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威名惊敌胆的毕云烈士

更新时间:2021-08-13 19:03:35点击:

月黑风高的深夜,威海南大桥上,走动着两名荷枪实弹的日军哨兵。突然,一条黑影跃上桥面,“嚓嚓”两刀,砍下了两颗龇牙咧嘴的日本鬼子人头……

这不是小说家虚构的故事。当年,“小老道”毕云那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事迹,在胶东半岛的文(登)、荣(成)、威(海)一带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毕云,又名毕云明,道号志修,乳名乙卯。1915年2月,生于威海城里。因幼年即入威海城北天后宫当道士,故人称小老道。

毕云祖籍威海城西神道口村。其父毕福成因种田难于维持生计,遂卖掉祖上留下的一点薄产,携带一家五口迁入威海城里,靠摆摊做小买卖糊口。毕福成为人忠厚,又不善理财,不久便将老本陪光,使全家再次陷入饥寒交迫之中。1915年2月,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东北的一位老艺人同意收下毕福成的次女学戏。正当他准备带全家随次女去东北之际,毕云呱呱落地了。毕云生下来又瘦又黑又小,身体非常虚弱,带他上路是不行的,但不去东北,一家人又只能等死。为了活命,毕家夫妇忍痛将小毕云送给了城北天后宫主持顾林祥,然后带全家随次女去了东北。

威海天后宫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宫中除主持顾林祥外,尚有伙夫,杂工各一人。顾老道收下小毕云之后,因自知年事已高,恐难养活这个刚刚出生二十余天的病弱男孩,便把他交给城南天福山下沟于家村的一位老婆婆代为抚养。7岁那年,顾老道将他接回天后宫,收他做了徒弟。赐道号志修。毕云年纪虽小,但聪敏过人,回天后宫不久,便博得了大家的喜爱。顾老道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小志修身上,终日教他诵经书,习笙箫。后见小志修喜欢武术,又从威海武术房请了位姓闫的天津籍武师,专门教他武功。毕云19岁那年,顾老道溘然“仙逝”。毕云悲痛欲绝,刚刚埋葬了师父,不想师兄丛志贵从东北匆匆赶回,争做了天后宫住持道。丛志贵为道不善,不仅在外胡作非为,回宫后肆意虐待毕云,对他非打即骂,常常不给饭吃。一年后,丛志贵因品行不端而被商会赶走,毕云作了天后宫住持道。

1937年“七•七”事变后,胶东半岛形势危机。曾经历过中日甲午战争的威海人民,再次遭到日寇的蹂躏。当日寇的铁蹄踏上这块经过血与火洗礼过的土地时,这里的人民又一次愤怒了,他们纷纷走出家门,拿起刀枪,杀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

1937年12月24日,在中共胶东特委的领导下,爆发了威震胶东的“天福山起义”。紧接着,中共胶东特委又于1938年1月15日,成功的发动了“威海起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胶东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

位于天福山下的沟于家村,是毕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到威海天后宫出家当道士后,他仍念念不忘曾经养育过自己的那位老婆婆,时常回去看望她。因此,对“天福山起义”的情况,他也有所耳闻,特别是威海起义之后,使他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他佩服那些有血气的中国人,痛恨日本侵略者。

一次,毕云打发徒弟李文进城买菜,谁知刚出去不一会,李文就回来了。原来,日军新近在威海北门设了岗哨,来往行人对日军必须脱帽鞠躬方可放行。李文不甘受辱,未进城便返回了天后宫。听了李文的诉说,气的毕云脸都变了颜色。他不顾李文的劝阻,径直出宫来到威海北门,在日军哨兵虎视眈眈地瞪视下,挺起胸膛,迈开大步,朝城里走去。这下惹恼了日本兵,呼啦一下围上来三四个人,恶狠狠地将毕云按倒在地,一顿毒打将毕云打昏过去。从此,仇恨种子埋在毕云的心里。

时隔不久,一队日本兵闯进天后宫的大门,不顾毕云的阻拦,把天后宫里里外外搜了个遍。虽未找到什么,却发现了毕云挂在卧室里墙上的刀剑,认为有反叛嫌疑。不由分说,便将毕云捆绑在院子里的一棵老槐树上,打得他几次昏死过去。徒弟李文见状,赶忙翻墙出宫,到城里商会请来头面人物说情,日本人才放过了毕云。

