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4-03 20:44:00点击:
贺兰敏之是武则天的亲外甥,29岁那年,他被处死了,罪行有:与外祖母有染、玷污太子妃、强迫公主侍女……但武则天杀他,并不是因为这些罪行,而是另外原因。
贺兰敏之,又被称为“大唐妖孽”。
他长得非常好看,《资治通鉴》说他“敏之貌美”,《旧唐书》也说他“年少色美”。
后人提起贺兰敏之,总以为他是下半身动物。可实际上,史书上的他,容貌出众,年少有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是武则天的亲外甥,也确实有本事,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
因为能力出众,哪怕他再放肆,私生活再混乱,武则天也对他一忍再忍,甚至处死他以后,还下令维护他的名声。
贺兰敏之的死
贺兰敏之非常有能力。
据《册府元龟》记载,龙朔二年,20岁的贺兰敏之,就当上了太子左春坊中护,位列四品,很受高宗赏识。
“高宗龙朔二年五月丙申……左中护贺兰敏之为左侍郎、弘文馆学士。德玄等所授官,并帝自注定。”(《册府元龟》)
后来,武元爽等人对武则天母亲荣国夫人不敬,被武则天发配流放。武元爽等人还没到目的地,就在路上去世了。
于是乎,武则天直接把贺兰敏之当成了武氏一脉的继承人,并让他改姓“武”。
“元爽等缘坐配流岭外而死,乃以韩国夫人之子敏之为士彟嗣,改姓武氏,累拜左侍极、兰台太史,袭封周国公。”(《旧唐书》)
要知道,武则天对武氏一脉,非常看重。
贺兰敏之改姓“武”以后,就接连升官,并袭封周国公。
贺兰敏之本就是武则天的亲外甥,人又很有能力,唐高宗也很重用他。
有后台,有能力,人也长得好看,贺兰敏之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
他不仅在政坛活跃,更是兼管当时的文教事业,长期担任兰台太史,编纂书记、掌管文教。
贺兰敏之在任期间,任用了非常多贤能的人,比如名家李善、张昌龄等等。
在这些人的帮助下,贺兰敏之主持修订了麟德、乾封、总章年间的四部书籍。
有才能,有业绩,年少有为,怎么看,贺兰敏之的未来都不会太差。
然而,他的人生,在29岁这年,戛然而止。
29岁那年,他被武则天毫无预兆地流放,并剥夺他的“武”姓,改回了“贺兰”。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他是被马缰绳勒死的。
“言敏之前后罪恶,请加鼠逐。六月,丙子,敕流雷州,复其本姓。至韶州,以马缰绞死。”(《资治通鉴》)
贺兰敏之的死,毫无征兆,一时之间,议论纷纷。
然而,武则天对此没有半点解释。
多年后,武则天公布了贺兰敏之的罪行,桩桩件件,都让人异常震惊。
第一件:外祖母荣国夫人有染。
《旧唐书》记载,贺兰敏之的第一件罪行,就是和外祖母荣国夫人有染。
“敏之既年少色美,烝于荣国夫人,恃宠多愆犯,则天颇不悦之。”(《旧唐书》)
荣国夫人杨氏,是武则天的亲生母亲,也是贺兰敏之的亲祖母。
但是,贺兰敏之仗着年轻貌美,经常在外祖母面前厮混,没把握好尺度,引发了混乱的关系。
这种事情,武则天作为女儿,不好管,也很难责怪母亲,但对于贺兰敏之,便一直心怀不满,甚至怀恨在心。
第二件:强迫准弟媳太子妃。
当年,唐高宗为太子李弘选太子妃,人选是杨思俭之女杨氏。
然而,就在婚期将近之际,贺兰敏之听说杨氏年轻貌美,便霸王硬上弓,抢在婚期之前,夺走了杨氏的清白。
“又司卫少卿杨思俭女有殊色,高宗及则天自选以为太子妃,成有定日矣,敏之又逼而淫焉。”(《旧唐书》)
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是,贺兰敏之迎娶杨氏为妻,至于太子妃的人选,则另选了裴居道之女。
至于强迫准弟媳的处罚,没有!
