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战场上是英雄 生产中当模范——老红军杨云同志生平事迹

更新时间:2022-11-24 11:30:51点击:

战场上是英雄 生产中当模范

——老红军杨云同志生平事迹

莒南县民政局 鲁民

杨云同志原籍四川省巴中县白玉桥村,后在山东省莒南县万家蝠山村落户。一九三三年初,他在川北广元县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任突击队长。抗日战争初期,奉命到苏北组织抗日武装,在八路军一一五师苏鲁豫支队任连长,在战斗中负伤致残。一九四○年冬,部队北上山东,他被安插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工作,一九四六年调回部队,次年复员到莒南县农村务农。一九五一年九月出席中央召开的老根据地人民代表会议,曾在北京怀仁堂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宴请和接见。会后,谢绝了中央的挽留,回莒南县继续搞生产。一九五二年,出席了华东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并被评为华东区玉米丰产特等模范。一九五六年,又出席了全国第一次烈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建设军人及拥军优属模范代表会议,并在怀仁堂和毛主席、朱总司令及中央许多首长一起照了相。回乡后不骄不躁,始终坚持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一九六○年以后,他多次伤口复发住院,久治无效,终于在一九七○年一月十二日病逝于莒南县人民医院。同年,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一九三二年冬,红四方面军由鄂豫皖边区进入四川广元县。当时,川北一带到处传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领导穷人翻身闹革命的。这些振奋人心的消息,飞快地传到了四百里路以外的巴中县。当时,杨云正在巴中、仪陇一带给国民党反动政府修建房舍。他听到这一消息,心里非常高兴。但红军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还真没有亲眼见过。有次,杨云在买烟叶时,听到广元县来的烟商说,那些去当红军的人,都是做工的、种田的受苦人,看来和传说的消息不离大格。于是,他和几个平日最要好的工友商量了一番,决定亲自去找红军看看,为穷弟兄们摸摸路,“探个险”。

杨云一气走了三天,赶到了广元县。先在街上转了一遭,又观察又打听。红军战士有的在磨刀擦枪,有的在帮老百姓干活。他们艰苦朴素,平等待人,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军民相处,亲如家人。杨云很高兴地跑到部队上,说明来意。一位指导员接待了他,并带他到连队去转了转。他心里踏实了,表示要参加红军。指导员拉他坐下,讲了许多革命道理,并说干红军可得能吃苦,打起仗来有时连饭也吃不上,还免不了会有流血牺牲。杨云沉思了片刻,诉说了他悲切辛酸的家史。

他是一九○○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生人。父亲是个乡下木匠,尽管有一套好手艺,但在那荒乱年月里挣不了几个钱。一家七口人挨饿受冻,妈妈只好去讨饭。从四岁起,小杨云被送到舅舅家看孩子,后来割草、放牛。十一岁上回了家,跟父亲学木匠手艺。刚一年多,父亲一病不起,妈妈也因愁苦而昏迷不醒地躺下了。一家人里里外外全靠他这个十多岁的孩子来料理。十三岁上,父亲因病困交加而去世,他便从此承担了全家的生活重担。有时给地主家打包工,有时帮木匠老师们干零活,就这样,从这家到那家,扔下锄头拿起斧头,黑天白日,成年累月,拼死拼活地干,结果小弟弟还是被饿死了。

一九二四年,杨云好歹结了婚,但欠下的债还不清,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领着全家跑到四十里路以外去逃荒。妈妈和妻子给尼姑看庙园,他在四乡做木工,这才慢慢地还清了债,重返故乡。但日子还是苦不堪言。

杨云青少年时代虽然生长在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但他身经天灾人祸的摧残,目睹穷人们的悲惨遭遇,事实使得他不能不想:为什么富贵人家世世代代都是好命?为什么穷苦人家祖祖辈辈就没个好命人?穷苦人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他日日盼,年年盼,终于盼得红军来到了四川。这就是他要当红军的因由。

