及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时期,都对他无可奈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了拉拢他,封他为“东北先遣军二纵二支队”司令。他狡诈诡秘,一向深居简出,从不集体活动,其巢穴只有几个亲信知道。为了消灭他,我军曾用大部队寻剿未能奏效,这次杨子荣带领孙大德、魏成友、赵宪功、孙立真、耿宝林五名侦察员,准备化装打进“座山雕”的匪窟。

杨子荣等分析,“座山雕”的老巢很可能在海镇北部山区,在出发前又反复提审了在押俘虏,核实了“座山雕”及其匪帮的活动规律、生活细节、黑话、暗号。接着,杨子荣扮作土匪副官,孙大德扮作土匪排长,其余人扮作匪兵。当杨子荣前往部队首长那里辞行时,首长对这个头发蓬松、胡子拉碴、身着呢子大衣、腰插两支匣子枪的“副官”几乎没有辨认出来。

1947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五)午后,杨子荣带队出发了。他们先是向北兜了一个大圈子,然后往西,向目的地靠近。天黑后,他们进入蛤蚂塘一个住有十几名伐木工人的木棚。“排长”孙大德打听到这里的把头姓孟,便主动用黑话与他搭讪。姓孟的不予理睬。于是,杨子荣有意在旁边用黑话与孙大德交谈。不多会,姓孟的上钩了。他把杨子荣引进木棚,有意交谈,但两只眼却直盯着杨子荣脚上的那双大头军鞋。杨子荣立即察觉这个把头的疑虑,便说,他在八里沟伏击共军,从尸体上扒下了这双大头鞋,穿着倒也挺跟脚……孟把头见杨子荣说得有鼻子有眼,便放了心。接着,他拿上几斤玉米面和一点儿盐,带领杨子荣等来到二三十里外的一个窝棚,嘱咐说:“共军不会到这里来,你们在这里等消息吧!”孟把头说完便走了。

杨子荣和战友们在窝棚里待了四五天,口粮全吃光了,又饥又寒,但始终未得音讯。又过了两天,孟把头来了,见杨子荣他们没有吃的,就叫他们到夹皮沟去起粮。夹皮沟是我侦察小分队过去常去的地方,杨子荣他们想,如果到了那里,就会被群众认出来。孙大德当即推辞说:“夹皮沟太穷,没有油水。”孟把头坚持说:“老刘家有粮也有鸡。”杨子荣知道这是敌人在继续“考验”,便插话说:“只要有粮咱就去。”孟把头果真认定是“自己人”了,就向杨子荣交了底:“我是‘座山雕’的联络副官,愿意引荐入伙。”

第二天,从山里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个被称作刘连长的,用黑话盘问他们。杨子荣对答如流,无一破绽。那连长表示很满意,并约定以后再来。两天后,那两个人又来通知杨子荣:“座山雕”准备在元宵节摆庆功宴,与你们结拜兄弟。现在我们先去牡丹江筹办酒肉,回头带你们上山。

两个土匪走后,杨子荣火速派魏成友回部队报告,请求支援,并带回来了联络信号。意外的是,那两个土匪又没有按时回来。杨子荣等认为,“座山雕”三番两次的考验,这说明他是举棋不定,进退两难。于是小分队决定,等那个土匪回来后,即逼迫其带领进山;万一被敌人识破,就实施强攻。

1947年2月6日下午,两个土匪回来了,杨子荣迅速组织战士下了他们的枪,并怒气冲冲地质问:“你们两个小子太不讲义气,让我们饿了这么多天!你们是不是把‘座山雕’拨给我们的给养给独吞了?”两个土匪叫苦不迭,连忙分辩说:“这是为了考验你们……”杨子荣装作不相信的样子,口气更硬地说:“我们要面见‘座山雕’对质!”两个土匪听完半信半疑,但为保命,不得不答应带他们立即进山。

天黑后,经过三道关卡,俘虏了4名匪兵,最后来到了“座山雕”的匪巢门前。

“座山雕”巢穴的布防十分严密,不仅设有许多明碉暗堡,而且筑有纵横交错的地下通道,易守难攻。杨子荣仔细观察后,暗示孙立真、赵宪功、耿宝林在隐蔽处押好俘虏,他带领孙大德、魏成友朝着有灯光的大门摸去。