也就是说,在这件事上,贺兰敏之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还白得了一个媳妇。
这事怎么听怎么不靠谱,却被清晰记载于《旧唐书》之中。
第三件:中饱私囊,动用为外祖母祈福的绸缎。
咸亨二年,武则天的母亲荣国夫人去世,武则天非常伤心,便拿了一笔钱交给贺兰敏之,让他去为母亲建造大佛像祈福。
但武则天万万没想到,贺兰敏之居然私吞了这笔钱。
“咸亨二年,荣国夫人卒,则天出内大瑞锦,令敏之造佛像追福,敏之自隐用之。”(《旧唐书》)
要知道,古代以孝治天下。
贺兰敏之私吞的这笔钱,是武则天为母亲尽孝的钱,而死者还是他外祖母。
这不仅是贪婪,更是大不孝。
第四件:在外祖母丧期内,穿吉服,歌舞享乐。
在古代,亲人去世,古人必须按照五服的规矩服丧。
服丧期间,需要穿素缟、禁歌舞酒宴。
然而,外祖母去世,还没出丧期,贺兰敏之就穿着吉服,大摇大摆享乐。
“及在荣国服内,私释衰绖,著吉服,奏妓乐。”(《旧唐书》)
先不说死者是贺兰敏之的外祖母,就算不是,荣国夫人位高权重,他作为官员,也不能大张旗鼓享乐奏乐。
然而,贺兰敏之就算这么干了。
或者说,武则天说他这么做了。
第五件:对太平公主的侍女霸王硬上弓。
除了上述罪行外,武则天还列举了贺兰敏之对婢女霸王硬上弓的罪行。
“时太平公主尚幼,往来荣国之家,宫人侍行,又尝为敏之所逼。”(《旧唐书》)
据说,在太平公主年幼时,她曾带着侍女去荣国夫人家里请安。
此时,贺兰敏之瞧见太平公主身边的侍女长得好看,便立刻霸王硬上弓。
以上,便是武则天列举的贺兰敏之的罪行。
从这些罪行来看,贺兰敏之的私生活的确混乱。
但如果说,贺兰敏之因为犯了上面5件事而被武则天处死,你会相信吗?
反正我是不信的。
毕竟,就算贺兰敏之真的作风有问题,也是武则天一直都清楚的。
她为何早不杀他,晚不杀他,非要重用了很多年以后,突然毫无征兆地杀了他呢?
更何况,武则天本人,对于私人作风问题,看得并不是非常重。
用人之际,她所任用的寒门子弟李义府、许敬宗等人,哪一个不都是一身贪腐、好色的臭毛病?
可以说,贪点钱、好女色等问题,在武则天眼中,只要你有能力,压根不是大问题。
贺兰敏之不是没有能力的人。
而且,和李义府、许敬宗等人相比,他至少和武则天有血缘关系。
另外,他长得还比李义府、许敬宗好看。
那么,武则天到底为何要杀贺兰敏之呢?
有人推测,武则天是爱女心切,担心贺兰敏之对太平公主动手,所以突然下了杀手。
当时,贺兰敏之对太平公主侍女动了手,就是在试探武则天的底线。
此时,武则天若不杀了贺兰敏之,那么等太平公主长大,后果不堪设想。
毕竟,谁也不能低估了一个母亲保护女儿的心情。
只是,我还是认为这种揣测有点站不住脚,或者说,这种对女儿的爱护,放到为上位杀亲女、杀亲子的武则天身上时,总是缺少点说服力。
武则天可不是一般女人。
她有野心,有能力,有格局,能把国家治理得欣欣向荣,也能对阻碍自己道路的人痛下杀手。
曾经,她对贺兰敏之一忍再忍,说明贺兰敏之对她有大用。
既然有大用,那么,能让武则天下杀手的,也一定是大事。
至少,不可能仅仅是因为贺兰敏之私生活混乱。
那么,从史书记载的蛛丝马迹,我认为武则天动手的主要原因,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武则天杀了贺兰敏之的妹妹,担心他报仇。
贺兰敏之是武则天的亲外甥,也是韩国夫人武顺的亲儿子,是魏国夫人贺兰氏的亲哥哥。
论血缘关系,贺兰敏之和她们才是最亲近的。
而武则天,刚好杀了韩国夫人和魏国夫人。
从某种程度来看,武则天是贺兰敏之的杀母仇人、杀妹仇人。
当年,武则天受宠,武顺和贺兰氏,便经常出入后宫。
她们母女长得非常好看,性格也温柔体贴,和武则天的霸道强势,截然不同。
于是,一不留神,她们母女就跑到了唐高宗的床上,母女共侍一夫,日子过得分外和谐。
武则天不喜欢事情脱离掌控,最终,她设计毒杀了她们。
“韩国卒,女封魏国夫人……后内忌甚。会封泰山,惟良、怀运以岳牧来集,从还京师,后毒杀魏国。”(《新唐书》)
贺兰氏在唐高宗泰山封禅之后,被武惟良、武怀运等人毒死。
韩国夫人武顺,在贺兰氏去世之前,就已经去世了。但她具体的死亡时间和原因,史书上并没有记载。
但我们可以明确,魏国夫人、韩国夫人的死,都与武则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她们死后,武则天便把姐姐武顺的儿子贺兰敏之接进了宫,准备加以重用。
结果,第一次见面,武则天就对贺兰敏之心生嫌隙。
“魏国夫人之死也,上见敏之,悲泣曰:‘曏吾出视朝犹无恙,退朝已不救,何苍猝如此!’敏之号哭不对。后闻之,曰:‘此儿疑我。’由是恶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记载,贺兰氏去世后,武则天见到贺兰敏之,非常悲痛。
然而,贺兰敏之的言语、神情都有异动。
于是,武则天说:“这个孩子怀疑我!”