指导员听完了他的诉说,同意他留在队伍上。但杨云又提出要回去发动穷工友们来参军。指导员亲切地握着杨云的手,再三嘱咐他回去要小心行事。

杨云很高兴地回到了工地上,把去广元的情况,对几个知心的工友们说了一遍。他告诉大家不要心急,要先向朋友们宣传红军的好处,等大伙有了要去当红军的愿望,再把组织起来去干红军的打算说开。经过三个多月的积极工作,终于发动了一部分工友参加了红军。

杨云和工友们一当上红军,天天乐呵呵的,旺盛的精力和革命到底的劲头,好像永远也使不完,用不尽。

有一天,部队首长把全体新战士召集起来,说明红军不埋没人才,让大家说说自己有什么特长。杨云见首长又诚恳又和气,就说自己小时候学过打拳,并当场表演了一套。他还怕别人不信服,又拿起两块砖,用手一劈,嚓的一声,砖头像刀切一样断为两截。大家看了先是一愣,接着一齐鼓掌叫好。首长也乐恣恣地笑了。并走过去握了握杨云的手,赞扬他表演得很好。还号召大家要跟着杨云学会这套本领,以便在赤手空拳时能和敌人搏斗,也可用这套本领去缴敌人的枪。大家听了都很兴奋。

从此,杨云便成了这些新战士的教练。打拳、劈刀、舞单棍等,他一项一项地教。大家都积极热情地学,起早带晚地练。杨云也不论早晚,遇到谁练武艺就辅导谁,哪怕通宵不睡,也不嫌累。

一九三三年四月一日,杨云和他一起入伍的十几名战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铭记着部队首长代表党委在入党宣誓大会上讲的话:共产党员要革命一辈子,要永远向前看,永远为人民服务,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杨云入党后不久,部队首长就任命他为突击队长。同年秋天,他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在一个漆黑的夜间,徐向前部队驻地木杆城被敌人的优势兵力包围了。杨云奉命从几十里路以外,率领突击队悄悄地摸进了木杆城敌军阵地,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杀得敌人狼狈逃窜。杨云带领一个组最先冲进了敌人的包围圈,经过几个小时的血战,杀开了一条血路。我红军指挥机关遂于拂晓前率部安全突围转移。

杨云的突击队在这以后的频繁战斗中越战越勇,屡获胜利,曾被徐向前同志称为“常胜军”。

一九三四年秋,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开始了长征。在长征途中,杨云的突击队有时在大部队的前头开路,有时又在最后边打掩护。杨云对承担这样的艰巨任务感到光荣。他经常对同志们说,这是党对我们的信任,革命战士只能好好地干,勇往直前。

一九三六年十月,红四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杨云和同志们一起,又接受了新的战斗任务。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并且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八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杨云被编入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

一九三八年,我八路军为了东上抗日,深入敌后发动抗日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遂在部队陆续东进的同时,从部队中抽出一批坚强的共产党员到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一带开展地方工作。同年五月,杨云奉命率四名共产党员和参加过长征的战士沿陇海铁路到达江苏省萧县(现属安徽省)。

他们到达萧县后,响亮地提出“抗日救国” “穷人翻身闹革命”的口号,在群众中大力开展宣传。他们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把革命的武装斗争搞得轰轰烈烈。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一部到达苏鲁边区,后与苏鲁挺进支队合编为苏鲁豫支队,杨云任二营七连连长。

一九三九年农历正月,杨云所在部队攻打丰县城。该城里里外外三层城墙,敌人防守很严。杨云指挥部队在突破第二道围墙时就负了伤;在逼近第三道围墙时,他身上已先后九次中弹,浑身上下都是血。同志们再三劝他下去,他却说:“不要紧,革命还怕流血吗?怕流血就不到这里来了!”他的伤口像针扎一样疼痛。他咬着牙坚持指挥战斗。突然“轰”的一声,一颗炮弹落在跟前,又炸伤了他的右腿。他倒下去了。同志们见连长负了伤,一边抢救,一边发起了更猛烈的攻击。

第二天下午三点,杨云被送进了旅部医院。在治疗时,他忍受着剧痛,满脸冒着豆粒大的汗珠子,但就是一声不吭……过了十个月,他的伤渐渐好了,可是身体仍很虚弱。这时,他听到部队要到泗阳县去攻打住在五里庄的敌人,遂积极要求重返前线,领导上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

