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抗美援朝二级英雄刘兴文

更新时间:2021-08-19 11:14:17点击:

刘兴文,苗族,1933年6月生于贵州省纳雍县原治昆区采凯箐村(今左鸠戛乡兴文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里。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纳雍土匪为患,地主、恶霸、民团等地方势力横行乡里,坑害百姓。刘兴文的父亲刘玉顺长年佃种地主的土地,终年劳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自刘兴文懂事起就给地主放牛、割草,一家人受尽了剥削和压迫。

1949年11月,刘兴文的家乡得到解放,当得知解放军就是当年打土豪、分田地的红军后,对地主、土匪和国民党军怀有刻骨仇恨的他强烈要求参加解放军,因年纪小未获得批准。1950年4月,未满18岁的刘兴文告别妻子,瞒着父母双亲,跑到水城附近的南开镇,找到解放军坚决要求入伍。部队领导拗不过他的执着,最后终于批准他入伍,被编入第15军45师134团当战士。在部队,由于他年龄比较小,战友们就像对亲弟弟一样关怀照顾,教他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学技术,军营大家庭培养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观念,锻炼出过硬的军事素质。1950年7月,刘兴文所在的7连奉命在赫章县一带剿匪。这股土匪的匪首恐吓当地群众,扬言道:“谁向解放军报告情况,我就杀谁全家。”致使苗家人不敢接近解放军,部队几次进剿未能全歼。为粉碎土匪的阴谋,刘兴文不顾个人安危,只身深入苗寨,向当地百姓痛陈利弊,并打了宣传“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宽大与镇压相结合的剿匪政策。通过他的宣传教育,苗族群众一下子动员了,被土匪裹胁的40多名亲属携械投诚,部队也摸清了匪巢所在地,并在当地群众的引导下,一举围歼了这股顽匪,为当地百姓除掉一大害。刘兴文在这次剿匪行动中表现得机智勇敢,受到上级嘉奖。

1951年3月25日,刘兴文所在部队奉命赴朝参战。入朝不久参加第五次战役。5月28日,师命令134团在脚屹峰、鸣城山一线阻击进犯之敌。31日,团首长决定由7连、9连接替1连、3连在朴达峰一线防务,并主动延伸至朴达峰西北公里以东500米无名高地开设阵地。6月1日6时,7连与1连交接尚未就绪,敌人便在炮兵掩护下,以1个营的兵力,向志愿军阵地发起攻击。7连1班迅速进入到前沿阵地100米处,依托石壁抗击敌人。待敌人接近后,刘兴文和战友们突然开火,猛烈打击敌人,连续击退敌人3次冲锋,毙敌100多名。2日,敌人先以1个营的兵力抢占799.6高地,协同正面2个营,在飞机、大炮、坦克的配合下,从三方面向7连阵地发起猛攻。7连三面受敌,战斗打响不久,部队出现很大伤亡,全体指战员顽强抗击,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刘兴文因年纪小体弱,连长、指导员开始让他当预备队员在防空堑壕里待命。他看到战斗这么激烈自己却使不上劲,非常着急,主动从主峰的预备队跑到前沿阵地,向指挥战斗副指导员刘汉再三请求,坚决要求参加战斗,副指导员同意他加入战斗。刘兴文立即把手榴弹盖一个一个拧开,注视着敌人,当敌人冲到距阵地前沿30多米时,刘兴文迅速将手榴弹投出,与战友们一起打退敌人几次冲锋。

战斗中,副指导员和其他战友英勇牺牲,前沿阵地上只剩下刘兴文和机枪班战士赵金平。他俩怀着为战友报仇的怒火,密切配合、坚守阵地,刘兴文用手榴弹消灭近距离的敌人,赵金平用机枪扫射距离远的敌人,歼敌30多名。敌人因连续受到痛击,暂时停止进攻。刘兴文和赵金平看到身边的弹药已所剩无几,便趁此间隙跑回主峰阵地取弹药。当他们返回半道时,见敌人已占领前沿阵地,正向朴达峰主峰冲击,只好退到7连坚守的主峰阵地。连队从中午坚持战斗到晚上10点多,持续作战10个小时,打退敌人11次进攻,毙伤敌人150多名,守住了主峰阵地。晚上,刘兴文放不下敌人占领的前沿阵地和副指导员遗体,便和赵金平商量,决定趁夜摸上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他俩趁着夜色黑暗,顺着左边山沟摸回被敌人占领的前沿阵地。刘兴文用手榴弹炸死3名敌人,赵金平用机枪也撂倒几个,余敌惊慌逃跑。他们重新夺回前沿阵地,以悲痛的心情掩埋了副指导员的遗体,缴获轻重机枪1挺、自动步枪2支。

随后,7连迅速修筑工事、准备弹药,积极做好迎敌准备。不甘心失败的敌人又连续发动7次反扑,都被击退,死伤百余名。7连一直坚持到兄弟连队上来接防,完好地交出阵地。

为表彰刘兴文同志的英雄事迹,1951年8月1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给刘兴文荣记一等功,被授予“二级英雄”称号。

1951年9月,刘兴文被选为志愿军英模代表,回祖国参加国庆观礼,并到各地向祖国亲人汇报,受到热烈欢迎和称赞。之后,带着祖国人民的慰问和嘱托,重返朝鲜前线。1952年7月4日,刘兴文在迎接兄弟部队介绍英雄事迹归来的赵金平时,遭到敌人炮火袭击,不幸被弹片击中光荣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