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汉武帝赏赐数十车酒肉,霍去病为何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

更新时间:2022-04-02 19:21:48点击:

汉武帝赏赐数十车酒肉,霍去病为何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霍去病如果把酒肉分出去,那不仅是害了他自己,也害了手底下的兵。

提到霍去病,都知道他是难得的名将,笼罩在他身上的光环数不胜数,比如少年英雄、冠军侯、封狼居胥等等。

但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霍去病还有另外一幅不一样的面孔。

比如骄横跋扈,再比如不体恤下属,甚至颇有纨绔子弟的做派,而太史公为了佐证这种看法,还列出了不少相关的例子。

其中一个,就是说霍去病在得到汉武帝赏赐的酒肉后,宁可放臭扔掉,也不愿分给饥肠辘辘的士兵。

初一看,霍去病这样做还真是不地道,身为长官却丝毫不知道体恤下属,但是,事实果真如司马迁说的这样吗?答案是并非如此,霍去病这样做,既为了自己好,也为了手下的兵好。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在说原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霍去病扔酒肉一事,记载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事情的起因,源自汉武帝对霍去病的一次赏赐。

为了表彰霍去病,汉武帝派出使者,带着十几车美酒佳肴送到前线,赏给了霍去病,但由赏赐的太多,霍去病一个人也吃不完,最终,这些酒肉变质臭掉,只能是扔掉了事。

但与此同时,在霍去病的军营里,有兵士正在忍饥挨饿。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梁肉,而士有饥者。”---《史记》

寥寥数语,司马迁就勾勒出一个丝毫不体恤下属的无能长官形象,而这还不算完,司马迁接下来的描述,更是令人大跌眼镜。

“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指霍去病)穿域蹴鞠,事多此类。”---《史记》

什么意思呢?大意就是说,霍去病带着兵在塞外时,当时在军中由于缺粮,士兵们饿得都站不起来了,但霍去病本人却仿佛没看见一样,还在空地上画出来一个球场来踢球玩儿。

按照太史公这两段描述,霍去病分明就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长官,并且,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

但问题是,霍去病的战绩是有目共睹的,他前后出击匈奴六次,共斩获11万匈奴人,更是为汉朝开拓了河西之地。

要知道,霍去病即便是天纵之才,但行军打仗不是靠着他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必然是需要部下的配合,上下一心,方可取得辉煌的战果。

如果霍去病真的是一个不体恤下属的长官,让士兵们对他满肚子意见,那么他的部下为何会如此听从他的调度,从而大败匈奴呢?

还有,假如霍去病是一个纨绔子弟,他又凭什么把匈奴打得落荒而逃呢?

所以,从司马迁的论述和霍去病的战绩来对比,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司马迁在叙述关于霍去病的这些事迹时,隐瞒了一部分事实。

也就是说,他只写了霍去病扔掉酒肉、军中蹴鞠的事情,但没有阐述霍去病为何要这么做。

因此,这种片面的描写,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有道是一叶障目,如果仅仅只看这一小部分叙述,那么大部分人都会产生霍去病是个不体恤下属,且一幅纨绔子弟做派的人。

那么问题又来了,司马迁为何会刻意将霍去病描写成这个样子呢?

其实,司马迁不止是对霍去病如此,对待名将卫青同样也是如此,在他的笔下,卫青和霍去病的功绩十分一般,并且时不时的还会被拿出来批判一番,甚至,司马迁还将卫、霍二人编进了《佞幸列传》内。

至于他为何这样做,原因有两点:

其一,司马迁历来瞧不上卫、霍二人,别看卫青霍去病战绩如此辉煌,但在司马迁眼里,瞧不上就是瞧不上。

为何?很简单,就是因为出身。

众所周知,司马迁出身世家,其祖上从秦国时就在朝中任职,一直到汉朝建立后也是如此,说白了就是名门世家。

而卫青和霍去病呢?我们都知道,卫青在发迹之前,只不过是平阳侯府的一个马奴,其母也是平阳侯府的婢女,包括后来当了皇后的卫子夫,也就是卫青的姐姐,最开始也是平阳侯府的一个舞女而已。

而卫家能飞黄腾达,与卫子夫分不开关系,就是因为卫子夫被汉武帝宠幸,继而才让卫青能够出头,而卫青发迹之后,霍去病作为卫青和卫子夫的外甥,自然也有了出头的机会。

总之就是,卫、霍原本是底层人物,他们的发迹之路,最初就是靠着裙带关系,而这就是最让司马迁看不起的一点。

凭什么原本是奴才的小厮如今一步登天?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反感鄙夷就是司马迁对卫、霍的直观感觉。