一九四○年冬,六八五团奉命北上山东。杨云因身体不能适应新的战斗环境,上级将他留在泗阳县川成镇一带。这里是一小片抗日根据地,四周二十里路以外就有鬼子的据点。他在这里干了三年镇长,一年乡长,一年区长。他对党的工作积极热情,处处跑在前头。在反扫荡中,他率领大家拆桥破路,打游击,设埋伏,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鬼子来了,他指挥着群众先撤离村庄,自己最后走;鬼子走了,他又第一个进村察看情况。一九四一年泗阳发大水,群众生活困难,他便领导群众挖野菜,发动大家互救互济。总之,他心里有一个指导思想:共产党员走到哪里都要为人民服务,为党工作。正因为这样,群众才把他看成是自己的亲人,亲热地称他为“老杨”。

一九四六年,杨云被调到荣军教养院工作。一九四七年,敌人进攻山东,上级动员全体荣军转移到渤海地区去。杨云虽然残废了,但他不愿享受人民的供养,就要求回到农业第一线上去,尽个人的力量搞生产。他说:“当年参加红军是为了革命,如今要回农业第一线上去也是为了革命。”由于他态度诚恳、坚决,领导上答应了他的要求。随之杨云和他的妻子周长兰一同到莒南县落了户。

杨云同志的一条腿因战致残,不能蹲着干活,春天锄小苗时,他就把裤角往上一卷,一条腿跪在地上锄。因体力太弱,锄完一踞就扶着锄柄歇歇再锄。时间一长,膝盖累得又酸又疼。要换腿吧,那条残废腿又跪不下。别无办法,他就找了一只破鞋底垫上棉花,用带子绑在膝盖上,坚持锄春苗。

麦收季节,村干部到他家商议组织群众帮他收麦子。他不愿劳累大家,就说麦子还没熟透。村干部刚走,他就和爱人周长兰磨好镰刀,趁着夜晚凉爽,去收割麦子。他俩边收边运,不到一夜的工夫,一亩多麦子就搬到场上了。

一九五一年秋,杨云被推选为老根据地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到北京开会。九月二十九日晚上,代表会议开幕的前夕,毛主席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在怀仁堂宴请了他们。宴会刚一开始,华东六省的代表就委派杨云同志代表大家到台上去向毛主席和其他首长们敬酒。他走到台上,首先遇到朱德总司令。朱总司令看他胸前佩条上是“山东代表”,就笑眯眯地向他敬酒。他不好意思地举起酒杯。毛主席像有点疑问似的向他伸出手来,问他:“你是山东人吗?”杨云激动得几乎要流下眼泪,满肚子的话忘了个精光,连毛主席的话也忘了回答。也许就是因为杨云激动地说不出话来的缘故,朱总司令又问了一句:“你原来不是山东人吧?”总司令这一问,杨云才猛醒过来,恭敬地回答道:“我的老家是四川,离总司令家乡只有十八里路。我叫杨云,一九三三年参加

的红军,长征时我在突击队里,以后才转到山东地方的。”这一说朱总司令可想起来了,又一次亲切地和他握手。这时,毛主席伸手拿过酒杯,满面笑容地斟了一杯酒递给他说;“老同志,辛苦啦!来,我也敬你一杯!”杨云双手接过这杯幸福而又荣誉的美酒,一饮而尽。朱总司令搬了搬身边的一把椅子,叫杨云坐下谈。当他说到在村里如何搞生产时,朱总司令频频点头称赞说“老革命啦!战场上是英雄,生产中当模范,好啊!”

这天晚上,杨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他回顾了自己走过的路。思来想去,总感到自己的努力离党的要求还相差太远,太远!