此时,敌人没有在大门口设立岗哨。杨子荣一脚将门踢开,大喊一声:“不许动!”话音刚落,孙大德、魏成友闯进屋里,迅速占领了东西两个屋角。躺在地炕上睡觉的七个土匪,望着突如其来的陌生人,对着逼近的黑洞洞的枪口,不知所措。还是“座山雕”反应迅速,他赶忙伸手摸枪。杨子荣一个箭步上去,踩住了他的手,然后用黑话责问:“你们为什么不肯为我们借条生路?为什么想把我们饿死?……”座山雕一听是同道上的人,连忙解释:“误会,误会!我想考验考验你们是不是共军。”杨子荣讥讽道:“我们要是共军,早就打进来了!好了,既然这里留不住,就先委屈你们一下,把我们送出你们的地盘……”座山雕满口答应:“一定奉陪,一定奉陪!”

这就样,杨子荣和战友们押解着包括“座山雕”在内的13名土匪一起踏上了返回部队的路程,路上没有遇到什么麻烦。当他们翻过一座大山时,遇上了前来接应的二团。杨子荣当即公开了身份,“座山雕”等顿时全都瘫倒在地上……

1947年2月19日,《东北日报》以《战斗模范杨子荣活捉匪首“座山雕”》为题,报道了杨子荣等人的事迹,二团召开了庆功大会,给杨子荣记了三大功,孙大德、魏成友各记一大功,赵宪功、孙立真、耿宝林各记两小功。

英勇牺牲

牡丹江地区大股匪伙悉被消灭,零星残匪尚待肃清。1947年2月22日,我二团从梨树沟群众那里获悉,残匪孟老三仍在附近山区活动。当日下午,副政委曲波、侦察排长杨子荣率30多名战士组成的小分队,由海林镇出发,前去搜剿。天黑后到达夹皮沟宿营。次日拂晓,哨兵在夹皮沟村边发现可疑的脚印。小分队即沿脚印行进,杨子荣、孙大德、魏成友走在小分队的前面,一直跟踪了十五六里。这时天已大亮,杨子荣发现在前边山梁上脚印消失了,附近有一座窝棚,这就是匪巢。

在这个匪巢里,当时藏着孟老三、郑三炮等七名土匪。有一个土匪端着水盆出来倒水,借此察看四下的动静,没发现什么,就回窝棚里去了。土匪一进窝棚,杨子荣立即冲上前去,身后是孙大德和魏成友。杨子荣冲到窝棚门口,身子靠在当门框的大树干上,大喊一声:“不许动!举起手来!”土匪们闻声,急忙去操武器,杨子荣立即扣动匣枪扳机,但没有打响。因为天气太冷,撞针冻住了。孙大德的冲锋枪也冻住了,没有打响。躲在窝棚里的孟老三乘机朝门外打了一枪,击中了杨子荣的胸部,趁杨子荣倒下时夺门逃窜了(后,孟老三改名孟相春潜藏,全国解放后被挖了出来)。

杨子荣倒下后,用左手紧紧捂着胸部的伤口,右手掏出手榴弹,但他已经举不起来了。当孙大德扑过去呼唤他的时候,杨子荣发出了微弱的声音:“大德……任务……”话没说完,便闭上了眼睛。

同志们见杨子荣牺牲了,悲愤万分,高喊为战友报仇,一起向窝棚猛烈射击。土匪仍在顽抗,魏成友冲上去,将五颗手榴弹一起投进窝棚,残匪全被消灭。

1947年2月25日,在海林镇朝鲜族中学广场,二团指战员为杨子荣举行了公祭安葬大会。当时海林镇方圆几十里的人民群众均赶来参加。会上,牡丹江军区首长致悼词,并宣布将杨子荣生前领导的侦察排命名为“杨子荣排”。会后,二团营以上干部抬着杨子荣的遗体,在悲壮、凝重的阵阵枪声中绕海林镇一周,将烈士的灵柩安放在海林镇烈士陵园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颤巍巍地走到灵前,泣不成声地说道:“杨排长,你是共产党教育出来的好战士!你为俺们献出了生命,俺们不会忘记你啊!”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位战功卓著的英雄: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杨子荣“特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曲波同志怀着深切思念之情,用四年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海林县人民于1981年4月5日建立了杨子荣烈士纪念馆……

人民在怀念着他,祖国在怀念着他!

(本文原载《征集与研究》1988年第1期,收入本书时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