残酷无情的事实,终于擦亮了毕云的双眼;刻骨铭心的仇恨,使他决心抛弃安逸舒适的道士生活,投入到火热的抗击日寇的斗争中去,挥起复仇之剑,向日寇讨还血债!就在当天夜里,毕云换上一件蓝布长衫,只身离开天后宫,前往城南豹虎山投奔国民党威海卫保安队司令郑维屏。

郑维屏字幼磐,河北省永年县人。在日寇侵占威海初期,他曾率部抗击过日寇。但他毕竟是国民党顽固派,始终与人民抗日武装为敌。毕云平日深居简出,对郑维屏的所作所为不摸底细,加之报仇心切,故错投了郑部。

1940年2月,日寇纠集重兵,对胶东地区进行大“扫荡”。国民党杂牌军郑维屏,丛镜月等部一触即溃。

同年3月3日,威海特区委在荣成县双顶洼村组建了一支抗日队伍——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支队第三区队,简称“威海区队”。

在这次大扫荡中,郑维屏的部队土崩瓦解,四散逃窜。郑维屏带着毕云,逃到三庄大地主荣竹堂家隐藏起来。一天,毕云闲着无事,拿出手枪摆弄,不慎走火,打伤了自己的右腿,郑维屏见毕云的伤势较重不能行走,唯恐拖累自己,便扔下了他,一个人躲到别处去了。

为了避开日军的搜捕,毕云带伤逃到山里,因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伤口化脓,再加上找不到吃的东西,很快便瘦成了皮包骨头。一天,毕云从藏身的山洞里爬出来找吃的,昏倒在一片小树林边上,恰巧被我威海区队派出侦察敌情的战士发现,将他背到附近的村子里,并找来医生给他治伤。在中共威海特区办事处领导的教育和感化下,毕云终于彻底认清了郑维屏反共反人民的真面目,懂得了只有共产党才是真正抗日的队伍,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伤好后,于1940年3月加入了我威海区队。

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后,毕云如鱼得水,似虎归山。他利用自己在郑维屏部队里的威望,先后争取了十几名郑部士兵弃暗投明,加入抗日队伍。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威海区委还专门在荣成县林家庄设了个联络点,负责接待投奔过来的郑部士兵。

此后,毕云又凭着一身武功,多次独身入虎穴擒日特、杀汉奸,建立了不少战功。在威海城里和荣成西板石村,给日寇留下了9具尸体;深夜摸进威海城里,从十三门楼(威海妓院别称)的窑子里,抓了两名伪警察,带回了区队的驻地……很快,“小老道”毕云的名字便在文(登)、荣(成)、威(海)一带传开了。群众简直把小老道给传神了,说他能穿防越脊,会飞檐走壁,来无影,去无踪,想要哪个鬼子的头就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日伪军被小老道吓破了胆,四处悬赏捉拿他。

1940年8月17日,威海抗日大队在文登县紫金山村成立。不久,毕云被编入威海抗日大队特工队。从此,他带领特工队,活跃在敌占区里,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立下了许多战功。

一次,毕云带领特工队在墩前村南伏击日寇哨兵,打死3名鬼子后、迅速转移。待日寇大队赶到时,连他们的影子也未见到。还有一次,我威海抗日大队获得情报,派毕云率特工队去马井泊村前的公路上截击日寇前往荣成桥头的运输队。乘着夜色,毕云将队伍埋伏在公路两侧的高地上。第二天中午时分,日寇的运输队在十几名日伪军的押送下,沿着公路由西向东开了过来。他们有的躺在车上睡大觉,有的歪在车上哼小调……突然,枪声大作,还没等他们清醒过来,便做了俘虏。这一仗,缴获了许多粮食和布匹。

1940年的秋天,毕云同两名特工队员一起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进文登城里,教训一个姓候的日本宪兵队的翻译官,目的是给那些替日寇卖命的汉奸和伪军敲敲警钟。不要死心塌地给日本鬼子卖命。文登城是日伪军的一个重要据点,把守森严,执行任务时稍有疏忽,就可能会发生意外。如此,组织上才选中了艺高胆大,有勇有谋的毕云。这天拂晓,毕云带着两名特工队员,在夜色的掩护下偷偷摸进文登县城。按照临行前文登县大队领导的指示,去找一位事先安排好的向导。当他们来到城里大操场附近时,迎头遇上一队出操的日本兵,好在3人都身着伪军中队长服装,才没有引起注意。到达约定地点后,向导把他们引到一座青砖黑瓦的四合院前,便走开了。