第二天晚上,朱总司令又派两位同志去看望他。还告诉他,党和国家为了照顾他的身体,想留他在北京。他婉言谢绝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关怀,并表示还要回山东的农村去和人民一起好好地搞生产,努力做出成绩来,争取再来看望毛主席和总司令。

会议结束后,杨云把总司令讲的“战场上是英雄,生产中当模范”这句话牢记在心间。回村后,生产劲头更大了。一九五二年,他出席了华东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并被评为华东区的玉米丰产特等模范。一九五六年,又出席了“全国第一次烈军属、革命残废、复员建设军人及拥军优属模范代表会议”,并在怀仁堂和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中央首长一起照了相。

杨云同志不仅在生产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处处关心群众。一九五四年春天,他一场大病刚好,就到县里去开会。会议主要是研究如何领导群众度荒。他在县里开了九天会,刚一回家,就问村里的困难户救济了没有。他爱人周长兰也是党支部委员,把村里的安排讲了一遍。最后说,贫农万彦书家孩子多,困难大,一半点粮食解决不了问题。各家各户都缺粮,想借出更多的粮食确有困难。党员家里多余的粮食全拿出来了,也还是不够,所以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杨云一听顾不得歇息,立即去找党支部副书记许风楠和村长万永民开了个小会。经商量决定:党员干部首先带头吃苦,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来救济群众。杨云家中只有四升高梁,他一粒不留,全都拿出来了。许、万都知道他病后身体很弱,劝他多少留下些,并说这也是对党对群众负责。可是,杨云却十分坚定地说:“群众吃不饱,我自己留下来也咽不下去。有地瓜千子和菜,比过去吃菜根要好得多”接着,他又传达了县上的要求:发动群众多种瓜菜,快种早收,生产自救!

晚上,杨云回到家中左思右想,决定到区委去一趟。

第二天天不亮,他就来到区委,找到区委书记,先检讨自己没把工作做好,接着汇报村上有的群众因生活困难影响了生产情绪,然后请示下一步的工作。

区委书记立刻把区干部召集起来,号召大家学习杨云同志的高贵品质,并坐下来和杨云同志一起研究工作,帮助他提出了一些生产自救的具体措施。

一九五八年,在公社建立的第一天,杨云听说社里需用木材,他就主动砍倒了屋边的五棵树,找人帮着送去。为了发展小队农业生产,他把自己的一些农具—包括上级奖给他的玉米脱粒机、喷雾器等,均交给了生产队。为了适应各项建设的需要,公社党委决定自办石料厂,分工由杨云同志负责筹建。当时他刚接受了跃进中学校长的职务,又要当石料厂厂长该厂五百多人,设备较差。没有宿舍,大家睡窝棚,没有伙房,工人自带干粮。杨云有病,但他经常和工人们一块干活。放炮,抬石头,哪里活重就到哪里。按规定他应全吃细粮,可是,杨云很少考虑自己。他坚持和工人同吃同住,有事和群众商量,因此,深受工人们爱戴。他们没有一个叫苦的,没有一个喊累的。工效一再提高,一个秋天打了三千多方石头。当杨云看到自己和工人们打的石头修起了公路大桥,建起了水库大坝,盖起了新的宿舍,他心里比蜜还要甜。

在秋收季节,石料厂一批工人被调去炼铁,杨云回村搞秋收。当时劳力紧,村里刨出来的地瓜堆成山,分管地瓜的妇女们忙不过来。于是,杨云白天下地干活,晚上便研究切地瓜干的机器。经过多次试验改进,终于制出一架四刀切片机,一天能切地瓜三万多斤

公社化后,生产队里推磨的任务很繁重,杨云就反复琢磨利用渠道里的小水流,制造水冲磨。经过一个星期的思索、试验搞起了自磨自罗、一天能推二百多斤粮食的水冲磨。

秋收结束了,杨云又跑到木炭窑上。当他了解到七天烧一窑炭时,便组织工人想办法改进窑槽。经过一番努力,改进到一天能烧一窑炭,而且炭的质量也提高了。村里的老人都说,老杨越老越有神了。

一九五九年五月底,将要麦收时,大家对集体食堂有意见,杨云便召开党支部会进行研究,他提出必须加强领导,做到“政治进食堂,干部下伙房”,并自告奋勇兼管食堂的工作。他带着铺盖进了食堂以后,就立即召开管理员和炊事员会议,制定了管理制度,研究了改善生活的办法。平时他亲自领头于活,挑水、洗菜、烧火……样样都干。开饭的时候,谁家有病人不能去吃饭,他就特别挑点好吃的送到病人家中。他在食堂里踏踏实实地干了两个月;使食堂变了样。