此后,她就不喜欢贺兰敏之了。
虽然史书没有明说,但从贺兰敏之怀疑武则天这件事来看,说明这件事至少有存在可能性。
而当贺兰敏之怀疑,那他日后发达,也难免会给武则天捅刀子。
此外,武则天心里也埋了刺。
日后,她就算再需要亲外甥,时机成熟,也更倾向于痛快拔除。
其二,贺兰敏之的荒唐行为,是对武则天的消极反抗。
贺兰敏之,其实非常有本事。
于公,他擅吏治,会提拔重用贤能之人,在朝堂之上广受好评。
正因为能力出众,2个亲哥哥死后,武则天放着武氏正经后人不选,偏选了贺兰敏之这个外姓人,来继承武氏血脉。
此后,贺兰敏之改名为“武敏之”。
或许,面对武则天的这种行为,贺兰敏之内心很抗拒。
他虽然不敢明着反抗,但可以用混乱的私生活来消极抵抗。
中饱私囊、贪污绸缎也好,强迫太子妃、太平公主侍女也罢……他想要挑战的是武则天的颜面,是李唐皇室的颜面。
若非如此,以贺兰敏之的容貌、职位、朝中人脉,他想要满足私欲的方式太多太多,实在没有必要做出这些荒唐事。
武则天也是聪明人,但她选择了容忍。
只是,当贺兰敏之把主意打到太平公主身上时,武则天开始不想再忍了。
其三,贺兰敏之与李贤来往十分密切,而李贤是武则天最忌惮的儿子。
我认为,贺兰敏之被杀,最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和李贤来往密切。
李贤是唐高宗的第六个儿子,深受高宗宠爱,一直封赏不断。
太子李弘猝死之后,李贤马上就被册封为了太子。
《旧唐书》记载:“时始出阁,容止端雅,深为高宗所嗟赏。”
只是,李贤深受高宗宠爱,却一直不被武则天喜欢。
李贤越是有才能,武则天就越忌惮。
而这一切,或许和李贤的身世传闻有关。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贤有可能不是武则天的亲儿子,而是她姐姐武顺所生。
“太子贤闻宫中窃议,以贤为天后姊韩国夫人所生,内自疑惧。”(《资治通鉴》)
当然,《资治通鉴》的话不能全信,这个传言也一直没有被证实。
但是,武则天不喜欢李贤,倒是极有可能的。
而贺兰敏之的存在,加重了她们母子的嫌隙。
贺兰敏之长期服务于东宫,而当时东宫太子,是李弘。
按照道理,贺兰敏之和李弘的关系,应当非常密切,可事实恰好相反,他和王爷李贤的来往非常密切。
在诸子争夺皇位的战斗中,贺兰敏之站的,一直都是好兄弟李贤,而不是上司李弘。
武则天对李贤一直很忌惮,而她最忌惮的儿子,和最刺头的亲外甥勾结到了一起,武则天自然不可能无动于衷。
公元671年,贺兰敏之被武则天流放,剥夺“武”姓,不久后被缰绳勒死。
与他交好的几位贤能人士,也相继被流放。
几年后,李弘猝死,李贤当上了太子,常被人夸赞贤德,但他的下场,却特别凄惨。
“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仪凤元年,手敕褒之曰:‘皇太子贤,自顷监国,留心政要……”(《旧唐书》)
当时,武则天实名揭发亲生儿子谋反,以东宫马房里的百套盔甲作为凭证,将李贤贬为庶人,并将他流放,最后把他逼死。
“后疑出贤谋,遣人发太子阴事,诏薛元超、裴炎、高智周杂治之,获甲数百首于东宫。”(《新唐书·章怀太子传》)
直至今日,李贤为何被废,仍然是历史学的谜团之一。
众人议论纷纷,却根本找不到可靠的史料,来实锤李贤“造反”。
这件事里是否有猫腻,或许只有武则天本人最清楚了。
总而言之,贺兰敏之的所作所为,如果是真的,那也的确够荒唐。
这样劣迹斑斑的私生活,被处死也实属罪有应得。
但我相信,能让武则天突然出手,处死贺兰敏之的理由,绝不可能仅仅是他私生活混乱。
事实上,在武则天的野心面前,每一位武氏宗亲的任用和废黜,都有非常鲜明的政治目的。
就算贺兰敏之清心寡欲、不近女色,恐怕也逃不过被杀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