此时,天已大亮。毕云走过去,用手推了推那两扇黑漆大门。不想门是虚掩的,轻轻一推便打开了。毕云一挥手,两名特工队员跟在他身后,闪身进了院子。墙边,一名勤务兵模样的伪军正在弯着腰刷牙。听到响声,急忙转过身来——一名特工队员立即拔出短枪,顶在伪军的脊背上。

“侯翻译在哪儿?”毕云低声呵问。

“唔——,”伪军嘴里含着牙刷,却不敢拔出来。只好一个劲地朝屋内点头。

毕云抽出腰间的日本战刀,快步穿过外间,用刀挑起门帘,进了里屋。

侯翻译正躺在被窝里睡大觉。猛一睁眼,看到一个手握战刀,身着伪军服装的陌生人站在面前,吓得他一轱辘爬起来伸手就去抓桌子上的电话,但是,已经晚了。毕云手起刀落,砍断了电话线。

“你,你们是——”侯翻译尚抱有幻想,以为是外地的伪军来找他的麻烦,或是向他要钱哩。

“我是小老道!”毕云用手掂着寒光闪闪的战刀,从容不迫地回答说。

“啊!”侯翻译吓得一下子瘫倒在炕上。

正在这时,侯翻译的小老婆从被窝里伸出一只手,偷偷地朝枕头底下摸去——

“别动!”毕云低声呵道,侯翻译的小老婆吓得一下缩进被窝深处,再也不敢动弹。另一名武工队员掀开枕头,从下面拿出一支手枪。

“听着,”毕云对侯翻译说“我们今天来,并不想杀你。”

侯翻译听说不杀他,这才爬起来,跪在炕边上千恩万谢。

“不过,留下你这条狗命,是想看看你以后咋样做。要是继续给日本鬼子当帮凶,我们饶不了你!”

“是,是,八爷放心。小的也是中国人,决不敢再干坏事。”

“你转告那些还在替日本人卖命的人,就说日本人很快就要被赶出中国,继续与人民为敌,是没有好下场的!”

“一定转告,一定转告。”

“好吧,我们看着你。”毕云说完,让侯翻译穿好衣服走在前面,把他们送出了文登城。

1940年冬,日伪军每日强征2000余群众,在威海温泉汤、冶口、崮山后等处修筑据点。妄想向我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反扑。1941年2月15日,伪军小队长夏元洪带领日伪军包围了盘川夼村,将正在自卫团部召开全村骨干会议的党支部书记刘风海等48人抓进孟家庄据点,不久,便将他们全部杀害。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着威海。

当时,威海市内为一区。这里既是城市区,人员复杂、工商兼备;又是敌占区,且日伪的主要力量日军宪兵队、伪军第二大队等都集中在这里,因此抗日工作很难开展。1941年夏,威海办事处经反复考虑,决定派毕云到一区担任区长兼区中队长。当办事处领导征求毕云的意见时,毕云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组织上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只要是革命工作,掉脑袋我也干!”来到一区之后,他深入到群众中,宣传抗日,扩大人民武装。经过不懈地努力,很快就打开了局面。

1942年春,由威海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刘锡荣介绍,毕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更加积极主动。

1942年冬,日寇又举行规模空前的大“扫荡”。在这次大“扫荡”中,日寇采取拉网式战术,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一片焦土。面对敌人的疯狂“扫荡”,威海党组织一面领导人民坚壁清野,一面带领群众与敌人周旋。在荣成县崂山西岭冢、荫子夼等地,威海抗日大队同敌人展开多次激烈的战斗,数次掩护上万名群众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反“扫荡”斗争的胜利。

在这次反“扫荡”斗争中,毕云按照上级的指示,把一区区中队带到荣(成)、文(登)、威(海)边区一带的山里,一边与日寇周旋,一边掩护群众撤退,躲避日寇的追杀。区中队在沟家村、邓南庄等地,掩护群众先后冲过了敌人的两道封锁线。11月28日当转移到西夏埠村的南山上时,又遭敌人的包围。毕云带领20余名战士抗击数倍于我的敌人,掩护群众突出重围,在战斗中他与战士刘安身中数弹,不幸壮烈牺牲。

为了纪念这位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威海人民把烈士的忠骨葬在烈士陵园内,将他的事迹绘成图画,陈列在威海革命烈士纪念堂里,供后人们瞻仰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