同年秋豆子开花季节,村前浇地的水渠在一个拐弯处决口三、四次;费了不少劳力才修复,还影响了放水。杨云提出改弯取直的计划,经公社同意后,他自告奋勇担了突击队长,很快就动了工。他硬是带病率领民工轮番干了五昼夜,建成了一条五百多米的新干渠。

随后,为了保证在山坡上的二百多亩庄稼取得丰收,杨云又建议引水上山。经党支部研究决定,发动群众大干。这项工程,必需修四层水渠才能将水引到山顶,任务相当艰巨。工程开始后,他就和大家一起吃住在山上,哪里的活进度慢,他就跑到哪里干。前三层渠道修得比较顺利,虽然费劲不小,但总算保证了工程质量。当工程进入修筑最后一层渠道时,刚修起了一人多高的垅基,不料全线塌下来了。杨云带病坚持和大家一起干,抓紧进行修复,结果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眼看就要修复的工程又塌下来了这一来,影响了大家的情绪。有些人竟然扔下工具坐下不干了。杨云马上召开了党团员会议,他动员大家要用二万五千里长征、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排除千难万险,来完成最后一道渠道。这一番话,把大家的勇气鼓起来了。大家一致表示,一定要干到底。于是,杨云让大家停工休息。第二天,他动员全体社员上了山。他一面带头实干,一面督促检查。经过一天努力,第四道渠道终于完成了。他们安上了抽水机,手摇水车,拉上电线,装上灯泡。在隆隆的马达声中清水哗哗地爬上了山,又从山上伸展到一排排的梯田里。杨云站在山上,望着清清的水流,心里有说不尽的愉快。小伙子们欢乐地唱起了山歌,老人们激动得流下了热泪,都说老杨云当年是红军长征的突击队长,今天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突击队长。

从一九六○年起,杨云身上的伤口经常复发,体格很弱,不能干活了,但他是闲不住的人。这一年他指挥社员打了六眼水井,扩大了水浇地一百五十亩。地里有了水,没有肥料,庄稼还是长不好。于是,他又和副书记万彦增一起去县机械厂联系,由万家崛山村固定劳力,包干打扫厂里的厕所,既给工厂里打扫了卫生,又为集体积攒了肥料。这一年,村上的庄稼获得丰收。特别是试种的七亩新品种水稻,亩产高达千多斤。

一九六一年春,杨云和党支部一班人商量,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并调换了优良品种。结果秋后四百亩水稻平均亩产近七百斤。不久,杨云的病情加重了,经常吐血。他爱人周长兰劝他说,已经不能干了,就别多操心了。他却说:“党员嘛,能干就干,不能干还能说,说就是宣传,党的工作就靠宣传嘛!”冬天,每天天不亮他就到牛棚里去看看,并经常动员饲养员多垫土。

杨云虽然身体不好,但生活一直很艰苦。吃的是瓜干煎饼,喝的是玉米稀粥。别人劝他改善改善伙食,他却说,想起长征来,就感到现在生活很好。党支部的同志们数次给他送小麦、小米,他都谢绝了。他家住的三间草房,是一九四七年土改时分得的,哪里坏了他都是自己修,从来不向村里要人,也不向区里和县里要钱。他还经常教育其独生子好好干农业,为国家多做贡献。杨云每月享受四十元的生活补助,他很满足,常对别人说自己贡献不大,党照顾他的不少。他住县医院治病时,自己常提出少用药,就怕用药多了给国家增加开支,他还常说个人的事小,国家的事大,叫医生多照顾别人,谁病急就先照顾谁,不要多去照看他,杨云同志在各方面均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

一九七○年一月十二日,病魔终于夺去了杨云同志的生命。杨云同志逝世后,莒南县党的领导,率县级机关、路镇公社、万家蝠山村的干部、群众共两千多人,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大家决心学习他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革命一辈子不变色的高贵品质,为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懈地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