因此,在叙述和描写二人时,刻意将他们写成上述不体恤下属、纨绔子弟等模样,也就是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还有一点,就是司马迁对汉武帝刘彻的不待见。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他有一点不好的地方,那就是任人唯亲,卫青和霍去病就是很好的例子。

如果不是他任人唯亲,那么卫青也不可能出头,更不可能走到战场上建功立业。

只不过,汉武帝的任人唯亲,运气实在是好到爆棚,任一个卫青是天纵之才,再任一个霍去病更是强到没边儿,而他们二人的辉煌战绩,从某种程度上掩盖了汉武帝任人唯亲的缺点。

假如卫霍二人是酒囊饭袋,那么不用想,史官们对汉武帝的评价,绝对会重重地加上“任人唯亲”这一点。

但没有加上并不代表赞同和支持,因此,司马迁在叙述时,也会把这种不支持表现出来,当然,他肯定不敢抹黑汉武帝,那么,只能是在卫霍二人身上“加点料”了。

这就是司马迁为何会那样描写霍去病的原因所在,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司马迁写的是事实,他没有去编造和杜撰,所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霍去病为何要这么做?这么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首先,能明确的一点,就是霍去病肯定是一个合格的将领。

这其实毋庸置疑,如果他不合格,那么也无法取得辉煌的战绩,也更不可能封狼居胥和名垂青史了。

既然他是个合格的将领,那么他在军中所做的一切动作,都是有利于其军事行动的。

换句话说,霍去病的所作所为,绝不是一种任性的举动,而是为了帮助或者辅助他更好的行军打仗。

毕竟若是他恣意妄为的话,早就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因此,我们顺着这个思路,去分析一下霍去病为何会宁可酒肉臭掉,也不分给饥肠辘辘的士兵这件事。

从司马迁的记述中,我们可以得知,这酒肉的来源,是来自汉武帝的赏赐,而这个来源十分关键。

为什么呢?因为这酒肉不是买来的,也不是捡来的,而是皇帝赏赐来的,并且,还是赏赐给霍去病个人的,并不是赏赐给军中将士的。

这一点,在司马迁的记叙中已经十分明确地提到了。

而这就是问题关键,既然是赏赐给霍去病个人的,那么如果霍去病因为吃不完,而将这些酒肉分给士兵,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首先,饥肠辘辘的士兵肯定会对霍去病感恩戴德,他们可不管这些酒肉是从哪来的,只知道是霍大将军分给他们的。

而这样一来,士兵们对霍去病的感恩,就会让他们更加愿意跟随霍去病,表面上看是好事,但对于霍去病来说,却是一件坏事。

为什么呢?他这种行为如果被传到皇帝耳朵里,分明就是收拢人心之举。

要知道,古代的皇帝,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尤其是对于那些手握重兵,且领军在外的大将,更是既爱又恨,爱的是他们能开疆拓土,恨得是他们说不定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因此,霍去病也必然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才不得不将酒肉扔掉,毕竟他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即使他没有任何私心,也保不准皇帝会往这方面想。

更何况,这酒肉还是皇帝赏赐的,拿皇帝的东西来分给下属,更会招来猜忌。

另外一点,就是霍去病如果把这些酒肉分下去的话,也会害了士兵,甚至有可能会造成内部的损耗。

之所以这么说,其实道理很简单,前文也讲到,汉武帝赏赐下来的酒肉一共也就十几车,看似数量不少,但放在几万人的部队里,这些东西还真不算多。

如果霍去病要是不在乎皇帝的猜忌,铁了心去分的话,那么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分多少和分给谁?

酒肉是有限的,士兵的数量又明显大于酒肉,而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哪些人能吃?哪些人不能吃?按军功?还是按杀敌数量?或者是按照亲疏远近?

不管按照什么标准,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一部分士兵看着另一部分人吃,而自己却一口吃不上。

这样一来,难免会有人心生不满,凭什么他能吃我就不能吃?一旦有了这种情绪,那么带来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

摩擦、争斗,甚至哗变,都有可能,历史上多少因为“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冲突,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所以,为了这些兵士考虑,这酒肉还是不分的好,最起码谁都没吃,也没有人会觉得不平衡。

同样话说回来,如果仅凭这就说霍去病是个不体恤下属的将军,难免有失公允,一个优秀的将领,最能体现其体恤下属的一点,是如何带着士兵们打胜仗,同时还能带着他们活着回去,而不是体现在类似这种分酒肉的细枝末节事情上。

这一点,最具有对比性的就是李广,他确实相当体恤下属,但其战绩呢?与霍去病对比,高下立判。

所以说,霍去病不把酒肉分给手下的兵士,首先是为了自己考虑,分酒肉是小,遭到皇帝猜忌是大,其次就是避免因为分配不均造成士兵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因此,将酒肉扔掉,是他不得不做,也必须要做的选择。